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烛之武真的那么厉害吗?为什么语文老师把这篇课文强调的如此重要?
优质回答: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作为课文选入了高一教材之中。这篇文章很短,文章中的烛之武,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不出名的人。他甚至连姓都没有,“烛之武”这个名字的意思,只是说他是“烛”这个地方的一个叫“武”的人。至于他姓氏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而且,他当的官也不大,在年迈的时候,才当到了一个小小的养马官。可是这样一个人,却被选入高中教材之中。那么,为什么这篇文章会选入教材之中,当我们在学烛之武的时候,究竟应该学他什么呢?
这是因为,烛之武虽然是一个年迈的小小的养马官,但是他干了一个大事。他干的这件大事就是,当秦国和晋国这两个当时的“超级大国”围殴郑国这样一个小国的时候,烛之武一番话,就让秦国和楚国退兵了。
(网络配图)
那么,烛之武究竟有什么本事,会让秦国和晋国退兵呢?
先说秦国。秦国当时是秦穆公时期。那时候秦国实际上还并不是很强大,在爵位上,秦国国君还是伯爵。不过,秦穆公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也是渴望争霸的。所以,当晋国联合他,让他加入攻打郑国的战争的时候,尽管郑国隔得很远,在晋国的东南方。也就是说,秦国和晋国还隔了一个晋国,以及一个周天子,但是秦国依然欣然加入进去了。加入进去,就是要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为自己争霸做准备。
那么烛之武是怎么说服秦国的呢?
烛之武从利益出发,帮助秦国考虑了问题。烛之武首先讲到了,打下郑国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只有坏处。理由是郑国与秦国不接壤,只与晋国接壤。一旦灭亡了郑国,那么获利的只可能是晋国。而且晋国如果因为获得郑国的土地变强,秦国就只可能变弱了。
同时,烛之武又给秦国讲了不打的好处。如果不打,那么郑国将和秦国修好关系。只要把关系修好了,这样郑国将作为盟友,处在晋国的东南方,从两边威胁晋国。
这个话,对秦国当然是很大的利好。他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在国际上闹出声响,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秦国当然要退兵了。
(网络配图)
不过,奇怪的是,秦国退兵后,晋国也退兵了。晋国为什么会退兵呢?难道是他们觉得独自和郑国,打不赢郑国吗?
当然不是的。
晋国当初之所以要打郑国,按照一般的说法有两点:一是当年晋文公重耳X郑国的时候,郑国对重耳很不友好,得罪了重耳;二是当年晋国和楚国发生争霸大战的时候,郑国加入到了楚国的阵营。
不过,这只是表面的目的,实际上并不是晋国的真实目的,尤其不是晋文公的真实目的。晋文公的真实目的,就是要争霸。
晋文公应该怎样争霸呢?当年齐桓公争霸的时候,曾带着中原联军前往攻打教训楚国。晋国坚持和楚国作战,当然就是一种争霸的表现,也是一种“正义”的表现。但是迫于楚国的压迫,当时楚国周边的一些小国,都不得不加入楚国的行列,其中就包括郑国。
晋国打郑国,当然不是要灭掉郑国,就是要教训他。让国际社会看出,只要加入到楚国的阵营,就应该挨打,这就是一个态度。
(网络配图)
现在秦国不打了,晋国也退兵。有人问晋文公为什么要退兵?晋文公的回答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秦国就没有我。秦国不打了我还打,就是不仁的表现。如果因为打仗,失去了秦国这个盟国,是不智的表现。郑国已经乱成一团了,再去打他们,是不武的表现。
大家看看,在这里,晋文公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仁义的正义的感恩的宽厚的”人。可以说,晋文公确实很高明。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占了便宜。但是由于晋文公把自己打扮成了“仁义之师”的形象,因此他也并不吃亏。在国际上有了更好的形象,让他称霸更容易了。
