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木兰从军,是文学创作,还是确有其人其事?
优质回答: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是关于古代X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最早的记载是北宋郭茂倩(宋神宗年间)所编的《乐府诗集》中的《木兰诗》。
花木兰目前来说,真实性不详,不能说是完全虚构,对于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只是从《木兰辞》这首诗歌中找到的线索,但这只是民间的故事,而且她的姓氏到现在也还没有得到确凿的消息,替父从军这件事也不过是从诗词中发现的。历史X有四位叫木兰的故事传说:
一是清《木兰奇女传》朱木兰,14岁起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沙场13载屡建奇功,唐太宗封她为武昭将军、武昭公主,赐姓李。
二是清《三十二兰室诗钞》记载有魏木兰,为抵抗南侵匈奴,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死沙场,被追谥孝烈。
三是《新唐书》、《全唐诗》记载任木兰,散尽家财,组织部队,女扮男装,跃马横戈,率军一举打败强大的叛军。
四是明《韩木兰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十二岁女扮男装改名韩天保,投奔红巾军,13年军旅生涯,战功卓著。她的家乡四川阆中建有木兰庙、木兰寺等来X她。
《商丘县志》记载:木兰为商丘人花木兰是鲜卑人,本名穆兰,花姓为後人所加。其父被列入编户,年代应为北魏征楼兰时期,穆兰参军后的职务为函使,由于需要递送函件而奔波,故不必与其他男性同吃住,成功瞒过身分。
从以上故事来说,花木兰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虽然在正史之中并没有记载,原因如下: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唐代)、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均建有祭祀木兰的庙宇,而中国古代为名人立庙,都是有真实存在的人物的,且多地有遗迹、铭文等存在,因此可以说明,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花木兰到底是什么年代、哪个地方的人?
从虞城县的木兰祠来看,花木兰至少是唐代或者之前的人。《木兰诗》中写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两句中可以看出,当时花木兰是受到“可汗”的征召参军的,而且那一次战争是在“天子”的领导下进行的;“天子”是中原王朝皇帝的尊称,所以花木兰所处的年代应该是中原朝廷能够掌控或者至少能够指挥北方游牧X的朝代;另外“可汗”是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游牧X柔然、突厥等,区别于之前汉代是的“单于”是对首领的新称呼,因此花木兰的年代应该在南北朝到唐朝之间,而且花木兰是北方游牧X的女子。
另外,《木兰诗》开篇中的“机杼”,买东西的东、西、南、北四市说明花木兰所处之地人口众多、市井繁盛,而且汉化程度比较深;“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又说明花木兰家离黄河很近,因此花木兰很可能处在隋朝时期,突厥启民可汗所属的领地之内,而且很大可能是在胜州城,在现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东端、蒙晋陕三省交界处的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一带,尚有遗址存在,胜州城是隋文帝时击败突厥后设置的。
综合考虑,花木兰很可能是隋朝时,启民可汗所属的突厥部落女子。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时,启民可汗征兵帮助助隋炀帝X契丹,花木兰代父从军,而在平定契丹后,紧接着又跟随炀帝去征伐高丽,直到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高丽投降才班师回朝,这也符合《木兰诗》中“壮士十年归”的说法。
到底花木兰存在不存在不重要,重要都是她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和爱国之心值得我们传颂弘扬。
其他网友观点
史书并没有记载她的丰功伟绩,甚至连她姓和籍贯都没有详细记载,也不排除她是一种虚拟人物。
她的传说是由民间编辑的歌曲广泛流传,初中学过的《木兰辞》很好的体现出她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而归,后被唐代皇帝追赠为“孝烈将军”
为何木兰会替父从军,课文中写了花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不适合在去打仗,弟弟又年纪尚小,家中又没有其他男丁在适合出征,于是就有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按照个人思维逻辑,买个东西至于到处去买,为何不在一个地方买,或许是为了曲调好记,所以才有了东西南北市挑选东西
在战场上她英勇善战,毫不逊于男子气概,一举打败柔然,(我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花木兰居然和柔然王子有私情,说柔然撤兵是为了花木兰,这完全颠覆了历史真实性)大获全胜的她,回到朝廷,知晓她是女儿身,女子是不许进军营会被斩杀,考虑到她为国打仗,做出了许多贡献,赦免她欺君之罪,又认定她很有才华,赐她官爵,花木兰都没有同意,只说家中有年迈的父亲和弟弟需要照顾;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帝看上了花木兰想纳她为妃,花木兰宁死不屈,最后只得自尽了事。
为何木兰在军中十多年,没有人认出来他是个女人,有人猜测她是少数X,本来长得就X,加之年少跟父亲习武,身体很是敏捷,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就是有同乡的人认识她,但是并没有上报她是女儿身,还为花木兰做掩护,许多将士不知道她是女儿身这很正常
一代巾帼英雄深刻进入老百姓心中,为了赞颂她保家卫国,还将她的事迹拍成电影
其他网友观点
我取折中方案认为,信则有其实,疑者有其虚。
其他网友观点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段出自《木兰辞》里的句子正是描写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场景。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花木兰是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正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花木兰自幼随父亲练习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武艺。因为父亲年事已高,弟弟又年纪尚小,花木兰毅然女扮男装隐瞒身份替父从军。
在长达十几年的边关生活中,花木兰勇敢无畏,冲锋陷阵,屡建奇功,最终凯旋回京。暴露身份的花木兰,因战功赫赫从而赦免了欺君之罪,她拒绝了官职,而是选择了返乡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
花木兰忠孝节义,X女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女儿身的她勤劳孝顺,“男儿身”的她英勇坚强。花木兰不仅仅是一位女子,更是千千万万人民心中巾帼英雄的形象。
其他网友观点
文学创作!
其他网友观点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甚至被美国拍成动画片,使其走向世界。而花木兰作为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其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X而流传千古,俘获了众多人的心。那么历史上花木兰真的存在吗?她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可知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X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X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然而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而后被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X。中国古代并没有为单纯虚构的文学人物建造庙宇的传统,即使文人可能对花木兰从军的故事有所渲染,但在中国的历史人,也一定存在着花木兰的原型人物。
然而,又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花木兰从军12年,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儿身,以此怀疑花木兰故事的真实性。在多年的征战中,她之所以能够不被人发现,跟她体型有很大关系,花木兰是鲜卑族人,从小就习武,体格不逊寻常男子,也不像女子那样娇弱,因此,女扮男装不容易被识破。其次,跟兵种原因也有关系,据木兰辞中介绍,花木兰在军中应该是侦察,或者是传令之类的兵种。她不会与其他普通士兵同住,有自己的专属营帐,所以一般情况下士兵们难以察觉到她其实是女儿身。
其实,在战乱中,男子征兵不够,会让女性充当战士。在汉末到唐初,社会震荡,战乱多起。最严重时,人口锐减85%!所以招收女兵的情况是有的,虽不多。木兰只是其中普通一员,至于原因不得而知。木兰被后人描述的那么传奇,只是为了在男权社会给女性适当追求的美好愿望。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作为一个中国南北朝时期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我们相信,一代巾帼传奇女子花木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也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花木兰为国拓雄图,为父替从军的礼孝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木兰从军,是文学创作,还是确有其人其事?.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