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龙标过五溪上一句(李白送王昌龄的诗里,为什么写的是“闻道龙标过五溪”?而不是“闻道昌龄过五溪”?)

网友提问:

李白送王昌龄的诗里,为什么写的是“闻道龙标过五溪”?而不是“闻道昌龄过五溪”?

优质回答:

李白送王昌龄的诗“闻道龙标过五溪”,为什么不用昌龄,因为很多人没弄懂这句诗的意思,龙标是地名,不是指人!

这首诗来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题目看李白说了写诗的目的,听闻好友贬官至龙标,很是惊讶,但时隔已久,无法亲自相送,只好遥寄一诗以表对好友遭遇的同情和对好友的慰问。

左迁,指降职贬官,调离原地。

龙标:唐时为荒凉边远之地,靠近夜郎,今湖南省黔阳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里要重点强调“五溪”,不是五道河流,而是地名,今天湘西、黔东一带,呼应全诗中“龙标”、“夜郎”,都是在指偏远地区,强调李白对好友贬官到龙标的担忧之情。

把五溪搞错了,诗句也完全走入了歧路。闻道龙标过五溪,译为:听说昌龄要经过五道河流,这合适吗?这句话应该译为:听说(您)贬官到比五溪更远的龙标。

结合《新唐书》说王昌龄贬官的原因是“不护细行”,即行为有失检点,当时影响较大,因此被贬至龙标,而李白得知消息时,已是次年杨花落时,为此事遗憾的李白于是写了此诗以表关心和担忧之情。

整首诗翻译如下。

杨花飘零殆尽,子规凄鸣,听说(您)贬职到比五溪更远的龙标,我只好将担忧和关切寄给明月,让它照着你踯躅的身影直到夜郎西。

诗外的意境如下。

似花非花的扬花已飘零殆尽,只有子规在凄鸣着“不如归去”,这种凄厉是否能X人们对当初杨花飘落的惋惜之情?那时杨花如雪,人人流连不去;如今花落,却遭人嫌弃。花尽春去,惹我淡淡忧伤。

这时传来您被贬官的消息,那可是个荒远的地方,比五溪还远的龙标,这怎不让人担忧和伤心。最让人遗憾的是我没能亲自送行,递上一杯薄酒,执手道一声珍重。

你前去如此偏远之地,晓行夜宿,没有朋友相陪,只能迈着孤独的步子,丈量着夕阳的寂寞;只能萧缩着孤单的身影,映照着月光的清冷。

千里相隔,只能将我关切之意寄予月亮,愿她照着你就如同见到我的问候,抚去你眉头的紧皱,慰去你心中的失意。晓月直照,伴你到夜郎,那是我注视你的目光!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是古人称谓的问题,古人称谓一般有以下几种:

1、称名

古人的名,多用于上级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或者是本人自称。比如诸葛亮自称“亮”,刘备不会喊他“诸葛亮”,如果这样喊了,是对人家的不尊重。

2、称字

古人的字,用于平辈之间的敬称,不会用于自称。比如诸葛亮不会自称“我孔明如何如何”,刘备则会称他“孔明先生”。

3、称号

李白号青莲居士,也被称为“李青莲”,辛弃疾号稼轩居士,也被为“辛稼轩”,苏轼号东坡居士,也被称为苏东坡。

3、称郡望

郡望是指一个人的故乡,比如,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被称为“张曲江,”柳宗元祖籍河东郡,被称为“柳河东”,韩愈是昌黎县人,被称为“韩昌黎”。

4、称谥号

谥号是一个人死后,根据他生前贡献而封的称号。曾国藩谥号“文正”,便被称为“曾文正”;范仲淹谥号文正,同样被称为“范文正”,苏轼谥号文忠,被称为“苏文忠”。

5、称官位

司马光被追赠温国公,被称为“司马温公”;王安石被封荆国公,被称为“王荆公”;王维曾任尚书右丞,被称为“王右丞”。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也被称为“柳柳州”;王昌龄曾任江宁丞,被称为“X宁”,也曾被贬龙标尉,被称为“王龙标”。

6、古人还可以称呼书斋、居所等。

李白和王昌龄平辈论交,关系很好,直接称人家“昌龄”是不尊重的,所以以官位“龙标”称之。这体现的是李白对王昌龄的尊重。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转发,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为表尊重,常呼字、号。诗中李白以王昌龄被贬地“龙标”为号呼之,表现了李白对王昌龄的尊崇。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简答。

李白送王昌龄的诗里,为什么写的是“闻道龙标过五溪”?而不是“闻道昌龄过五溪”?

按照李白的尿性,不都是岑夫子,丹丘生,日本晁卿辞帝都,不及汪伦送我情嘛。按理说应该直接用名字,为什么这里却用了一个很不熟悉的龙标?