那么,作为高中教材,烛之武教给了我们什么呢?我认为这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要做好足够准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烛之武如果平常没有表现出会说话的才干,也没人把他推荐给郑国国君。那么,他也永远不会有用武之地。这说明烛之武平常就是在做准备的,哪怕年迈了也不迟。
二是X当头,匹夫有责。虽然烛之武只是个小官又年迈了,虽然由于郑国被晋国围困,烛之武是被人用绳子从城墙上放出城去的,非常危险。但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有很好的担当精神。
三是烛之武说话有相当的技巧,懂得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让别人容易接受。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的学生学习的。
(参考资料:《左传》等)
其他网友回答
烛之武是烛地一个叫武的人,他用三寸不烂之舌,就退却了秦国和晋国X的大军,从而使得郑国躲过一劫,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个人的名声。
其实烛之武所帮助的郑伯是一个不仁不义的君主,他过去跟晋国之间交好,与此同时又跑去跟楚国交好。可是晋国和楚国之间是有矛盾的,双方打架的时候,郑伯带兵帮助了楚国。
结果楚国战败的时候,郑伯立刻又调转马头向晋国邀宠,实在是太可耻了。为此晋文公实在是不想再让这种无耻之徒继续留在世上,便联合秦国发动了这场X郑伯的战争。
01烛之武在郑国显然是不受重用的。
佚之狐告诉郑伯,现在只有让烛之武去劝说秦伯,他们郑国才有机会。于是郑伯就厚着脸皮,跑去找烛之武了。
烛之武见是郑伯来了,立刻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尚且没有得到过重用,现在岁数大了哪里还有这么大的本事呢?
郑伯立刻意识到了烛之武心里有气,连忙向烛之武道歉,说自己过去那是瞎了眼,没发现烛之武这么一位有才华的人在国内。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
可是郑伯并没有完全以一种谦卑的态度来对待烛之武,他紧接着告诉烛之武,如果郑国灭了,对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
其实这话就是威胁的话了,郑国灭了,对烛之武来说的确没有任何好处,可是也没有任何坏处啊,难道烛之武就非要为这么一个不仁不义的君主卖命吗?
其实我觉得这里郑伯所说的话,是带有威胁性的,如果郑国灭了,那么烛之武乃至他全家都不会有好下场,记载在史料里比较隐晦,政治家丑陋的嘴脸,怎么可能写得那么明白呢?
烛之武被这么一威吓,只好乖乖收拾东西,在夜里从城墙上用一根绳子吊到城底下,跑去见了秦伯。
02烛之武用四段言论,说服了秦伯。
秦伯一直都是跟着晋文公后面混饭吃的,属于晋国的小弟,不过对晋文公当年是有恩情的。秦国和晋国的关系,为此一直都很好。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当年晋文公攻打楚国的时候,秦国也是出力的,所以这次秦伯前来X郑国,那也是师出有名。并且晋文公答应过秦伯,等到打下来郑国,就一起瓜分郑国。
烛之武这一趟游说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不过烛之武既然敢来,就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向秦伯提出了四条不可反驳的论据。
第一,这场战争对秦国没有任何好处。郑国和秦国之间,被晋国的领土给隔断了。郑国灭亡以后,就算晋文公把郑国全都送给秦伯,秦伯也鞭长莫及,最终还是便宜了晋国。
第二,郑国如果存在的话,可以成为秦国在东方的盟友。郑国灭了,只会让晋国更加强大,而相对来说秦国就更加弱小了。郑国不灭,完全可以在东方款待秦国的使者,为他们提供路上的必需品,对秦国没有任何坏处。
第三,挑拨晋国和秦国之间的关系。当年秦伯对晋惠公是有恩情的,为此晋惠公曾经答应把焦、瑕这两块土地给秦国。可是晋惠公早上刚回到晋国,晚上就筑好城墙防备秦国。这种背信弃义的国家,怎么能够信任呢?
