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杜甫的《石壕吏》抒发的是爱民还是爱国的情怀?何以见得?
优质回答:
题主问的是具体到《石壕吏》这篇五言诗中作者杜甫抒发的情感,那么我认为它主要体现的是——爱民的情感。
人民和国家不是对立的,人民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在安史之乱那个“国将不国”的特殊历史阶段,代表国家的X为了自己的利益,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国”实在已经算不上什么“国”了。
下面我谈一下理由,就先从《石壕吏》所属的三吏三别组诗开始吧!
三吏三别组诗的总体特点。
三吏三别都作于安史之乱中的公元759年。从洛阳到他正任职的华州(公元758年被肃宗派到华州作司功参军)的路上,他一路经过新安、石壕、潼关,满目都是老翁老妪、征夫怨妇扭曲痛苦的面容。杜甫把自己所见所闻、亲身体验化作三吏三别组诗,忠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这六首诗既描写了人民的苦难,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无法排解的痛苦。
国家受外族的侵略,不反抗不能救国家的危难,要反抗就需要人民参军抗敌。但是X的无度役使,使人民在饱受外族凌辱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自己国家的内部摧残,可谓雪上添霜,不得聊生。
三吏三别中其它诗和《石壕吏》的不同。
他爱国,他拥护朝廷。但正是这个朝廷,和平时剥削人民,X时不仅救不了人民,还四处搜刮物资,泯灭人性的奴役人民。所以,在《石壕吏》中他已经做不到再为X遮遮掩掩了,实实在在的揭露和痛斥了出来。
我们来看《新安吏》中的这一段: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前面杜甫描写的新安因为人少,成年丁壮不够数,就征用了一批孩子。但是我们引用的这一小节,就是杜甫在为这件事的残酷开脱:屯军只在很近的洛阳,工作不是很重,王师对于士兵很体恤,大将军郭子仪就像父兄一样友善……
在《新婚别》中,新婚的妻子痛苦的别离丈夫时,还不忘勉励他:“毋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他想的很周到,他极爱人民又爱国家,他要为双方说话。
同样的情况在《石壕吏》之外的几篇中都有所体现,我们就不去一一举例了。
总体上,他总是在综合的考量眼前的一切。努力平衡着人民和国家利益在此时体现出矛盾。
然而,《石壕吏》终于失去了这个平衡……
《石壕吏》不再为X找任何开脱的理由。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石壕吏》,中国人几乎人尽能诵。如果能你可以,咱们就开始背诵吧: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在亲眼目睹了X差吏的残酷和老妇一家凄惨的现状后,杜甫终于什么也没有辩解。对于X,他实在是无语了。
诚然,杜甫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但是,《石壕吏》却比较特殊,它通过对于客观现实的忠实记录,强烈的表明了自己对于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于X残忍役使人民的失望。这一次,他没再为X找理由,只表明了爱民的情感……
其他网友回答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XX者的X,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文子心语,回答这个问题。
《石壕吏》是杜甫《三吏》中的其中一首。
在《石壕吏》中,诗人表现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史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
诗中的老妇,声泪俱下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尽管她为了平叛已经献出了自己两个儿子的生命,但到头来,连她自己也不能幸免。“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老翁“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而老婆婆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走,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抓走,儿媳泣不成声。诗人在沉默中表达了对X的无声控诉。寄托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人杜甫在《石壕吏》所表现的情怀,既是忧国,也是爱民。
诗人在谴责X者乱拉兵的同时,又怀着痛沉痛而矛盾的心情,劝人民为平息叛乱去参军。他在《新婚别》中写道“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忧国与爱民,看似非常矛盾,但又无法分开。
“民为邦本”。老百姓不得安宁,X;国家也就岌岌危哉。
可国家在岌岌可危之时,老百姓也有舍家卫国的义务责任。
忧国,因为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有可安康。
爱民,因为只有X,国家才能强大。
作为诗人,对于国遇叛军的危难之时,没有美化现实,如实地揭露了现实中老百姓的苦难,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体现了作者的爱民情怀。
同时,没有百姓去参军英勇平息叛乱,国家便会变得支离破碎。
没有国哪有家呀?
所以诗人杜甫在《石壕吏》所表现的情怀,既是忧国,也是爱民。
杜甫的一生留下了1400多首诗,其中很多诗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的真实面貌,因而被称为“诗史”,又因为这些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因此人们尊杜甫为“诗圣”。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漫条思理】,我来回答题主问题。
既是爱民,也是爱国。只是爱的对象不同,方式不同。
杜甫爱民,是同情,是怜爱。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
杜甫爱国,是批评,是关切。指出国家存在的问题。
这两种爱,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又有机结合。
爱民是为了国家长远考虑。国家失去了民心,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爱国是为了人民长远考虑。人民失去了国家,生活更会流离失所。
这个问题是互相结合的。
不爱国,单纯的说爱民,是短浅的。
不爱民,单纯的说爱国,是虚伪的。
其他网友回答
爱国。X社会的皇权X者是世袭,不管这个人怎么样,好与坏,都是要做皇帝的。所以到王朝后期有些往往会XX,X无度,祸国殃民。既然X的X者是祸国,对其批评就是爱国。现在社会进步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爱人民就是爱国,爱国就是爱人民。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的《石壕吏》抒发的是爱民还是爱国的情怀?何以见得?.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