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中,晏婴为什么要用二个桃子?
优质回答:
“二桃杀三士”,讲的是齐国名臣晏婴,用计谋帮助君王除掉三个功高盖主的功臣的故事。现在咱们来脑洞一个问题,也把上面的问题往前再延伸一下:晏婴在使用这条计策的时候,为什么会用两个桃子,而不是两坨金子,或者是其它更贵重的东西呢?
(晏婴)
我们先来把这个故事简单回顾一下。
齐景公有三名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名大将自恃有功,炫耀武力,不把晏婴等文臣放在眼里,甚至也不把齐景公放在眼里。
晏婴看出了齐景公的担忧,便准备帮助齐景公除掉三人,于是设立一个局,通知三位大将前来,说要奖赏他们。三人来后,齐景公让拿出奖赏之物,原来只是盘子中装的两个桃子。晏婴假装为难地说,园中成熟的桃子只有两个,你们自己看看谁的功劳最大,谁就吃桃子吧。
公孙接首先说,我曾搏杀过野猪和老虎,有资格吃个桃子吧。于是拿起桃子。
田开疆接着说。我曾两次率军打败过来犯的敌人,我有资格吃一颗桃子吧。于是又拿起了另外一颗桃子。
盘子中的桃子转眼就没了,古冶子非常生气,说,我曾随国君过河,一只大鳖差点就要了国君的命,是我冒着生命危险苦斗并杀死大鳖,救了国君的命。而我这样的功劳,居然没有吃到桃子,太过分了。说着拿出宝剑指着公孙接和田开疆两人。
(二桃杀三士漫画)
公孙接和田开疆听后,惭愧地说,确实,古冶子的功劳比我们大,而我们竟然还先拿桃子,实在惭愧,于是相继自杀。古冶子看到两人自杀,后悔不已,说,我们三人原本情同手足,我却为了争功,逼得两人自杀,我还有啥脸活在世上?于是也举剑自杀。
这样,晏婴用两个桃子杀掉了三个居功自傲的大将。
回到我们的问题,晏婴使用这个计策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两个桃子,而不是用两坨金子,或者是其它更贵重的东西呢?
据考古研究,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已经有桃核出土。先秦的典籍中,《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随处可见关于桃子的记载。由此可见,桃子在当时是极平常的食品。就算是国君赏赐,因为当时的国君并没有后世皇帝那样的X,因此,也并不觉得就很尊贵。
照理说,应该选用两个更贵重的东西,才能引起三人的争斗,实现差额赏赐的目的嘛,晏婴为什么会选及普通的桃子呢?
其实,恰恰是选择了桃子这种普通食品,才实现了这个目的。可以说,晏婴对三个大将的心理变化,是掌握得一清二楚的。
当三个大将兴冲冲跑来,看见国君赏赐他们的,只是普通的桃子的时候,他们是什么心理呢?《晏子春秋》是这样记载的:公孙接仰天而叹曰:“不受桃,是无勇也……”
也就是说,公孙接当时的想法是,原来赏赐的是普通的桃子,我们要不吃,意味着我们瞧不上国君,意味着我们没有胆量。所以他就随便地说了他的功劳,拿起了他的桃子,表明他“有勇”,也并不轻视国君。
公孙接拿了后,田开疆的心理就变了,当时他肯定没去想古冶子,他只是比较了一下公孙接的功劳,觉得自己的功劳比公孙接大多了。既然公孙接可以拿,那他肯定也可以拿。
(汉砖上的二桃杀三士)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晏婴肯定十分了解三人的性格,知道公孙接和田开疆是急性子,肯定会先拿。而拿了以后,事情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现在的桃子已经不是平不平凡的问题,它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成了象征,成了功劳大小的象征。古冶子功劳最大,却因为性格沉稳,没有拿到桃子,也就是说,被认为功劳比别人都小,他的情绪就非常激动,所以就当场翻脸。于是,作为三个情同手足的好哥们儿,就有了后面的悲剧。
如果当时晏婴端出来的是金子等贵重的东西,那么,三人心里一定会掂量一下,同时把三个人的功劳都想一下。想一下以后,自然就知道谁的功劳最大谁的功劳最小。再加上三人都情同手足,肯定会谦让。这样的话,晏婴的计谋,无论如何都实现不了了。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的猛将田开疆、公孙接和古冶子居功自傲,对大王不敬恐为后患。于是相国晏子呢,决定用功大食桃的激将法除掉三人。
在宴请鲁昭公的宴席上,将两个桃子分给三人食用,明摆着居心不良啊,但三人好大喜功,一时以为论功行赏,没什么不对啊。于是晏子得意地笑看了: 公孙接先下手为强,吃了个,古冶子一看他动了手,机会只有一次,也不扭捏吃了剩下一个。
剩下反应慢的田开疆,一来以为自己功劳盖稳操胜券,二来三人平日里兄情义气相投,自己大哥要有点态度,跟兄弟们争桃有失体面;三呢还在想什么时候拿桃,结果就失掉机会了。
勇冠三军的功臣,见此情此景,气不打一处来,皆言士可杀不可辱,一时悲愤自刎。两位吃桃者方才觉得自己吃相难看,古人讲忠义礼信,无比羞愧,为了小小一个桃儿竟害死大哥,情激之下也拔剑自尽,X路上作伴行吧!