第四,进一步夸大秦国和晋国之间的矛盾。晋国已经把郑国纳为囊中之物了,这是他们东边的疆界,可是他难道不想在西边拓宽疆界吗?到时候侵扰的必然就是秦国了。
这一系列的四条理由,说得秦伯是连连点头。秦伯觉得的确不能太给晋国面子,等到晋国做大了肯定是要来对付秦国的,为此他与郑国便签订了盟约,甚至派遣手下人帮助郑国防守晋国的进攻。
03晋文公不亏是当世霸主,气度仁义是不简单的。
烛之武就算再能说,他也没有说动主角,因为这场战役的主角并不是秦伯,而是晋文公。单靠晋文公一家之力,还是可以灭掉郑国的。
那么岂不是说烛之武这一趟是白去了?当然不是这样,烛之武之所以去找秦伯,其实就是摸准了晋文公的心态。
晋文公是怎么登基的呢?他是依靠秦穆公的相助,才有了实力回到晋国,杀掉自己那个不争气的侄儿晋怀公,夺取了王位。
所以晋文公对秦国是非常尊重的,虽然秦国是小弟,但是是一个必须要正视的小弟。为此烛之武认为晋文公肯定是要给秦伯面子的。
晋国这边得知秦国与郑国结盟以后,手下人立刻向晋文公申请,希望攻打秦国留在这里的军队,晋文公却表示了拒绝。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的理由很充分,他认为秦国当年如果没有支持他回到晋国夺取王位,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晋文公。
过去借助人家的力量,现在又要去攻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表现。攻打了秦国,等于就是断绝了与秦国同盟国的关系,这是不明智的表现。以整齐划一的军队去攻打军容不整的军队,这是不勇武的表现。
为此晋文公下令,金国也要撤退,放弃攻打郑国。烛之武通过说服秦国,从而逼退了晋国大军,可见他的才智。
总结:烛之武看透人心的能力,实在是太强。
所谓霸主,其实都有一种不实在好面子的心态,晋文公显然就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人。他能够成就霸业,一来是因为有贤臣辅佐,二来是因为晋国强大,三来是因为他本身其实非常好面子。
好面子就只能成为霸主,不能成为天下之主,这是注定的。烛之武便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认定了晋文公肯定会给秦国这个面子。
其实晋文公的军队强大,完全可以击败秦国大军,却因为秦国军容不整,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就不攻打对方,这世上还有这种道理吗?
后世项羽也有这么一个毛病,他自认为自己是楚霸王,所以就把天下给分封了,自己回去做一方霸主,却不愿意成为帝王。最终楚霸王乌江自刎,丢了天下不说,连自己的楚国都被人家给灭了。
参考资料:《烛之武退秦师》
其他网友回答
烛之武当然是个厉害的人物,他以个人之力,拯救了一个国家,堪称国之英雄。
下面我就来说说烛之武的故事。
第一,烛之武救郑的历史背景
城濮之战后,晋国以无可争议的实力成为中原诸侯的盟主,晋文公也成为新一代的霸主。在晋国的主持下,晋、鲁、齐、宋等十个国家在温地举行诸侯会盟,并通过一项决议,对不顺从的国家实施军事打击。
晋文公首先打击的对象,就是郑国,有几个原因:其一,晋文公在X期间,在郑国曾遭到冷遇,郑国大臣叔瞻还曾提议把他们这些晋国X者斩尽杀绝。其二,自从楚国崛起后,郑国成为战争的重灾区,无奈之下,郑国多次向楚国投降,政治立场不坚定。其三,郑国夹在晋国与楚国之间,处于两大强国必争之地,在战略地理上相当重要。
为了打击郑国,晋文公邀请秦穆公共同出兵,联合伐郑。郑国如何抵挡得住晋、秦两大军事强国猛攻呢?无奈之下,郑文公被迫砍下大臣叔瞻的人头,向晋文公谢罪。然而,晋文公觉得叔瞻的脑袋不够分量,扬言要得到郑文公才肯罢休。和谈陷入僵局,就没有回旋的余地。眼看郑X逃此劫,这时,烛之武登场了。
第二,烛之武夜访秦穆公
危急关头,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一个人:离职老干部烛之武。
