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蛇的成语 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

网友提问:

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

优质回答:

“虚与委蛇”是成语,出自《庄子·应帝王》篇中。这个成语中的“蛇”字,读音yi。但是,为什么不读she而读yi呢?

今天,我们重新解读“虚与委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个成语是在告诫人们,在社会上面对那些虚情假意的人,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对于他们的表现,能敷衍了事最好,目的不去招惹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为妙。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假意殷勤,敷衍应付时,常用一个成语“虚与委蛇”。但很多人将成语中“蛇(yi)”读成“蛇(she)”。那么这蛇为什么不读she,而读yi呢?

“虚与委蛇”出自《庄子?应帝王》:

“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翻译:我让他看到的只是玄虚幻的表象,并且随时和他应付,使他搞不清楚彼此,这就让他感觉自己变得颓靡低顺,就好比水滴那样,随波逐流,所以,最后他只有逃跑了。

在这里,“委蛇”中的“蛇”字是不读shé的,是读yí。

其实“蛇”有两个音,shé和yí。但只有“委蛇”中的蛇读作yí,其他都读she。这是怎么来的呢?

“委蛇”的蛇读yi而不读shé,是因为它的意思说的是绵延曲折的样子,这与蛇这个动物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有专家认为“委蛇”只是一个联绵词,它只记音而不表义。

屈原的《离骚》中:“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宋代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中:“二十八字之间,委蛇曲折,含不尽之意。”

清代朱凤起《辞通》中也有解释:“委蛇”也可作“逶迤”、“威迤”、“威夷”、“委隋”。

同时也有关专家考证说,蛇字之所以发yi的音,是从蛇字的上古音传下来的。宋代字典《广 韵》介绍说,如果“蛇”字 用来表示爬行动物时,读原音shé,如果“蛇”来表示“曲 折 通 过”的意思时,就读“弋支切”,读音同“移”字。

在这儿,可能有些人看的不太懂了,我简单说一下,“弋支切”是中国古代字的“拼音字母”,字典上常用,是为生字“切”音的,古时这叫切音法。

切音,又叫反切,就是给汉字的注音方法,是用二个字的第一个字的声母加上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就拼成了一个字的读音,一般称切。

比如“冬”字,它的注音就是:都宗切,或都宗反。就是用“都”字的声母d加上“宗”字的韵母ong和声调,拼出dong,这就是“冬”字的读音。

所以,蛇(yi),它的注音为:弋支切,就是用弋的声母y,加上支的韵母i和它的声调,就是蛇(yi)的读音。

除了蛇(yi)有可能是古音传下来的外,也有人认为是古音通转。

明代《字汇补》中就有这样的解释:“委蛇”之“蛇”古音为“以遮切,音耶”。而“也(yě)”——“耶(yē)”——“移(yí)”,就是说蛇字最早也念yě,后来读着读着就续成yē,最后和yí相通了。

这也是有可能的,中国有许多汉字的读音,从上古音到今天,发音可以说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字的读音今天已和它的上古音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虚与委蛇”的“蛇(yi)”,它的读音也可能就是上古音,之所以没有改变,有可能就是因为它和委字联在一起,所以,它的读音没有改变,依旧读yi。也就是说它在和委字的组词中,继续保留了它古音的读法。

但在大多数字和蛇字组的词中,蛇的读音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变成了今天的蛇shé的读音。

“虚而委蛇”的故事:

传说郑国有一个叫季咸的神巫,这个人本事大,据说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死生存和祸福。

列子对此很相信,就赶紧告诉了壶子,壶子于是说:“你就请他来见见我。”

次日,列子就请来了季咸神巫,季咸看了眼壶子,就出来就对列子说:“你的先生活不了几天了。”列子一听,大哭着进屋告诉了壶子,壶子说: “那是我装的”。

后来,季咸神巫就隔一天来看壶子一次。可季咸说壶子的情况也是一次一次不一样。当他最后一次着到壶子,还没站稳扭头就走,快的连列子也没追到。

壶子笑着对列子说:“我其实就是看透了他的所谓法术,就是在敷衍他,逗他玩呢。我就是想看看这个人倒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这几次不同的表现,就让他我是在戏弄他呢,因此,他也就不好意思了,最后干脆逃走了。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壶子是列子的老师,列子是跟着他学习老庄之道的。一次列子遇到郑国的神巫季咸,就介绍给老师壶子了。

