考古发现的古尸怎么处理 考古发掘后, 被发掘的古尸是怎么安置的?

网友提问:

考古发掘后, 被发掘的古尸是怎么安置的?

优质回答: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件事情,并不是所有的古墓打开之后都是有尸骨的,很多古墓打开之后棺椁里都没有尸骨,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尸骨早就腐烂没了,最多也就是有一些零散的骨头,其余的早就尘归尘土归土,完整的尸体其实还是比较罕见的,至于类似辛追夫人的尸体基本上见不到,只要出土便会轰动世界。

那么假如说古墓中挖出了尸骨一般都是如何处理的呢?首先第一步肯定是想办法拼凑出完整的骨头,然后拿回实验室进行各种研究,研究结束之后大部分都会被封存起来,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尸骨都有考古价值,这些也就只能封存起来,如果是有价值的尸骨,研究结束之后还会送进博物馆进行展览。

没有考古价值的尸骨有的时候也会被一些小地方文物局要去,他们会将其放在某个地方,进行展览吸引更多的人参观。假如说是保存完好的尸骨,甚至是类似辛追那样不腐的尸体,肯定是要用最好的技术继续保存的,这样的尸体考古价值非常高,不仅仅是需要做研究,每年还会有无数慕名而来的人前来参观。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些尸骨既没有考古价值,而且上面还带有尸毒,这样的尸体只会保留一点,剩下的全部都会火化处理,简单的说,发掘出的古尸重点还是要看有没有价值,如果没有一点价值的尸骨,那肯定是得不到重视的。

有趣的是当辛追夫人出土之后直接轰动世界考古界,日本首相访华的时候,专门说能不能送他几根辛追的头发,这个要求直接被拒绝,后来美国更是提出要拿月球上的一点土壤来交换辛追夫人的几根头发。所以说考古发掘的古尸如何处理,主要是看其价值。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其他网友回答

考古发掘是指为了科学研究,在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下,对埋藏文物的地点、文化遗址、古代墓葬进行勘探和挖掘的活动。对古代墓葬的发掘作为考古发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古过程中总是会发掘出墓葬主人的遗体,那么被发掘出来的这些古尸都是怎么安置的呢?从目前我国考古工作的流程和做法来看,有以下几种安置方式:

一是原地回埋。在一些陵墓被发掘之后,受年代及墓葬环境的影响,墓葬主人的遗体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一些保存较差的遗骸,已经不具备科考研究价值了,对于这部分遗骸我们通常在墓葬整体发掘完毕后,进行原地回埋。对于一些呈现腐烂状态的尸骸,出于安全考虑我们通常还要采取一定的消毒措施,特别严重的也可以进行火化后回埋。

二是封存库房。对于一些保存较为完整的,或有特殊身份的遗骸,考虑到其具有的科考价值,通常会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对遗骸进行登记造册,经解剖研究和防腐处理后,分门别类保存在专门的库室中,以备后期进一步的科考研究。这类古尸在具体的病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一些特殊身份 的遗体也可能成为某个特殊时代的实体考证,因此这些遗体更多意义上是作为具有历史价值的研究客体进行保存的。

三是公开展览。对于一些保存特别完整,意义特别重大的国宝级古尸,在经解剖研究和特殊的防腐处置以后,会在博物馆中进行公开展览。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木乃伊展览,我国马王堆辛追夫人遗体的展出也属这一类型。以辛追夫人为例,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湿尸,堪称世界奇迹,具有极高的考古及科研价值,堪称国之瑰宝,因此安置于湖南省博物馆中展出。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遗址遗迹和墓葬里,经常会出土遗骸。

遗骸是遗存的骸骨,与古尸不同。

古尸包括干尸和湿尸,不仅难得,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一般会在进行充分的解剖和医学研究后,放在博物馆里展出。比如现在发掘的西汉古尸马王堆辛追夫人(湖南省博物馆)和湖北凤凰山男尸(荆州博物馆)。

而遗骸呢,比尸体数量大的多,就是新石器时代的人骨遗骸就发现不少。一般来说,尸骸的考古学、人类学研究价值不是太大(在大数据下,可通过新石器时代人骨数据的统计,可以知道当时人的基本身体状况)。但由于年代久远,大量生物信息流失,骨骼“石化”严重,信息量(比如DNA)是有限的。