在此之前,烛之武从未得到过郑文公的重用,默默无闻。佚之狐却认为,烛之武胸怀韬略,有勇有谋,是拯救国家的不二人选。郑文公仿佛抓了一根救命稻草,派人去烛之武,不想烛之武以“年轻时尚且未受重用,现年老更不顶用”为由,拒绝了郑文公。郑文公又是自我检讨,又摆出国家大义,总算打动了烛之武,决定出山。
当时秦军驻扎在城外汜水南岸。到了半夜,烛之武被放在大篮子里,从城墙上吊下来,秘密地前往秦军兵营,要求会晤秦穆公。
烛之武为什么不去晋营而去秦营呢?秦穆公与晋文公不同,与郑国没有什么恩怨。秦穆公与晋文公是翁婿关系,表面上亲上加亲,但是秦国与晋国却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只要能挑拨秦与晋的关系,让秦国倒戈,那么郑国就有救了。
第三,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国退兵
我们来看看烛之武是怎么劝退秦穆公的。
烛之武见了秦穆公后,便说:“如果郑国灭亡,只会使晋国坐大。秦在晋的西面,郑在晋的东面,秦与晋倘若灭了郑国,晋国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将独吞郑国土地,秦国只能坐视晋国的版图扩大。出了力气,却只是使邻国更加强大,得不到实际的好处。”
秦穆公当时力助晋文公上台,是冲着建立一个亲秦的晋X。但是晋文公的势力扩张得太快了,远远出乎秦穆公的意料。短短几年时间,晋国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在国际影响力上,都超过秦国。秦穆公心中有些郁闷,烛之武的话,说到他的心坎上。
烛之武估摸着秦穆公的心思,把更狠的话放出来:
“晋国人多忘恩负义,想当年您帮助晋惠公夺得X,晋惠公答应要送给秦国河东之地,但是结果怎么样了?贵为国君,居然食言,不仅没有把地献上,甚至秦国闹X时,拒绝施予援手。这些都是您经历过的,晋国人是不守信用的。”
这些话说到秦穆公的痛处了,晋文公的前任晋惠公和晋怀公,均受过秦国恩惠,但最后不都是忘恩负义之辈吗?更何况如今晋国势力如日中天,秦穆公固然是一匹西域之狼,可是晋文公是西北之虎,把郑国这头绵羊吃掉后,虎会给狼留下一点带肉的骨头吗?
第四,秦穆公倒戈,派军队帮助郑国守城
烛之武的分析让秦穆公怦然心动。显然,如果秦、晋联军灭掉郑国,秦国是捞不到任何好处的,因为秦国与郑国并不接壤,于是秦穆公便对烛之武说:“先生所言甚是,寡人已经决定退出战争,愿意与郑国结为盟友,并派驻一部分军队,帮助抵御晋军的进攻。”
作为一代枭雄,秦穆公有自己的算盘,他真实的目的是独吞郑国。秦穆公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军率部协助郑国守卫都城,并长期驻扎在郑国。三年之后,秦穆公企图通过这批秦军,里应外合,独吞郑国,但这个阴谋最后破产,这是后话。
不管怎么说,烛之武的这次外交谈判大获成功,离间了秦国与晋国的关系。由于秦国突然退兵,并派军队帮助郑国协防,打乱了晋文公的战略计划。晋文公刚刚登上霸主宝座,又是秦穆公的女婿,不想与秦国撕破脸皮,于是最终也只好退兵。这样,郑国得以保全,烛之武遂成为拯救郑国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成为后世纵横家的先驱。
其他网友回答
烛之武在历史上很厉害么?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他的事迹也仅仅只有一件劝退秦穆公的事迹而已,从这一点来看,终其一生也没有能够在郑国的政坛上有所作为,即便他有着远见卓识与才能,也顶多算一个怀才不遇的忠臣而已,他的成功,一方面是他有勇气才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的影响。
要分析烛之武的事迹,我们要从郑国、X多方面去分析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公元前630年,晋文公邀请秦穆公率军攻打郑国,这一战背后究竟有怎么样的暗流涌动,我们来看一下:
