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优质回答:
你好,题主好。
我是聿远,文化领域原创作者。期待您的关注。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题主问;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我的回答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精心包装出来的奇葩果。是扭曲人性的。孔融的让梨,让掉了其兄一条命。
为什么这样说呢?四岁的孔融再天才也恐怕无法说出我们小学课本上孔融让梨中的谦让大梨的理由。
孔融的天才是真的吗
让我们来看看孔融让梨后回答父亲问时说的话。
故事大家都熟的不能再熟了,孔家要分梨,孔融先拿,结果挑了个最小的。
爸爸问他:“这么多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只拿个最小的呢?”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他老爸又问他:“你不是还有弟弟吗,他不是该拿最小的吗?”
孔融又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乍一听好感动,怎么说都有道理,太懂事了。可是再一想,那句话是像四岁小儿硕的话。就是换个现代的大人如果没有心里做好预案,突然一问十有X不可能回答的如此面面俱到,头头是道。
所以,这样扭曲人性的故事不听也罢。
这个故事应该是孔家见孔融聪明伶俐有发展前途,同时为了X社会X的需要,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需要。说白了,就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级别不到,不能享受。
故事外的故事
很久以前听到一个段子。有一个学校,新学期开学要发新书,因为有本书很脏,老师为了让学生们自愿要脏书,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后让学生一个个上讲台。凡是违心说要脏书的学生,不但没得到脏书,而且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培养有如此心机的孩子难道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吗?如此的教育结果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里,社会上,职场中这样的人屡见不鲜。而且往往活的很好。那些埋头苦干,不善言辞,不会欲擒故纵,欲取先纵的人往往出力最大,获利最小。是现代版的被迫让梨。
就说这次抗疫中,那一声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怒吼感动了多少人。
孔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孔 融 (公 元 153年 ~208年 ),字文举,鲁 国 (今山东曲阜) 人。汉献帝时任少府,因不满曹操的作为而被免职。好士待客,声望很高,遭到曹操忌恨而被杀。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儒,为建安七子之首。
在后汉书中,评价孔融为志大才疏!
事实也如此,孔融被黄巾军f打的落花流水,实在没地方去,于是就投奔曹操。曹操刚开始还挺乐意,名满天下的孔融前来。
但是挡不住,孔融一个劲儿的作死。孔融仗着自己的身份,屡次讽刺曹操:
孔融说曹操和曹丕强抢袁氏妻女;又讽刺曹操远征乌桓;曹操觉的粮食不够吃,要求禁酒,也被孔融讽刺说妇人也误国,是不是也禁止。
曹操很生气,于是命人收集孔融的X。刚好孔融有一次喝醉了口出狂言: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X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大概意思是,父亲和儿子之间,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当老爸的之所以要生孩子,不过是X罢了。母亲和儿子之间,也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只不过装在罐子里,倒了出来也就和罐子没有什么关系了。
有这样不孝的X,曹操立马以不孝的罪名,把孔融腰斩于市,孔融的老婆孩子也一起被杀。
孔融在辩论和文化方面是有才华,但是在军事、内政以及政治上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孔融自持名声才气,想着无人敢动他。所以口尖利舌,口无遮拦。志大才疏。确有取死之道。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只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评价,我认为孔融是一个尊老X的孩子,知道孝亲敬老。懂的尊敬礼让,不自私自利的孩子。这和孔融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要教育孩子懂得尊老X,懂得礼让,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遵守规则。古人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由于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现在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下去孩子就会养成有求必应,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没有好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从小要培养孩子良好素质。无论对孩子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其他网友回答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小孩叫孔融,他有五个哥哥。有一天,爸爸带着一篮子新鲜的梨子回来,因为孔融最小,就先让他挑,但是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都留给哥哥们。
这个故事贵在一个“让”字。幼小的孔融知道谦让,因此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谦让给了别人。小小年纪就懂得了“让”这也表现出了他的品德也为他后来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故事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以和为贵,懂得谦让,尊重别人的一种良好品德。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去谦让,这将会提高你的素质与提升你的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别人尊重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在幼儿园时,我们就学习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旨在让我们明白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亲相爱,有好东西时要想着对方,学会礼让,懂得分享。要是我们不能够谦让,就会被教训说:“你看孔融,人家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兄长,你就不能学学吗?”
就是这样一个在众多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好孩子”,却在长大之后干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那就是提出“父母无恩伦”。
原话是这么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X发耳!了之于母,亦夏奚为?譬如物寄缻中,出则离矣!”大概意思是,父亲和儿子有什么亲缘关系,从根本来说,我就是个意外的产物,他们并不是为了生我而生我,只是意外怀了我,所以生下我;至于母亲,那就更可笑了,对我来说,她就是一个容器,装着小时候的我罢了,我从她体内出来就同他没关系了。
要知道,孔融可是孔子的第十九世孙,孔子他老人家可是认为人要“入则孝,出则悌”,孔融的这番说法可是直接对上了大行于世的儒家思想。
孔融的父亲孔宙死后,孔融悲伤得不能自己行走,得要人扶着才行,周围的邻里看见了,都夸赞他的孝行。我就奇了怪了,这还是那个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的孔融吗?仿佛看到了孔融啪啪打脸的情景。
因为没法确认到孔融提出“父母无恩伦”的确切时间,我只能假设两种结果:在孔宙死之前和死之后。要是第一种情况,不得不说,孔融是一个做戏的高手,欺骗了那么多人。不过,周围的邻里也是瞎的吧,一个不孝父母的人在父亲死后哭的如此伤心,没有人质疑一下这不合理吗?
要是第二种情况,那我有点同情孔融了,同时也很好奇是什么导致了一个乐观向上的好郎儿变成了一个亲情淡漠的人。
虽然孔融是一个这样的人,但他还是在其他方面有很大的成就。文学造诣很高,是“建安七子”之一,诗作也很受人追捧。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去查X污吏,查到什么,就一板一眼地说,毫不避讳。之后就经常给曹操提意见,提的多了,曹操就很烦,想要暗搓搓地杀了他,正好想到孔融之前的那番不孝理论,正是一个好借口,于是就把孔融给杀了,还X了全家。
孔融死的时候是五十六岁,因为这样的理由丢了性命,真的不算是好的结局。当时的形式就是这样,世道太乱了,孔融又性子太直,曹操也不是能像X那样听得进谏言的明君,自然,孔融也无法善终。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个X教育的表现,在不同的身份做不同的事。让梨证明了尊重,有梨证明了家庭富裕。让梨的事可以让人知道证明他们家很有人脉。这些都在那个环境下可以做的最好的表现。汉朝实行的是举孝廉的官员考核,孝的行为会带来很多实际的好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评价孔融让梨?孔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