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王羲之书法笔力真的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吗?
优质回答:
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都是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有力。就好比“排山倒海”用来形容气势磅礴一样。
相传,王羲之在一次祭祀中,在木板上写的祝词,拿给工匠雕刻。工匠削去三分,才见到没有墨迹。大为惊叹王羲之的笔力精深!后来就用“入木三分”来形容书法功力深厚。真实与否,这种功力只有王羲之一人有。别人都做不到,所以做试验也没用。不能因为你没有这个能力,而用物理科学去否定王羲之的能力。
力透纸背,这和入木三分不同。这个真的是形容笔力穿透了纸背,而不是墨迹穿过去。如果墨迹穿了过去,纸就会洇,不但没有力感,反成了墨猪。王羲之那个时代的人写字用的纸不是宣纸,而且是不会洇墨的硬黄纸。
如果是现在使用的生宣,越是手生的初学者,墨迹越能透过纸背。因为生宣本身的性质具有极强的吸水性。初学者的运笔能力生疏,运笔缓慢,纸把毛笔中的墨汁很快的吸收渗透过纸背后面。这种“墨透纸背”,是没有笔力的表现。相反,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他们在生宣上写字,墨是不会洇开的。笔画很光洁,充满了力感。
如果是熟宣,就是用清水写,它也不会渗透纸背。知道了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是用来表示富有力感的笔画就可以了。不要去钻牛角尖,抠字眼。对于自己学习书法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只不过是形容词。书法中的力不同于物理中的力,不能用数量来计算力的大小,它只不过是一种感觉和体验。
书法中的笔力,主要通过“骨”和“筋”两种有意味的内在形式表现作品本身的生命力量和精神气质。
书法中的“骨”有二层含义,一指骨架,即汉字的结构,二指富有力度的中锋用笔。
“筋”,在人体上,是符在骨头或肌腱上的韧带,在书法上,是不同于骨的一种表现力。
骨力偏重于刚挺之力,筋力偏重于柔和之力。刚挺之力谓之“劲”,柔和之力谓之“遒”。
书法的力度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它可通过各种手法表现出不同风格、不同面目的美,或雄强,或豪放,或质朴,或X,或峻利,或厚重。
实际上,在理论上要十分抽象地概括书法中“力”的含义相当困难。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其他网友回答
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这两个书法中专用的形容词,几乎就是书圣王羲之的自用词。
为了验证书圣的纯正书写功力,竟然还有人真的做过类似的实验——让书圣在一块木板上留有墨迹,然后将木板剖开,截取横断面观察其墨迹的渗透力度,竟真的就是使墨色渗入木质当中寸许深浅。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况且以那时的条件限囿,毛笔的制作工艺很落后,也很粗糙,完全没有现代制笔技术的精湛独到,笔头吸墨不够,锋豪又短,直接造成书写的劣质和败褪。比如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晋代真迹,有陆机的《平复贴》和王洵的《伯远帖》,虽然气势很足,字迹变化万端,但很少有那种鲜明的勾丝连带和长行轨迹,都是墨色很短的存在形态。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羲之能以当时的条件写出如此绝世的书作,不得不说是书圣的奇绝功力和天然造化。
但是,这话放在如今,任何一位书家如果真的按照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写法去书写作品,都会使事态事与愿违,不是把纸写得支离破碎,就是把墨迹弄得一团乌浊,字不像字,体不像体,完全就是一团糟的书写体验,是一种极不成熟的书写行为。
但这话于当今并不过时,被赋予了字迹雄浑庄重、沉着遒劲的美誉称谓,是奉送给书家的最美好赞誉。
其他网友回答
形容一个人书法功力深厚,往往会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这一类词,当然这里面难免会有夸张的成分。力透纸背,我们在书法创作时可以有亲身体会,尤其是在生宣上创作时,会有很明显的力透纸背的感觉,这是在特定的书写材料上才有的感觉。如果我们在熟纸X写,则很难体会到这种感觉,所以生纸和熟纸是有明显差别的。入木三分,则更是一种夸张的形容词。王羲之有一则小故事是讲的就是入木三分,但这显然是后人X,是后人因对王羲之书法的膜拜而产生的想象而已。
王羲之书法真迹现在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我们没办法直面去体会王羲之的笔力,但东晋时期王羲之写字用的是一种较厚、较滑的熟纸,所以我们可以猜测王羲之书法力透纸背的感觉不会很明显。入木三分这种神话了的想象则更不可能了。
但是书圣王羲之书法的笔力也绝不会因为缺少了这种感觉而变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王羲之作品的唐模本窥见一二。
其他网友回答
王羲之之字自唐太宗推为书圣后再无人超越,尤其是其兰亭序,酒醒后自已也视为天物,又书几遍,连自我都无法超越,所以,书圣是有资本的,不象当世,有权位即标榜所谓书家大家,旁有吹鼓手迎合,其作品不可能传世。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羲之书法笔力真的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吗?.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