1、对于郑国而言,国际的形势变化太大,由于长期与周天子交恶导致郑国失去了原本可以发展壮大的机会,到了郑文公的时候,齐楚晋秦这些大国已经发展壮大,而郑文公相比郑庄公与郑厉公,能力与魄力都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在他X下的郑国就只能够大国夹缝中求生存,首鼠两端,但是郑国在地理上又处于中原核心地带,是各个大国想要争霸中原的必争之地,这也是郑国经常遭遇大国攻打的原因。
郑文公并不是一个有识人之明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在X攻打郑国之时,他居然没有合适的人选,所以不得已找到了三朝老臣的烛武,而在这之前,老臣烛之武只被安排作为圉正,就是一个小小的弼马温。
2、从晋国方面看,郑国是晋国争霸中原的重要的一步。
春秋这个时期的主旋律是晋国与楚国的争霸,晋文公继位后不久,在帮助处理王子带叛乱之乱的过程中,获得了周襄王的大力支持,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在秦国、齐国等大国的支持下,与楚国发生了决战,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国,晋国受到周天子的表彰,封为了诸侯首领。
于是晋国打算乘胜追击,攻打亲近楚国的郑国,试图建立一个亲晋国的郑国X,作为晋楚争霸的桥头堡。
3、从秦国方面看,郑国是秦穆公争霸中原的最后一个机会。
秦国与晋国有着多年的友好关系,这是多亏了秦穆公与晋文公的关系,晋文公的妻子正是秦穆公的女儿,因此秦国才在多次国际大事中都对晋国鼎力相助,但是,两国友好关系也并非铁板一块,甚至已经暗藏危机。
当年东周王子带叛乱,秦国本来打算出兵勤王,但是被晋文公劝止,结果变成晋国单独平定了叛乱,由此晋国独享了周天子封赏的所有土地与褒奖,而秦穆公因此失去了称霸中原的机会;后来城濮之战之时,秦穆公可谓对晋文公相当宽厚,再次派兵协助晋文公,结果晋国称霸中原,秦国依然是什么都没有得到,秦穆公是一个有称霸野心的人,接二连三的吃亏,让他的耐心渐渐被消磨。
到了X攻郑的时候,秦穆公的东进之路上,晋、楚都是强国,而且晋国还是暂时的同盟国,如果晋国吞并了郑国,秦国想要再向东争霸,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可以看出,X之间其实已经埋下了矛盾的隐患,这也是此次秦国退出攻打郑国的联盟以及后面X交恶,纷争不断的最重要的原因,这给了郑国机会,烛之武一方面确实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另一方面也是他具有审时度势的眼光,可以就当前的国际形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于是发生了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件。。
至于为什么强调这篇文章,那兴许是因为这篇文章写得精简又相当精彩,所以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其他网友回答
烛之武当然不差,但真正厉害的是他背后的人。
过一遍原文:
《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有没有读出点味道?
当危机迫在眉睫时,一个能解决问题的隐世高人也出现了。而这位高人不会轻易答应出手,必须让当事人拿出诚恳态度……
这是满满的套路啊!世上哪那么多高人?还能在适当时候出现?其实是佚之狐等人早想好了应对策略,包装好送到郑文公面前。
秦军哪是动动嘴皮子就能“退”的,得付出真金白银实际利益,过后国君肉疼追究起来怎么办?所以要推出一个“世外高人”作为代言人。
很多人忽略晋军“亦去之”以后的一段: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这摆明是投降的,戏肉在这里。“三寸不烂之舌退百万雄师”不过是美好的包装。
天下真没有白吃的午餐!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烛之武真的那么厉害吗?为什么语文老师把这篇课文强调的如此重要?.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