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著名的《关雎》这首诗,到底说的是爱情还是国家大事?你如何理解?
优质回答:
《关雎》这首诗,是《诗经》305篇中的第一篇诗。古代为《诗经》作注的学者,大多都认为诗中的“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后妃太姒。宋朱熹在其《诗集传》序中云:“关睢,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就把《关睢》这首情诗和文王、后妃及国家联在一起了。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这部书中说:“《小序》以为‘后妃之德’,《集传》又谓‘宫人之咏太姒、文王’,皆无确证。诗中亦无一语及宫闱、况文王、太姒耶。”这里,方玉润说的很明白,《关雎》这首诗,根本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说明是指‘后妃之德’,也没有一语言及文王和后妃太姒。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前的学者“君子,文王也,淑女,后妃也,后妃之德也”等说法。方玉润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认可。《关睢》诗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闻一多《风诗类鈔》说:“《关雎》,女子採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君子,是当时对X男子的称呼。君子爱上了採荇菜的女子,便陷入那“寤寐求之”的相思之中,即白天也想晚上也爱,苦恼的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翻来覆去都睡不着觉,爱的是那样深沉,那样专一,只好把一腔爱意化为“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幻想之中。我们读了整首诗,如方玉润所说:“诗中亦无一语及宫闱,况文王、太姒耶。”诗中根本不见文王、后妃的影子,所谓“颂后妃之德”,完全是牵强附会。
褪去华美的外衣,《关雎》纯粹是一首歌颂X青年男女的恋歌。既不关国事,也不关文王、后妃事。
其他网友回答
《关睢》是《诗经》的首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取整数,称《诗三百》,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按内容分为:风(民歌),雅(文人作品),颂(X颂词);表现手法有: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统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为后世的文学发展,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关睢》这首民歌,就兼用了三种表现手法。请看:
《国风·周南·桃夭》
先秦: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小注:之,发语词,无实意。子,女子。归,出嫁。)
译文:这株桃树多X,花儿朵朵放光彩,姑娘就要出嫁了,定是婆家好媳妇;这株桃树多美好,果实结得大又多,姑娘就要嫁人了,定能做个好妈妈;这株桃树好风光,叶子茂盛片片绿,姑娘就要出嫁了,定能做个好当家。
此诗以桃花起兴,也用桃花做比,全诗反复铺陈,这也为赋体开了先河。全诗语言优美精炼,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用花比喻美女的好诗。
《诗经》的内容,在那个时代,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社交场合,甚至如《左传》《国语》等文史典藉中,如同现在说话写文章时引用经典一般。孔子就曾对他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可以断言,《关雎》是一首民歌,不排除文人的加工,它被运用在各种婚礼场合,被运用在当时的国家社交场合,那也是很自然的。说它指国家大事,那纯粹是文人的附会了。
其他网友回答
著名的《关雎》这首诗,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
其原文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全篇读之,个人认为通篇尽在写关关和鸣的雎鸠。
分析如下:
1、《关雎》一诗的内容写的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2、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X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它所描绘的应该是X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3、《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唯独不见其隐喻国家大事。如果说有,就太过牵强了些,您以为呢?谢谢您的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
《关雎》这首诗,到底说的是爱情还是国家大事?
《关雎》,是《诗》的开篇诗。《诗》,自从被汉儒尊为《诗经》后,历代儒学,大多认为《关雎》讲的是“国家大事”。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关雎》是“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或为“X的婚礼赞歌”。
近年来,随着对“上博简”中《诗论》的研究,诸多学者又提出了更深入的“囿情于礼”说。
这个意见,应该更为合理。
《诗》被尊为《诗经》后,关于《关雎》的主旨和性质,大致有如下有代表性的评价。
第一是“后妃之德”说。
据说是汉儒卫宏所作的《关雎》篇序和《诗大序》持此说。
“篇序”,亦称《诗》小序。其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之邦国焉。”
《诗大序》,亦称《毛诗序》。其曰:“《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这是说,《关雎》作为“风雅颂”之“风”的始篇,是以X的美德匡正天下夫妇的德行。这种王者之风,始于周公。此种美德,既适用于乡下之人,又适用于国家。
照此说,《关雎》就是以小寓大,以爱情来讲国家大事了。
第二是“刺王”说。
