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孔子有什么故事?
优质回答:
虾米君的答案是:传说中孔子是一个生于麒麟,又死于麒麟的人。
意思是说,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
1. 孔子出生的传说——麒麟送子
历史上对孔子的生辰是有争议的,《公羊传》、《谷梁传》和《史记》记载不太相同。 但是孔子出生的传说却由来已久。
《拾遗记》是东晋王嘉编写的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其中记载了“麒麟送子”的传说:“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
大概的意思是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的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的字样。既告诉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
孔子家人将一彩绣系在职角上,以示谢意。周敬王末年时,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时,竟挖出了那条当初系于麟角的彩绣。以后,人们又引申出玉书三卷,孔子精读后成为圣人。至今,在文庙、学宫中还以《麟吐玉书》为装饰,以示祥瑞降临,圣贤诞生。
孔子出生
2. 孔子去世的传说——孔子因麒麟而死
诗仙李白在《古风诗》中写到:“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说的就是圣人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哀公十四年(西元前481年),鲁哀公领着他的大臣们围猎,选择的地点是大野南部,通过轰赶野兽,突然惊扰了一只X,也就是麒麟。这只X被惊扰之后仓皇逃窜,最后被捕获,这就是西狩获麟四个字的来历。《春秋·哀公十四年》中记载:“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至此搁笔不复述作。因为他认为麒麟出世时而被猎获,不是好兆头。
自从麒麟被捕获以后,孔子就不再写书作文,史称其获麟绝笔。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不久以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
孔子去世
所以说,我的关于孔子的故事是:传说中孔子是一个生于麒麟,又死于麒麟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为君之道
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遭遇了灾荒,大臣臧孙辰提议向齐国买米。孔子说:“君子治理国家,一定要准备下三年的积蓄。遇到灾荒的当年就向别的国家买粮食,这是国君的失职。”
孔子说:“国家有道,即使是刑罚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刑罚。国家无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人都杀掉,也永远杀不尽。”孔子说:“商汤与周武王并非因为一方面的善而兴盛起来的,夏桀、商纣并非因为一方面的恶而X的。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亡,在于平时的所作所为,平时积聚的善多,即使有一方面的恶,这也只算是过失,不足以使它灭亡;积聚的恶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这也只算是无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兴盛。”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孔子的故事,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两小儿辩日》,记得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学过的。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解读
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太阳,他问争论的缘故。
有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车盖这般大,而中午的时候只有盘子般大小了,这难道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快,但到中午了就像热水般热,这难道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不能决断,两个小孩取笑道:“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这篇故事取自先秦时期的《列御寇》。故事中面对两个小孩提出太阳是早上日出时近还是中午的时候近这个问题,孔子也不能回答。
故事中的道理
古人尊崇孔子为圣人,说他生而知之。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家没有谁是生下来就知道的,不属于自己领域的问题我们都和普通人一样。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提升自我,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
这篇故事还在于教给学生以自信心,古代先贤圣人不理解、不知道的事,我们通过学习就可以知道答案、明白道理,这难道不是一件有巨大成就感的事情吗?
故事答案
学过天体物理的同学可能知道,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点,由于受到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影响,那肯定是早上地球那个点理太阳近,中午离太阳远了。
故事中小孩子在那个点讨论问题,答案是早上近中午远,也就是说第一个小孩子是对的。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的经典小故事 1.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X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2. 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X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3、后生可畏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 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 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
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4.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X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5 . 为君之道
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遭遇了灾荒,大臣臧孙辰提议向齐国买米。孔子说:“君子治理国家,一定要准备下三年的积蓄。遇到灾荒的当年就向别的国家买粮食,这是国君的失职。”
孔子说:“国家有道,即使是刑罚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刑罚。国家无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人都杀掉,也永远杀不尽。”孔子说:“商汤与周武王并非因为一方面的善而兴盛起来的,夏桀、商纣并非因为一方面的恶而X的。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亡,在于平时的所作所为,平时积聚的善多,即使有一方面的恶,这也只算是过失,不足以使它灭亡;积聚的恶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这也只算是无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兴盛。”
6. 鲁班考孔圣
孔子有七十弟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古时候,字都刻在竹板上,颜回读了许多书,也学会了作文章,很想帮助老师着书立说,但他书刻得太慢,就请来当时有名的木匠鲁班替他刻。鲁班手艺高超,他一边听颜回念,一边用凿子刻,又快又好,不一会儿就把竹板都刻完了。
书刻完了,鲁班说:“孔子好是好,就是不爱劳动,种田做工的事都不行,因此,我不太赞成他!”颜回说:“孔子学问很高,他每天讲学,根本没空做工……”鲁班说:“孔子学问高,我刻个字他若认得,我也拜他为师。”颜回说:“已经没有竹板了,你就说怎么动凿子就行,说不定我都认得!”鲁班说:“竖凿六下横凿九下。”颜回听了目瞪口呆,想了半天也没答出来,就去请教孔子。
孔子说:“鲁班要答案给没给期限?”颜回说:“他临走时只伸了3个指头。”孔子问:“3年?”颜回摇摇头说:“不能这么长吧!”“那么3个月吧?”“也太长吧!”孔子说:“那他是叫我们在3日内回答他吧!”
