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抚我顶: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网友提问: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优质回答:

题主问: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明确,孤独的概念。孤独是指一个人的心里状态,思想感情的体现,而不是指一个人的置身处境状态。也就是一个人独处不一定孤独,与很多人在一起,心里不一定不孤独。李白一生无论是高朋满座,还是一人独处,李白都不孤独。他的内心情感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有对现实不满的怨恨,有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惆怅等等满腹心绪在诗中的展现。而唯独没有孤独的情绪体现在诗中。

从《独坐敬亭山》一诗中也丝毫看不到李白的孤独。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古今许多人都说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孤独:一X鸟都高高的飞走了,”尽”一只鸟都不剩!就剩下一片孤云也悠闲的飘走了。李白一个人孤独的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看两不厌。看看吧李白多孤独啊!之所以能得出这个结论,仍然是把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即:独处还是与人共处;环境是鸟语花香,泉水淙淙,树深时见鹿,还是只有一座空山。并由此得出作者内心孤独。他不孤独能:独坐敬亭山吗?他不孤独鸟都飞走了,连一片云也不剩!

这是对该诗错误理解造成的。李白753年写的该诗,那时的李白,谪仙人可谓是如雷贯耳。744年,他赐金放还后,四处游历。他先后7次来到宣城。他的从弟、宣城长史李昭多次相邀,”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寄从弟李昭》)。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和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李白十分喜欢宣城的山水景色:“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安了家,“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李白生活的如此惬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独?

哪,李白《独坐敬亭山》表达的啥意思?

该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指的是那些志不同,道不和的人都远走高飞了,连片孤云也留不下。正如,同年(753).李白在宣城谢朓楼饯别李云诗中所说: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赐金放还后离开了长安,也就离开了谄媚的小人。

该诗的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说明李白寄情与山水中,达到了天人合一,忘我的境地。这与他修道成仙有密切关系。

李白在诗自述:”五岁通六甲”,六甲是什么?是道教术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20岁的时候,“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44岁时,李白来到山东紫极宫,尊师高如贵,接受道箓,正式成为一名道士。李白的好友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等,都是知名道士。

道教的核心理念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X张:乐X命,皈依自然的“出世”之举。

入世则庙堂朝廷,出世则山林泉石。

因此,许多修道之人多是隐居于山水之间。李白也不例外。他作为一个道士隐居敬亭山就再正常不过。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合二为一,正是李白修道的结果。该诗丝毫看不到李白有什么孤独。更何况,李白一生都是浪漫豁达大度之人!

其他网友观点

李白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全诗如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们看众鸟高飞孤云独去,别无可依只有敬亭山可以对视为友,这是多么孤独寂寞的表达啊。

李白独坐散亭山诗意

彼时李白饱尝了人情冷暖,经历过了世态炎凉,正式结束了短暂的御用文人生涯,他孤独无助,他怀才不遇,他本心上根本做不到陶渊明,他一识韩荆州无非想封万户侯,他不是彻底的隐士人物,尽管他信奉道家思想。无奈他自尊心太强,他放不下他那棵文人清高傲慢之心,做不到低三下四委曲求全,通俗点说他不会来事,不知道如何混迹X,而他又非常渴望当官,于是痛苦因此而生。

李白诗意

于是不得不寄托山水之中,似乎遗世独立天子呼来不上船,问题是天子始终不曾来呼,如果天子派人把李白请回去,李白所有的伤心惆怅孤独寂寞就会一扫而光,山水再好他也没有兴趣了。

李白诗意

陶渊明的幸福是能做到随心所欲,李白的痛苦是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为所欲为,喜欢热闹偏偏只能寂寞,陶渊明是真爱山水田园,与山水合二为一,李白是迫不得已寄托山水,与山水貌合神离,李白在这首《独坐敬亭山》里表达的孤独不是一千年也是九百九十九年。

其他网友观点

公元753年,李白已进入暮年,他漫游华夏,热切用世的心,渐渐平息,开始将目光转向道教,希望能够运用道家的思想来X自己心灵上的创伤。这时,他生活在安徽的宣城,在谢脁经常去的敬亭山上驻足观赏。并留下了简短明快的《独坐敬亭山》。原诗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独有敬亭山。

有人用“孤行千古”来评价这首诗。很多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尽的孤独?下面咱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前两句蕴含诗人不尽的孤独。