《诗》在汉代,曾有齐、鲁、韩三家传承。
这三家,皆认为《关雎》是“刺王”。
关于《诗》,最早也叫《诗三百》的编纂意图,有“刺王”一说,就是讽刺、警醒周天子和诸侯,不得有越礼、失德、怠政、X等言行。
齐、鲁、韩三家诗认为,《关雎》即属此类。
清末大学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讲到三家诗的观点:“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诗作。”
不过,后世儒学,基本不赞成此说。
但照此说,这也可算是“国家大事”了。
第三是“文王太姒”说。
宋代,是儒学发展的另一个高峰。
宋儒,就对“刺王”说不以为然,而是把“后妃之德”说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欧阳修在《毛诗本义》中说,《关雎》“述文王太姒为好匹如雎鸠雄雌之和谐尔”。
朱熹赞成此观点,在《诗集传》中进一步发挥,大赞文王、太姒美德,称诗中“淑女”盖指文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此说,绝对认为《关雎》说的是“国家大事”。
对于汉儒、宋儒之观点,清代学者姚际恒、牟应震、方玉润等,已提出质疑。大致是说,如果《关雎》确言文王、太姒,直说岂不更好?且举出证据质疑了“刺王”以及《诗序》《集传》所言存在的纰漏。
近代,学者们认同了清学者的观点。
闻一多《风诗美钞》、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陈子展《诗经直解》等,提出了“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以及“X的婚礼赞歌”的观点。
按照近代学者的意见,《关雎》一诗,已经脱去了事关“邦国”的光环,回归到了日常生活的“爱情层面”。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博物馆陆续从香港购得1200余支楚简,统称为“上博简”。其中的29支竹简,整理出了一部或有短缺的专论《诗》的古籍,被学界称为《诗论》。
《诗论》,多有“子曰”字样,且可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内容观点相吻合,很可能是弟子所记录的孔子关于《诗》的研究、教学方面论述。
从《诗论》中,可以管窥孔子对《关雎》一诗的理解。
第一,“《关雎》之改”。
《诗论》第10号简中有“《关雎》之改”一语。
“改”,是近似字。对此字,李学勤、李零等诸学者均有解读。
但似乎,此字理解为“俟”更为妥当。就是说,这个字的左边一半非“己”字而应为“巳”字,与“俟”同音。
“俟”字,在《诗》中多用,如《吉日》《静女》《相鼠》《着》《丰》等等,个别为“大”之义,更多为“等待”之义。
《诗论》所言“《关雎》之俟”,就是要“等待”,要使“情”合于“礼”。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礼乍(作)于青(情)”,与《礼记.乐记》所说“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同理,就是以“礼”来规范“情”。
《诗论》第11简说《关雎》“其思益矣”。就是说,《关雎》所表达的男女思念之情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但是,“俟”,就是要合乎“礼”地等待。
晁福林教授说,《诗.将仲子》可以与《关雎》对读,所表现的都是对健康爱情思念的妥善处理。《将仲子》通过姑娘劝相爱的小伙不可以“逾墙”“逾园”相会,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童终而皆贤于其初”。
《诗论》在讲到《关雎》时,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即上面这句话。
这个话,可以用《大戴礼记.保傅》作为注解。其曰:“《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婚》,《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终云尔。”
这是说,《春秋》的开篇是《隐公元年》;《诗》的开篇是《关雎》;《礼》的开篇是“冠礼”和“婚礼”;《易》的开篇是《乾》和《坤》,所讲的都是一个道理,要“慎始敬终”。
《诗论》中多处讲到《关雎》,统合起来,讲的是要按照此诗所说——由“性”生情,以礼守情,寓情于礼,这是“情”之最佳归宿。
按照《诗论》的观点,如果此古籍确为孔子所的话,他显然是把《关雎》作为爱情诗来看待的。
当然,孔子很看重《关雎》这首诗,“微言大义”,讲到了这首诗的重要性。
下面是晁福林教授所翻译的《诗论》中关于《关雎》的白话文——
《关雎》一诗的伟大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结果好于开始。《关雎》一诗将男女的爱恋情感纳入礼的轨道。它的第三章意指男女双方有同样的表现,皆有卧不安席之意。它的第四章就是对于欢愉情绪的描写。《关雎》以琴瑟给人带来的欢悦喻指君子求得淑女以后夫妇间的和美;用铿锵有节的钟鼓声所给人带来的欢乐,喻指淑女的喜好。如果能够将淑女之愿和对于X的美好追求都纳入礼的轨道,不就能够达到伟大的境界了吗?
这样来看,好像《关雎》在讲爱情的时候,又具有很大很大的意义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关雎》是爱情诗,像现在的流行音乐的歌词一样,是古时广为传唱,精美的四言句式民风歌词。
《关雎》选自《诗经》的国风部分,国风是各诸候国的歌谣。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全诗抒写了一个男子对河边采荇菜女子的爱慕和追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传说是一种爱情专一的水鸟。开篇前四句,以河洲上形影不离的雎鸠互相应答的鸣叫声写起,言及淑女是君子的绝配。
参差荐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荇菜是可以食用的水草,长短不一的水草随流水摆动。美丽的姑娘让人朝思暮想。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荐菜,左右芜之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男子展开对思慕女子的热情追求,弹琴奏瑟表情达意,钟鼓齐鸣以悦佳人。
我的看法是《关雎》和国家大事没有明显的关联。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著名的《关雎》这首诗,到底说的是爱情还是国家大事?你如何理解?.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