这些遗骸在考古学家的刷子下逐渐露出真容时,他们死亡时的存留状态,也具有历史学价值,比如下面这具遗骨,发现于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被认为是“尧都平阳”,是与上古圣王“尧”同时代的遗址。那是一个多么和谐美好的时代。然而遗址里的这具年轻女性的遗骨,颈骨折断,X还插着一只牛角,她死得非常惨。我曾就此写过一文《一具悲惨的女尸,毁灭一个美好时代的狂想》,有兴趣的看官可参考。发掘显示,整个陶寺遗址都是被暴力摧毁的,这位女性躺在一条深沟里,沟内还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遗骸,从其尸骨状态来看,都是被杀死的。

这就是遗骸的主要价值。它们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过研究,这些遗骸怎么处理呢?

一是原地保存,原样呈现。这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比较典型。

上图来自网络,不是我亲X的,我去的那天下雨,玻璃上尽是水和雾,拍摄效果不好。但这个遗骨手持兵器驾驰马车的造型,给我很大的震撼。感觉它就是一架来自地狱的灵魂战车。

原地呈现的,都是较为重要的古代遗址,这些尸骸属于标配。

二是原地掩埋。

这类最典型的便是清朝诸皇帝的尸骨了。当被盗的东、西陵被清理后,多数地宫皆封闭起来,尸骨仍旧装殓,放在原处。据说康熙皇帝的地宫里积满了水,难以排除,只好任由这位“大帝”的遗骸泡在水里,这又泡了几十年了!惨乎哉!

三是搬到博物馆展出或收藏。

尸骸的“参观价值”很低(怪瘆人的),所以一般博物馆展出尸骸的比较少,偶有展出也多是复制品,大量尸骸都会保存在博物馆的库房里。

比如著名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夫妇的尸骸,发掘出来后,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主要是发现了帝后生前的一些疾病,这对于了解明代宫廷生活有些价值。然后就存放在定陵的仓库里,到大乱时,被人拖出来烧掉了。

古人的尸骸,也属于文物(但不知尸骸是否评定文物等级?),所以不能弃置,而且就今天的科技水平来看没有“价值”的东西,说不定将来科学更加发达后,就有研究价值了。比如清光绪帝的遗骨,埋在崇陵里,但部分头发藏在科研机构的库房里。后来为了研究他的死亡真相,就对尸骨和头发进行了测试,发现大量的砒霜残留,从而证实了,光绪帝是被毒死的。

未来是未知的,古人的遗骸将来能有什么“用”,我们目前还不知道,那么就让他们静静地躺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等待后人的究问吧!

其他网友回答

我常参与考古发掘,我来说说我的见闻。

一般发掘古墓葬的骨骸,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保存较差的,要装袋深埋。保存较好的,要进行提取,进行人类学、病理学等研究。

对于湿尸,如果无保存价值,要通过焚烧等无害化操作。

但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子?

一般是在提取完文物、做好绘图、拍摄之后,就地掩埋。

发掘时挖出的散落骨骸,一般随渣土丢弃!

懂了再说,别不懂装懂,复制粘贴!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先解决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古尸的分类大家了解吗?只有先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后才能够好的了解被发掘出来的古尸是怎么安置的。下面麻花就对这两个问题深入给说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尸的分类

现在世界范围内对古尸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其形态不同而进行的,比较权威的有五种,分别是干尸、湿尸、冻尸、蜡尸和泥炭鞣尸。

首先是干尸,这个大家应该不陌生,但要注意的是干尸还分为人工干尸和自然干尸,人工干尸我们从很多影视剧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比较著名的就是古X的木乃伊,其形成的原因就是通过人工干预将尸体的水分抽干,让尸体快速脱水和风干。

自然干尸主要形成于干热沙土地区,其墓室干燥,空气流通,形成原因就是尸体还来不及腐烂,就因为自然因素尸体的水分快速蒸发而形成。不管是人工干尸还是自然干尸,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外形干瘪,重量较轻。

第二种湿尸,同样是顾名思义,湿尸的特征就是尸体的头,颈,躯干,四肢均保存较完整;全身润泽, 皮肤覆盖完整,呈浅黄褐色,触之有油腻感;毛发附于原位;手指,脚趾纹理清晰;皮下脂肪丰富,软组织尚有X;部分关节稍可活动等等。

