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比西子:苏轼为何把西湖比作”西子”?

网友提问:

苏轼为何把西湖比作”西子”?

优质回答:

苏轼为何把西湖比作”西子“?这要从苏轼的七绝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来加以说明: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曾在杭州任通判期间,写了大量咏西湖景物的诗,这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诗的前两句X由晴转雨的瞬间变化,写出了晴天与雨天的不同景色,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西湖奇妙多姿的迷人景色。后两句诗,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用”西子”比西湖,绝代美人和湖光景致类比,出奇入胜,想象丰富。结句用”淡妆浓抹总相宜”收住,更是再入佳境,别开天地。当时倾动吴越两国的美女西施,不管她是淡雅的素妆,还是浓施粉黛,总是美丽动人的。西湖的风光姿色与之类似,不管是晴是雨,如何变化,同样是千姿百态,十分宜人。美丽的西湖激发了诗人,写下了这首不朽的名诗。从此,西湖更是远近闻名,亦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其他网友观点

苏轼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在宋之后和苏轼本人的文献中都没有明确的诠释。后人将西施和西子对应,把西湖的美拟人话从创作的层面可以接受。但西施是否尊称西子有待商榷,古代用子为名是很讲究的非圣非智非德不可,区区一村姑虽鱼见下沉,人见垂涎,何以有德享受子字之高贵。因此我认为苏轼将西湖比作西子是形容它的高贵和美丽。

其他网友观点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上面的问题。因为苏轼是我喜欢的诗人,西湖的美景令我向往,西子是我喜爱的古代美人。为什么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因为西湖和西子有共通之处。且听我慢慢分析。

西施是战国时代越国的美女,长得天生丽质、婀娜多姿。西施美到什么程度了呢?连皱眉抚胸的病态的模样,都有邻居的女子来模仿。“东施效颦”这个成语由此而来。

西施由于长得太美,越国的国王派人选美的时候被选中了。在送西施等美女去京城的路上,人们争着来欣赏西施的美貌,以致造成了交通堵塞。负责运送美女的官员范蠡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西施安排进路边的一家旅馆里,让西施住在二楼。

西施穿着长长的衣裙,站在二楼,飘飘欲仙。如果有人想一睹她的芳容,就要出一文钱。官员范蠡因此赚了很多钱,不过都上交给国库了。

从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西施确实美得不同凡想。不管是哭还是笑,不管是动还是静,西施都是美的。可以说西施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美女。而西湖呢 ,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不论是春夏秋冬那个季节,都美得夺人魂魄,美得令人流连忘返。所以苏轼当然要把西湖比作西子了。

现在请欣赏整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如果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你读完文章以后,再关注“喔爱小咪”。

其他网友观点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诗中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子,是说西湖实在是太美了,美得像古代绝色美女西子一样美妙绝伦。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后人尊称为西子。在中国古代,西施已成为倾城倾国的美女的象征。

苏轼这首诗分别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境况下的美景。

晴天的西湖在艳阳照耀下,微波泛起一轮轮波光,十分X,美得恰到好处;雨天的西湖,在雨幕烟雾笼罩下,周围的X山朦朦胧胧,湖光山色时隐时现,也显得非常奇妙。如果把西湖比作古代的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体适宜。

苏轼在这首诗中用清丽的词语写出了西湖的美丽妙曼。用古代美女西子比喻西湖之美,可谓出神入化。

其他网友观点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这首诗分别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境况下的美景。

晴天的西湖在艳阳照耀下,微波泛起一轮轮波光,十分X,美得恰到好处;雨天的西湖,在雨幕烟雾笼罩下,周围的X山朦朦胧胧,湖光山色时隐时现,也显得非常奇妙。如果把西湖比作古代的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体适宜。

其他网友观点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赞颂西湖美景的名篇,全诗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更是被后人评价为“千古一拟,万世称颂”的名句,直称这句诗道出了西湖的魅力与神韵,境界十分高深。而诗人苏轼为何将西湖比作“西子”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西施的美貌吗?其实不然。本文将结合苏轼本人的生命历程,从苏轼的旷达心境、诗的格律对仗和寄寓爱国之情三个方面分析。

比作“西子”凸显西湖的人格美,更凸显苏轼的心境之变

宋神宗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1-1074),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至杭州做地方官,这次在杭州做官,是苏轼自请外放江南的结果,苏轼自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且优入三等,做到了宋朝最高等的官员。入仕后的他为人坦荡、敢于谏言,却由于政见的不同自请外放,这次外放算不上太大的政治打击,却反映了苏轼为官心态的变化。熙宁六年正月二十一日,杭州虽未有生机盎然、繁花锦簇的美景,却流露着柳色如烟、春意荡漾的初春景象,此时的苏轼适逢病后初愈,在诗友陈襄的邀请下,在西湖饮酒赋诗,正值西湖初晴复雨,山色空濛,苏轼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写下《饮湖上初晴后雨》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总览全诗,除了题目以外,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参与饮酒的宾客,包括自己的好友陈襄,更未提及饮酒时的觥筹交错、热闹非凡,通篇写杭州西湖春雨过后的波光粼粼、晴空万里、山色弥蒙、若隐若现,一番绝美的西湖景色,尾句竟用“西施”来作比喻,不禁让人想到那历史长河中从未谋面的西施立于西湖湖畔,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瞭望西湖美景的情境,“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更是将西施与西湖融为一体称:

西湖晴天的时候为“淡妆”,在万里无云的明朗天气下明媚万千;

而在雨天的时候为“浓妆”,为她在烟雨朦胧的雨水中披上一层面纱,更显动人。

这种人格化的比喻更是隐含了苏轼的心境,在他看来,朝堂的纷争时,他自请外放,实际上是在“雨天”的时候躲避朝堂政事的危难,但却寄予着希翼,希望天晴之后,自己还能回到朝堂上一展抱负。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是北宋兼具儒释道精神的少数文人,而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隐隐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的思考、对荣辱沉浮的冷静与旷达态度。苏轼寄情于景将西湖比作“西子”,实际上是在极其平常的客观事物中,洞察到了人生规律,隐X苏东坡心境的变化。

西子的称呼由来已久,比作西子更讲究押韵格律

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子”,其实就是春秋末期的西施,与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更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苏轼用“西施”形容西湖美景,必然与西施的美貌密不可分,但为何用“西子”作比,而不用“西施”呢?

从历史渊源上看,“西子”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典籍,如《管子》《墨子》《孟子》等著作,据《孟子》记载道:

孟子曰: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孟子》中的“西子”就是指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西施,在这里用西施作比,其实是说如果西施这样的美女身上沾染了不干净的东西,人们都会捂着鼻子逃走;如果一个丑陋的人,他虽然长得不好看,但如果能够斋戒沐浴,没有恶臭的味道,就可以祭祀上帝了。孟子以“西子”与“恶人”对比,来告诫美好的人应该洁身自好,丑恶的人应该自新自强。此外,苏轼之所以用“西子”而不用“西施”,更与“子”本身的含义有关,“子”是对古代女子的尊称,更是对古代女性的尊重,在北宋这样一个渴望男女平等、文明开化的朝代,用“西子”作比,更显得对西施的尊敬和热爱。

从诗词的格律上看,本诗作为一首平起仄收的七言绝句,格律应该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按照平上去入的声韵规律,“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格律,但却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子”押上声,这就导致了苏轼的这首格律诗并未达到对仗工整,所以苏轼针对这种平仄不依常格的现象进行了“拗救”,将第五个字“比”用了“仄”,却在第六个字“西”补救成了“平”声,这种情况就是“五拗六救”,而第七个字“子”若换为“施”,就又加剧了诗律的不工整,因为“子”为上声的“仄”,可“施”却是平声的“平”,这样才能将“欲把西湖比西子”整句节奏押韵,符合诗歌格律要求。

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比喻中,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是对西湖美景的赞叹,更是对西施美貌的肯定,对西施名讳的尊称,对古代女性的尊重,更是对诗词格律的严谨探讨。

借越王献“西子”给吴王导致吴国灭亡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历史上的西施,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而有关西施的著名事例,应该就是她与范蠡同泛五湖的美好结局,但若论及西施在历史上的功绩,应该就是她被范蠡引荐给越王勾践,勾践花了三年的时间训练西施兼具才华与美貌,献给贪恋X的吴王夫差,吴王本就是一个贪恋X的国君,看到如此貌美如花、举止典雅的西施,就更加沉醉于西施之美,之后便为西施设青龙舟,日日与西施一起游玩戏水;为西施筑“响屐廊”,天天看西施跳舞,吴王整日沉湎X、不理朝政,最终被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自此走向灭亡。由此可见,越国的胜利与西施的贡献密不可分。宋人赵令畤在《候鲭录》中评价西施时曰:

千金越甲夜围城,战罢君王醉不知。若论破吴功第一,黄金只合铸西施。

在这段记载中,宋人是十分肯定西施对越国胜利的必要性的,而且明人唐显悦在《浣纱碑记》评论西施时说:

净其思,厚其力,坚其响,以报越;深其心,洁其态,圆其用,以佞吴,女子中真忠臣也。

这段话力赞西施在入吴国之前,受到越国的苛刻训练,西施接受礼仪、歌舞、步履的严格培训,最终使吴国破灭,是女子中的“忠臣”啊!而苏轼在此引用“西子”来比喻西湖美景,实际上也是在借用歌颂西施的爱国情怀,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渴望再次登上政治舞台,实现壮志抱负。

苏轼对西湖是十分热爱的,而且在他的诗集中不止一次将“西子”与“西湖”相连,不管是《次韵刘景文登介亭》中的“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还是《次前韵答马忠玉》中的“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都彰显了苏轼在政治遇挫后,始终不忘自己为国为民的初心,依然渴望自己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

结语

苏轼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之一,他在诗、词、文、画方面均取得崇高的成就,但他一生官宦浮沉,奔走四方。在苏轼被贬至杭州时,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将“西湖”比作“西子”,被誉为写西湖美景的名篇,被后人津津乐道,但很多人却只看到了美景之美,却并未深究美景背后,苏轼旷达心绪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苏轼之所以将“西湖”比作“西子”,是表达对古代女子的尊敬与热爱,是追求诗词格律的需要,更是在借用西施的爱国贡献,来暗喻自己虽遭遇坎坷,却始终怀揣建功立业、爱国爱民的政治决心。

作者:蔡小记

与西湖比西子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