这样,壶子和季咸就开始在一起X争高低,壶子就跟季咸虚与委蛇,这让季咸捉摸不透,最后只能败下阵来,落荒而逃。

列子通过这件事,就更加努力学习老庄之道,最终修炼到一种忘我的境地。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人的成语文化

中国的成语在世界语言文化中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形成与中华X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浓烈的X色彩。

比如,纸上谈兵、围魏救赵、三顾茅庐等,其背后反应的是中国的历史故事;而“逐鹿中原”、“逼上梁山”、“X学步”、“洛阳纸贵”等,其中多与我国的地理环境相关,还有“日上三竿”、“滥竽充数”、“雨后春笋”等,这些成语中所蕴含的信息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再如“文房四宝”、“高山流水”、“画龙点晴”、“入木三分”等,其中所凝结的则是文化的结晶。

此外,我们发现中国的成语多半以四字居多,这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特殊原因。首先,《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力很大,它是由我们的文化圣人孔子编订的,其中的诗歌多以四字句为主,比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可别小觑两千多年前的这本诗书,从中走出来的成语,我们至今仍在沿用,比如窈窕淑女,七月流火、桃之夭夭、颠沛流离等。

其次,在中国文化的大爆发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时期,那个时候的思想家们所写的文章多是有韵律的散语,字数也不规整,但也是以四字居多,比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成语“白驹过隙”便由此而产生。还有一日千里、游刃有余、有名无实、贻笑大方、越俎代庖、朝三暮四等等,还是出自《庄子》。

再者,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以及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也常以四字出现,比如“黯然X者,唯别而已矣”,由此而产生“黯然X”,还有一些诗词名句,如“万紫千红总是春”,由此产生了“万紫千红”。

还有四字在对偶韵律上也占尽了天机,在语义上可以做到包罗万象,在体积上又不显得臃肿繁杂,也是人们喜欢使用四字成语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成语“虚与委蛇”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与文化呢?

“虚与委蛇”的背后

“虚与委蛇”这四个字很容易念错,因为这个“蛇”字的发音不读蛇[shé],“委蛇”的正确发音是[wēi yí],也可写作逶迤,其意就是蜿蜒曲折之状,常用来形容山川、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蛇字的发音为何是yí?因为在上古时期的“蛇”字,在甲骨文中形似“它”字,读音是为yí,所以蛇字的发音保留的是上古时期的发音。

这个成语也是出自《庄子·应帝王》,“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其中的“虚而委蛇”,经过演化就成了现在的“虚与委蛇”。

其中的“虚”指的是万象俱空的境界,“与”是“给他看的”意思,“委蛇”则指的是顺应事物的变化,维持一种自然的状态。故事说的是列子的师父壶子与郑国神巫季咸X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据《列子·黄帝》记载,郑国有个巫师叫季咸,精通巫术,他可以预知祸福寿夭,还能算出某人某年某月某日死,而且从不出错。列子对他十分佩服,于是,他对自己的老师壶子说:本来他以为老师是最了不起的人,没想到还有比老师更了不起的人。

老师壶子说,那你叫他给我看看相,算算命吧。巫师季咸第一次来看过壶子后,对列子说,我看到死灰,你的老师不出十天即将死亡。壶子对列子说,隔日再叫他来。

巫师第二次来时,壶子示以天之相,巫师又说,你的老师运气很好,幸亏遇到他,才有了转机,让他死灰复燃。列子又把巫师的话告诉了老师壶子。老师又说,让他隔日再来。

到了第三次,壶子示以全息的人之相,巫师一看壶子世间诸相应有尽有,不敢妄言。于是对列子说,你的老师心不诚,,在面相上故意隐瞒自己内心的欲念,叫我怎么看呢?列子又如实转告给老师,壶子说叫他再来。

于是,那巫师又来了第四次,这次壶子示以无相之相,巫师季咸一看,起身就跑了。列子赶忙去追,但并没追上。于是,列子返回问老师壶子,这是为何?