前两句看似写景,实则寄寓深情。诗人寄情于鸟,鸟却纷纷高飞远去。如世俗之人一样,看你没有地位,就纷纷离去,看你有了权势,就蜂拥而至,这就是人情。诗人又寄情于云,然而悠然的孤云,也独自愈飘愈远。暗示了诗人独坐的时间之长,一个“尽”字,一个“闲”字,刻画了诗人不尽的孤独之情。

诗人本来打算靠朋友推荐,以实现自己经济天下的政治抱负,谁知朋友却诋毁自己志大才疏,唐玄宗遂打消了让他做中书舍人的念头,后来因恃才放旷,被赐金还山。

后两句包含了诗人自我排遣的闲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众鸟,孤云弃我而去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有葱郁,深厚的敬亭山默然地陪伴着我,它仿佛了解我内心的苦闷,象老朋友一样凝视着我,给人以X。

虽然只短短两句,亦有波折。“只有”表明能与自己晤对的仅有敬亭山而已,仍然显得孤寂。但“不厌”,又透出自己的闲适与满足之情。

或许,诗人已忘了自己,与陶渊明的“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诗人已和敬亭山融为一体。物我为一,才是道家认为的至高境界,才是闲适的至高境界。

可见,这首诗蕴含了千年的孤独,也表达了自我排遣的闲适之心。(我是江湖夜雨,读书偶有心得,遂写下聊以自娱,期待着得到各位指点。)

其他网友观点

不唯孤独,更多的是一种孤芳自赏,不从俗流,鄙视X,纵情山水的感情。

虽然以“鸟”和“云”起诗,单并非真正写景。作者要写的景物是“敬亭山”。因为这“鸟”是“高飞”而起,而且消逝在晴空里的“鸟”;这“云”,是孤独一朵,远而去,悠闲自在,再也看不见片影的“云”。这高飞而尽的“鸟”与这孤独闲去的“云”,都是扰乱作者视线的东西。作者为了凝神细看“敬亭山”,如同剥衣衫一样,将遮挡视线的东西一层层剥去,终于,历历在目,眼前只剩下敬亭山了。

然而,眼前剩下的这一个“敬亭山”是一座什么样的敬亭山呢?是一座与作者“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意思是作者看敬亭山不厌(看不够);奇妙的是,敬亭山看作者也不厌(也看不够),这就是意境的生发。

诗人的特质是感情饱满。饱满到什么程度呢?饱满到他写什么都可以把感情注入到什么里面去的程度。诗人要写日月星云,那么日月星云无不带着感情;诗人要写山川草木,那么山川草木也饱X感情。此时的敬亭山,已经浸透了诗人注入到它身上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一种什么感情呢?这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般说来,这要看作者一方是什么感情。

此时诗人注入到敬亭山上的感情是什么感情呢?这虽然也是个难以尽述的问题,却也可以描摹一个大概的轮廓。那就是诗人心灵中包藏的感受:“古来圣贤皆寂寞”的那种狂放不羁。

此时,诗人已经从长安被驱逐出来十年了,他对山水的眷恋只是由于对于X的鄙弃,这才是他的情感的根源。“相看两不厌”,这只是一种说法,换句话说,这只是一种创作手法,其实是不可能的。姑且不说敬亭山看李白会不会厌倦,单说李白看敬亭山就不能总是看不厌倦的,至少他饿了要回去吃饭,困了要回去睡觉。这里所说的“看不厌”,实际上意味着势力场上一看就厌,包括看唐玄宗,看他所歌颂过的杨贵妃,还有高力士等人。

这才是这首小诗的真谛。你懂了吗?

其他网友观点

李白52岁的时候写下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此诗是表现诗人精神世界的佳作,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当年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没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X,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桀骜不驯也淹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缪;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大丈夫,能伸能屈,这点,在诗仙李白身上是找不到一点点影子的。

平凡的我们也好,诗仙李白也好,都必须要面对自己那颗孤独的内心,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人间找不到对话的人,还有敬亭山。仰望天空,不见一只鸟飞,只有如己的白云悠闲的在蔚蓝的天空中X的飘来飘去,我见敬亭山多妩媚,料敬亭山见我亦如是。

其他网友观点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不是,或者说不全是,董仲舒说“诗无达诂”,对诗的解释,不是一成不变的,我经常在赏析一首诗的时候都会说,读诗,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心境,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同时,又要代入自己读诗时候的心境,才能有自己的体会。我们看那些诗词注解,许多都是大家、学者所作,他们对诗中字词的解释是一致的,但赏析往往会有不同,这就是由于读者的理解和心境不一样所致。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开始我读这首诗,也认为是表达了李白的孤独,特别是前两句,直接把孤独写进诗中了,这不是孤独还能是啥?