晏子为什么用桃子呢,其实用梨子更应”离间之策”。可能当年时节就只有桃且有”挑”之意,其实用什么水果不重要(当然如果用李子太小,不好意思摆两个,鲁昭公外国人在场显得忒小气,而西瓜太大用剑劈而分食,也甭争了),总之三员大将因为两桃,争抢名誉被除掉了。
齐国因之元气大伤,三将成了有勇无谋的脑残入史,而始作庸者晏子呢,也没了出使楚国时,智对楚王时机智形象,因为诸葛亮在《梁父吟》中狠批他为奸侫小人,残害忠良,想来开心的只有隔壁楚王了,今晚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其实世无完人,未免有”贪痴嗔”之恋,绕不过”酒色财气“四关落下马来。两个桃子不过作为利益象征,往往恋上什么,就死在什么上面。不信请看《人民名义》中那些X,栽在了金钱,美女,名誉,人情等所好上面,人性的弱点,莫不如此。
元元感谢您的阅读点评,不妨关注一下哦。
其他网友回答
充分说明:只要运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挑拨策略,就可以轻易的鼓动人心!
三员猛将都认为自己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他们之间肯定是内心之中互不服气,互不认同,只是没有当面说出来而已,所以:
面对荣誉,就必须有自己的一份;因为,我比其他人强啊;
面对利益,就必须也有自己的好处;因为,我比另两个人功高啊;
恰恰是这种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骄傲;也恰恰是这种唯我独尊,他人不及的自信,才会在一个小小的挑拨离间计策上全部被灭!
如果大家都没有受到额外的奖赏,三个人也许反倒会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这种额外的奖赏,瞬间就成为了导火索:“谁的功劳大,谁得到这个桃子”。
对于内心骄傲,目中无人,从而造成智商底下的三人来说,怎么可能不大打出手来证明自己是最厉害的那个人呢?
就跟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鼓噪“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样,如果你问他“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公平”时,他一定不会正面回答,因为也许他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挑起矛盾,而不是为了讨论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利用了人性当中“不患寡,患不均”的心理,勾起三个人心中的不平衡和嫉妒心理,进而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 引起三人之间的互斗、进而自戕。属于兵不血刃除掉权力隐患的计谋。
据《晏子春秋》中“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中记载: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员猛将,这三个人以勇猛著称,但却也因此居功自傲。晏子恐三人势力越来越大,将来不好控制,会威胁到X,因此,给齐景公出了“二桃杀三士”的计谋,最终在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对朝局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前提下除掉了三人,解除了X隐患。
具体的方式就是:晏子让齐景公设宴请来三勇士,并赏赐三人桃子,但却只有两个桃,三人无法平分,这时,晏子就建议让三人比功劳,将王赏赐的桃子给功劳大的两个人。
其实,只要具备一定政治敏感度的人,就能看出这里面的问题,作为王,难道连三个桃子都没有吗?这明显就是故意为之。
可惜,这三人勇猛有余,政治觉悟几乎为零。当然,这也跟他们居功自傲的自大心理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导致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功劳大,互不相让,最终内讧。
然后,三个人的自尊心又极其敏感,先是公孙接与田开疆觉得古冶子的功劳打过自己而自觉不如人,羞愧自杀;古冶子又因为是自己逼死了另外二人,也感到羞愧,拔剑自刎。
所以,晏子的计谋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基于人性中的“不患寡、患不均”的普遍心理外,更是利用了这三个人的性格特点。如果晏子遇到的是老谋深算的政治达人,是不会为了一个桃子争来抢去,最后全部羞愧自杀。
其他网友回答
看了看,所有的回答都是在讲这个典故而没有正式回答问题的。题主想问的是“为什么要用两个桃子?而不是一个?”对吧?
这就牵扯到一点社会学了,人,本质上是一种X居性动物,他人的悲惨遭遇会对自己的悲惨起到安慰效果。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朋友里只有一个人有钱,其他人都穷,穷的不会觉得有什么心里障碍,而如果你的朋友都有钱只有你自己穷,那么你肯定难受的要死。
用两个桃子就是晏子把握住了人性的这一点!如果你用一个桃子,不论是谁得到了桃子,都不会令剩下的两个人屈辱到自杀的地步,因为再怎么地,他还有一个难兄难弟,跟他一起没桃子,未来还有希望,但是用两个桃子,就剩下大家看你一个人的笑话,更有趣的是孤立剩下的偏偏还是功劳最大的,在春秋那个重义轻生的时代,他肯定要自杀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在《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中,晏婴为什么要用二个桃子?.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