壶子说,人总是习惯以自己有限的所知去揣度万物,季咸与常人相比,只不过是知之较多,尤其对凡夫俗子了如指掌。凡夫俗子总是以得天道、地道、人道去与自然之道相抗,所以巫师季咸给凡无俗子看相便能做出准确的预言。

但实际不是看相者有道,而是被相者将自己真实的展示给了看相者。前两次季咸来看相时,壶子分别示以地之相和天之相,这是人之相的两种。可以看出此两种相者,已然有了混饭吃的本领。

到了第三次,当老师示以全息之相时,巫师已经看不明白了。到了第四次以自然的清净本相让他来看,他已经发现自己变成了被相者,于是就赶紧逃走了。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看到,壶子迂回曲折的让巫师季咸露出他的真容,可见,“虚与委蛇”的原始意思指的是事物的本相,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才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意思: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

现在我们再来看其的“委蛇”就很好理解,实际上其中有象形的意味,就是用蛇的形象来比喻揭示本相的过程。“委蛇”在《山海经》里是一种长相奇特的蛇,人首蛇身,有两个头,身体呈紫色,头呈红色,传说,见过委蛇还能活下来的人,就能称霸天下。在《庄子》里有记载,说齐桓公就曾见过委蛇,果然后来成了一代霸主。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中国成语的大致构成,以及常用的四字成语的原因,再简单解释“虚与委蛇”这个成语,是不是已经感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呢?

其他网友回答

虚与委蛇,xū yǔ wēi yí,假意跟人附和,敷衍应付。

语出《庄子·应帝王》:“ 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成玄英疏:“委蛇,随顺之貌也。至人应物,虚己忘怀,随顺逗机,不执宗本。”后因谓假意殷勤、敷衍应酬为“虚与委蛇”。

委蛇实为“逶迤”,亦作“ 逶迆 ”。蜿蜒曲折;拐来拐去的意思。

1.曲折绵延貌。《淮南子·泰族训》:“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文选·扬雄<甘泉赋>》:“梁弱水之濎濙兮,躡不周之逶迆。”李善注:“迆,音移。”吕向注:“透迆,长曲貌。”迆,一本作“蛇”。唐卢纶《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诗:“杂花飞尽柳阴阴,官路逶迤緑草深。”

2.曲折行进貌。《楚辞·远游》:“方螭虫象并出进兮,形蟉虬而逶蛇。”蛇,一本作“迤”。《史记·蒙恬列传》:“於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宋王安石《阴山画虎图》诗:“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红楼梦》第X回:“这里贾芸随着坠儿逶迤来至中。”

3.游移徘徊貌,徐行貌。三国魏李康《运命论》:“俛仰遵贵之颜,逶迆势利之间。”南朝梁江淹《别赋》:“舟凝滞於水滨,车逶迤於山侧。”迤,一本作“迟”。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之三:“翠凤逶迤登介丘,仙鹤徘徊天上游。”唐徐凝《浙东故孟尚书种柳》诗:“孟家种柳东城去,临水逶迤思故人。”

4.舒展自如貌。《楚辞·远游》:“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蛇。”王夫之通释:“逶蛇,音威夷,曲折自如貌。”《汉书·礼乐志》:“票然逝,旗逶蛇。”颜师古注:“逶蛇,旗貌也。”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九:“芳树垂緑叶,青云自逶迤。”唐杜甫《九日寄岑参》诗:“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5.顺应自得之貌。《隶释·汉费凤别碑》:“汉安二年,吴郡太守东海郭君,以君有逶虵之节,自公之操,年卅一举孝廉,拜郎中,除陈国新平。”《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各装美貌逞逶迤,尽出玉颜夸艷态。”唐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诗:“掌中琥珀钟,行酒双逶迤。”仇兆鳌注:“双逶迤,指送酒佳人。”参见“逶迤退食”。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有很多字在成语中读音都与我们常见的不同,例如:虚与委蛇里的”蛇“字读音是yi,但明明是个蛇字,为什么在这里要读成yi呢?

虚与委蛇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应帝王》,应帝王是庄子的最后一篇,虚与委蛇是其中的第五个小节。

郑国有一个神巫叫季咸,擅长占卜吉凶,替人看相,算人寿命长短。所说没有不准,因此大家都非常忌惮他,看见他唯恐避之不及。

列子被他神乎其神的巫术所折服,跑回去就跟自己的师傅,修行道法的壶子说,我见识了神巫季咸的高明,比您老人家可厉害多了。

壶子一听,自己的徒弟居然这么说,当下跟列子说,我以前只教了你点皮毛,让你逐步提高修为,实际是为了让你修心,你现在却出去随便找人算命,看来是时候为师的给你露一手了,这样吧,你不是说那个季咸会看相吗?你把他找来,让他给我看看。

于是列子就带着季咸一起来到了壶子面前,季咸一看,忧心忡忡的跟列子说,你师父啊,印堂发黑,看着生命的气息非常微弱,只怕最多还能再活十天。

列子听了非常沮丧,一边哭一边把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壶子不以为然,云淡风轻的说,你明天再叫他来。