我不喜社交,少有朋友,跟同事之间虽然相处得很好,但也仅限于8小时内,那段时间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做饭吃饭,灯光昏黄,其实我家饭厅是白色灯光,但回忆起来就是昏黄,黯淡,吃完饭后坐在飘窗台上,沏茶焚香看书,累了就看看窗外,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小区内的道路上,偶有行人,池塘中有红色的鲤鱼,开过的荷花。

这样的心境,除了孤独,我还能读出什么呢?

那段时间,我恰好在读李白,看了许多李白的故事,我才知道,《独坐敬亭山》所表达的,绝不像我理解的那样只有孤独,否则也太过肤浅了吧!

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李白对这个地方可谓是情有独钟了,当年被玄宗赐金放还后,他多次来到宣州,而敬亭山是宣州最有名的景点之一——至少在李白之后,可以把之一去掉了。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与宣州、与敬亭山有关的诗句。

《寄从弟宣州长史昭》中,他写:“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他写:“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中,他写:“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他说:“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游敬亭寄崔侍御》中,他写:“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你看,在宣州,有他的弟弟李昭,有他的朋友崔侍御和叔云,还有被他称作“谢公”的谢眺,有如画的城,有听松之山,李白在这里都不想离开,直接安家了,如果仅仅是孤独,怎会如此?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两句诗有孤独感,为什么?

李白虽然是个仙人,但也有世俗的一面,他热衷于做官,嘴上说“安能摧眉折腰事X”,让宝宝不开心,实际上为了求官,也没少拍马屁,但李白求官,并非贪图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实现抱负。

终于被皇帝看中,却当了个御用文人,用无双才华来拍皇帝的马屁,这可不是李白想要的,再加上他那臭文人的脾气,没多久就赐金放还了。之后,李白浪迹江湖多年。

试想,我们普通人去找工作面试,结果被pass掉,都会生出怀才不遇的感慨,更何况李白这样的天才呢?此时,我们需要的是慰藉,现代人就特别无聊,刷综艺打游戏麻痹自己,就是慰藉了,李白当然也需要慰藉,那时候真是令人神往啊,游仙饮酒、吟诗作画,这才是排解苦闷的正确方式。

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上,想起这一路来的漂泊流离,又看着鸟儿飞尽,孤云飘荡,怎能没有孤独感?但这一层理解,太过表面,只是从“尽”、“孤”、“独”这些字眼中理解到的。

读这句诗,要理解“闲”,什么叫“闲”?闲适、安逸!

确实,李白离开了朝廷,再没有机会实现抱负,但他也离开了权力的漩涡,不用做个御用文人浪费才华,不用成天拍马屁卑躬屈膝,那些飞走的鸟,可不可以理解成朝廷中的奸佞,那朵飘走的孤云,可不可以理解成龙椅上的圣人?

这时候的李白,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闲”!

他本来就是一个仙人,他属于江湖,何必困于庙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果李白真是仙人下凡,那他一定是道教神仙,李白崇尚道教,刚出道的时候写一篇《上安州裴长史书》,自我介绍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说他从小修道;至十五岁,已经不满足于诵六甲了,开始游仙,《感兴六首》写道:“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一天到晚听松观月,还真让他遇到了仙童:“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后来他又遇到了仙人,授予他长生之术,这一年李白年近60,他写了一首自传体诗歌《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而道家哲学讲究什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苏东坡也崇尚道教,说:“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难道东坡老了,就孤独吗?显然不是,忘机出自《庄子》,也是道家术语,说到了白首的年纪啊,就再也没有机巧之心,只想淡泊清净,与世无争了。和苏东坡一样,李白所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不是孤独,而是“我”与“山”的合一的忘我境界。

此时,李白就是敬亭山,敬亭山就是李白,已经到了天人合一,白首忘机的境界,又如何会孤独啊!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jpg” />

与仙人抚我顶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