第3天,鲁班问颜回:“孔子猜到没有?”颜回把他同孔子的对答从头至尾讲了一遍。鲁班说:“他到底学问高,猜对了。”可颜回仍然蒙在鼓里。
请您猜猜鲁班要刻的是什么字
谜底:“晶”字。
7.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X,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X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其他网友回答
在孔子的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对孔子最为影响深远的事情莫过于孔子在三十岁左右时,在东周国首洛阳城会见:中国另一位上古大哲智者-X。
孔子当时就恭称正名叫李耳的X谓老聃。这个称谓是种恭称,老就是老人家的意思,而聃是指那些耳朵很长的长辈,因此可看见孔子在回到曲阜后称李耳为老聃,而不以直呼其名,可知孔子对X是非常敬重的。
而可见在上古已经有对耳朵长大的老人家尊敬的风俗了。这个也看出中原民俗对后来的佛教是影响非常之深的,你看现在被誉为福寿象征的佛像无不是长大耳朵的。
另一方面也看到:正值壮年的孔子,拜回X之时,X已经是位髦髦老人家了。
而孔子的出生是正史上明确记载的是:公元前551年,而其刚而立之年时李耳已经是位老聃了,所以X估计会生于公元前6世纪,那么东方三圣的生年长幼排次为:X、佛陀、孔子。
这样在另一个古代著名故事,X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的故事就在时间上得以成立,佛陀释迦牟尼比孔子年长十余年,其壮年之时X也是位老聃了。著名神话小说也是持此说法,看来吴承恩也并非空穴来风。
话回孔子见X,开始之时X先细心听年青的孔子讲其哲思理念。然后两大圣人展开探讨数天,临别时,X对孔子讲:您所学问的大都是古人的礼仪,然而古人已经逝去很久了,就也只剩白骨了,他们所说可以听、可以学,但不要过于执拗。因为古之圣者其神粹是“因势利导”!用现代语言就是:潮流很重要,凭何学问皆为“与时俱进”。
这个细想之下,这也是道德经的思想之一,经中说得清晰:天地(宇宙)的终极本体是“道”,而“道”的后天功能就体现为变化,正所谓“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X对孔子的临别总结赠言充分体现了X的向来的这个理念…
孔子与X依依惜别后,回到曲阜,其经常满怀敬重之心对弟子说:兽我知其能走,鱼我知其能游,但龙在云端,变幻万千,莫测高深,连我也找不到其规律,老聘就是这样的人物了。
可见,洛阳孔子会X,对后来孔子的人文思想影响很为深刻…也促使了孔子在其五十岁之时,完成了一本对中华X影响极为深远的全球名著-《易经》,易经分周易古经与易传两大部分,前者相传是周文王的作品,而后者则是出于孔子及其门生之手,是起解释前者之作用。
这里不得不提:出最多影响世界人物的国度:德国。比方科学上的爱因斯坦,哲学上的黑格尔,更有革命导师X等等。德国人在看到中国的上古名典《周易》时,就将其德文版书名拟为:《一本说时间变化的书》(中文翻译德文的书名的意思)。看来德国人是领略了孔子的神粹,也领略了X的神粹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孔子有什么故事?.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