第二天,列子和季咸又来了,季咸这次说,看来是我给你师傅带来了好运了,今天我看他生命里恢复了不少。壶子告诉列子,这是自己故意不再压制自己的气息而放出一丝,你明天让他再来。

第三天季咸又来了,这次季咸左看看右看看,实在看不出个所以然,于是跟列子说,不行啊,你师傅现在心神不定,等他心神安定了我再来吧。壶子说,这是我调息自己的阴阳二气,他那雕虫小技能看得懂才怪。

第四天,季咸刚一进来,一看见壶子就跑了。壶子让列子追上去,可这季咸一下子就没了踪影。

以前都是别人看见季咸就跑,现在季咸看了壶子就跑,列子见识到了师傅的这一手,忙问咋回事呢。 壶子这时候告诉列子,

“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意思是说,我跟他随便应付,不着他的道儿,他就没办法看清我,就跑了。 在这里,最早的意思虚与委蛇是并没有贬义的。

故事体例和《扁鹊见蔡桓公》异曲同工之妙,扁鹊几见蔡桓公,最后也见面就跑,还是挺有意思的。 不过这个故事没有解决读音的问题。

表达蜿蜒曲折的移动时读yi音。

为此笔者翻阅了其他史料,尝试把这个问题解释如下:

一是,在文言文中,名词的意动用法比较常见。

刚开始笔者猜测,蛇可能是通假字,通“移”,但这是站不住脚的,并没有表达出蜿蜒曲折的移动的意思。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这里的鱼肉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鱼肉本是一个名词,是一种东西,在这里却把它翻译为“像鱼肉一样对待他”,变成动词来使用。再比如成语“草菅人命”一直延续到现在,意思就是把人名当作杂草,毫不怜惜。

同理,虚与委蛇在这里,蛇本身是一种名词,但在这里是一种意动用法,表达为像蛇一样。 蛇爬行起来蜿蜒曲折,所以具体来说,就是像蛇一样的爬行,移动。

二是,多音字问题。

在汉语中多音字也并不鲜见,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和”字,就有五个读音。

蛇这个字就是个多音字,根据北宋年间陈彭年、丘雍所撰写的《广韵》(可以理解为北宋新华字典)。

里面明确的记载了,蛇字,在表达动物的时候念she,而在表达像蛇一样爬行的时候念yi。不过好像只有一个固定搭配,就是“委蛇”。

笔者在这里找到了另一个小故事,挺有意思的,跟大家分享下。 明朝有一本经典的笑话集叫《雅谑》,里面有个《大X》的故事。 欧阳修的外甥在私塾里面念书,这一天正学到《诗经·召南·羔羊》这一篇。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在这里表达悠然自得信步闲庭的意思,无所拘束的移动。

教书先生就跟欧阳修的外甥讲到,委蛇委蛇,蛇字是要读yi的。外甥牢记于心,原来蛇是读yi的。

这天放学后路过集市,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卖艺的人在表演耍蛇,不觉看得兴起,眼见日头偏西才想起回家的事。赶紧颠簸回家正好看到欧阳修,欧阳修就问了,诶?你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啊?

外甥就回答道,回来的路上看见有个人在路上弄姨,先弄了大姨,后弄了X,不知不觉看的忘了时间,所以回来晚了。 欧阳修听了老脸一红,“这孩子,赶紧回去洗手吃饭去吧。”

倘若别人听了,无非是当个略带颜色的段子,但欧阳修听了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原来,欧阳修的老丈人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欧阳修,结果不久就病故了,后来就又续娶了小女儿。 而这个外甥是二女儿所生,所以自然叫欧阳修的两任媳妇,分别是大姨和X。这一语双关,欧阳修怎能不听得脸红。

当然了,这个故事多半是X的,毕竟是个笑话,不过也可以侧面证明,虚与委蛇的读音自古就是yi的。

汉语发展了几千年,早在有文字之前人们就互相交流对话,随着智力的发育,生产生活资料的逐步丰富,要完成的任务也更加多元复杂,语言就自然越来越丰富。

在战乱征伐中,各X加速流动,语言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字音X。 有很多古音也都被消亡,而有些古音则留了下来。

放眼当下,在地球村,文化的碰撞更加的激烈,我们一定要保持文化自信,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切莫“虚与委蛇(she)”,贻笑大方。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jpg” />

与关于蛇的成语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