李白是感情浓烈,不拘形骸的人,诗作感情奔放,热烈浪漫。所以李白的诗作中对朋友的称呼经常是直呼其名,或者用对方家中排行这种显亲切的称呼,当然在和对方不是很熟悉,或者有求于人的时候,也会使用对方的官名代称,以示礼貌。如多年后入狱求高适搭救的时候,原来的小弟就变成了高中丞,《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其实对李白来说,这就是生分。

王昌龄比李白大三岁,两人感情不错,而且王昌龄自称“七绝圣手”,李白的格律诗中也是七绝见长,二人算得上投契,共同将七绝这种近体诗中的体裁推到顶峰,成为格律诗中最常用、最有味道的文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而我们从这首诗的标题也可以看出,王昌龄当时是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而我们知道在对一位朋友尊称的时候,一般会称呼他曾经担任过的比较大的官职。李白就算和王昌龄生分了,要以官职相称,也会称呼“X宁”,这也是当时的普遍称呼。

所以我们大胆推测,李白这句诗里的“龙标”并非历来所解的对王昌龄的称呼。

它就是指龙标这个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除了上面的理由,还有两个原因。第一,诗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明确指出了王昌龄的名字,同时点明了写这首诗的起因,这么长的诗题,有没有必要再在诗中重复这个起因事件?这对惜字如金的绝句来说,是多此一举。

第二点,一般诗人写这种作品,都会附在信里面寄给对方,称对方“龙标”是几个意思?在有个版本里面,“随风直到夜郎西”中的“风”是“君”字,也就是“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就是对言的感觉,我再和你对话的时候,有必要把你被贬之后的官职放在诗里面来称呼你吗?

所以,这个“闻道龙标过五溪”,纯粹就是“听说龙标这个地方啊,要跋涉过五溪才能到达”,为什么很多人认为“龙标”就是王昌龄?因为这就是偷懒的理解罢了。

如果没有这个诗题的话,这样理解是最通畅的,但是在已经有诗题交代了这部分事由的话,这里就不应该再这样理解了。

何况李白肯定不会叫王昌龄“王龙标”的,这得多傻啊?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李白送王昌龄的诗里,为什么写的是闻道龙标过五溪?而不是闻道昌龄过五溪?

这个问题实在难为在下了。李白当时写诗怎么想的,恐怕无人知晓,也无从知晓。

在下斗胆做一下揣测,为什么李白用“闻道龙标过五溪”而不用“闻道昌龄过五溪”呢?真实原因可能是:

表情达意的需要。

看诗的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随君一作:随风)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这两个词:龙标、昌龄

昌龄,当然就是王昌龄了,你还想到了什么?而龙标所蕴含的意思就太多了。

龙标,书上说,龙标指王昌龄,古人常以官职或任官之地称呼一个人。我以为不妥,起码不完全是。

闻道龙标过五溪,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注意:这一解释指向是五溪

其实,龙标在这首诗里既是指王昌龄这个人,也是指龙标这个地方,还有王昌龄因何去了龙标,甚至还有李白因何“遥有此寄”。

所以,愚以为,龙标在诗中有双重意思,特指王昌龄以及他被贬任职的地方——龙标,王昌龄——龙标之间的故事。闻道龙标过五溪的意思是:昌龄啊,听说你被贬到龙标那个偏远蛮荒之地,到那里还要经过五条大溪,山高水远,一路保重啊!

注意:这样解释指向是龙标。

龙标、昌龄成了一个共同的命运体,既有对王昌龄境遇不公的怨愤,又有诗人对好友的牵挂、担忧,还有连接下文承上启下的语意。是不是感觉传达的信息量大了许多。

为了帮助读者诸君理解,有必要交代一下相关背景: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世人誉为“七绝圣手”。年近不惑,始中进士。素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有记载说:天宝三载甲申(公元744年),王昌龄曾因事暂至长安。意外与被流放夜郎的李白在巴陵途中相遇。二人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泛舟饮酒,吟诗唱和,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此后,李白念念不忘。可见,李白与王昌龄交情不浅。

王昌龄入仕后,诗越写越好,官却越当越小。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王昌龄好不容易从岭南回到南京任职,上任时写了一篇《梨花赋》。借梨花的洁白来歌颂清正廉明、纯洁高尚的品格,并以此自勉。没承想犯了忌,被杨国忠抓了小辫子,以《梨花赋》中的诗句罗列罪名;宰相李林甫落井下石,重提王昌龄《长信秋词》的旧案;两大权臣联手,要置他于死地。幸好玄宗皇帝还明事理,一句“朕观昌龄之错,止于不护细行,切勿以重刑处之。”救了王昌龄一命,最后以“不护细行”(不拘小节)谪贬龙标县担任县尉。

妄揣“仙”(谪仙)意,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我是牧笛W,欢迎评论、指教!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白送王昌龄的诗里,为什么写的是“闻道龙标过五溪”?而不是“闻道昌龄过五溪”?.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