但这类尸体多半是刚死亡不久的尸体,古尸中并不常见。最具代表的就是马王堆出土的辛追了。这具古尸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其千年不腐的原因过于复杂,主要可以总结为防腐措施很好,埋藏较深、密封较好、这些措施让墓室中空气得不到流通,地下水也不会渗入,从而使得尸体得以不腐且皮肤等组织还具有一定活力。这也是绝大多数古湿尸形成的原因,但由于其形成条件苛刻,至今都没有多少,可以说是现阶段发现的古尸种类中最为神秘的一种。

第三种冻尸,这个也比较好理解,顾名思义,这种尸体一般多出现于像西伯利亚这样的极寒之地,形成条件就是低温。低温导致人体细胞和细菌失去活性,尸体最终得以完整保存。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科幻小说X现的将尸体用液氮冰冻以后在未来人类科技达到一定水平后复活的剧情就是基于冻尸。当然,我个人认为复活的可能性很小,毕竟人体已经死亡,各种器官也就死亡了,就算还有一些细胞具有一定活力,但要把人复活估计不太可能。

第四种蜡尸,蜡尸和湿尸比较像,其形成的条件也是需要密封阻隔空气流通,但其埋藏之地必须是相对X且钙、镁等元素丰富的地方。因为去形成的原因是尸体置于水中或湿土,皮肤遭水浸泡而变疏松;皮下脂肪因X而产生脂肪酸, 并与钙、氨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的脂蜡状物质。

这种古尸手触之有油腻感,用指压陷,,脆而易碎,外形较为肥胖。而且很难出现完整的蜡尸,多是局部的尸蜡。代表是扬州出土的明代古尸(彭淑洁)。

最后就是泥炭鞣尸,这种古尸和蜡尸正好相反,多发现于酸性泥沼中,其肤质非常精密,状似鞣皮。形成原因是大量酸性物质作用。代表是上海浦东东昌路明代古尸。

怎么保存

说完了古尸的分类,我们发现古尸有很多不同的类型,甚至有些古尸形成的原因是相反的,那么自己保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所以不能一味地用一两种方法来保存。

针对不同类型的古尸要用不同的保存的方法。其中最为简单的就是干尸了,只要保证干尸处于干燥的环境下,一般干尸都不会遭到破坏。冻尸也是一样的,只要保证其处于足够低的温度环境下,冻尸也是不容易遭受破坏的。

比较麻烦的就是湿尸、鞣尸和蜡尸了。其中鞣尸和蜡尸由于尸体已经因为其形成的原因基本固定了其状态,短时间内不容易发生变化。当然,为了能够长期保存,要尽量将这两种类型的尸体放置于相应的环境下。

最后就是最难处理的湿尸了,当时辛追的出土就因为处理时不够谨慎和技术问题导致这具古尸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好在专家们迅速采取了措施才没让这具古尸进一步腐烂。具体的措施就是用酒精,甘油和福尔马林混合液注射,以便保护尸体和内脏器官,也就是现代防腐技术。

怎么安置

既然也有了比较好的保存手段,那么最后这些古尸要怎么安置的问题了。首先要明确的是死者为大,我们国家的政策也是绝不主动发掘古墓,一般都是抢救性发掘,也就是有实质性证据证明古墓被破坏过后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而采取发掘行动。我们发现的古尸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

因此,最好的安置手段就是不动古尸,让它继续在它原来的地方长眠。

但抢救性发掘出来的古尸就要进行妥善安置了,一般情况下就是进行科研,上面说到的古尸分类,各类古尸形成的原因就是专家们通过对这些古尸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这样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了解人体,疾病、死亡等等,最终让我们的医学技术进步,是有意义的。

最后就是展览了,这种做法感觉有点不太尊重死者,但从古尸被发掘出来那一刻就意味着不尊重它了,能做的自然是让古尸更有价值,科研也是一样的道理。那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们,了解它们也算是另一种对古尸的尊重了,所以展览也是一种安置古尸方法。

结语

古尸是极其稀有的,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古尸,能保留到今天,除了一些特殊自然条件形成的古尸以外,大多都是古人花费了极大代价做了防腐工作的。所以,不管是让我们更为直观地了解那段历史也好,还是研究防腐技术、人类进化、疾病、死亡也罢,古尸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都是极为珍贵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考古发掘后,%20被发掘的古尸是怎么安置的?.jpg” />

与考古发掘后被发掘的古尸是怎么安置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