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课件,平均数课件ppt?
平均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1—P95信息窗1。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教材提供红、蓝两个篮球队比赛的情境,并提出了“谁的投篮水平高”的问题,还提供了蓝队7号、8号两名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统计表来确定“谁的投篮水平高”,从而引出对平均数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感知平均数的特点或意义,体悟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现实中的不确定现象。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在层层递进的具体情境中,紧紧围绕探究选取哪个数“代表他们的投篮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建构,逐步深入认识平均数的本质,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渗透了探索精神,注重了理性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关于概念认识的理性化思维范式和认识模式,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3.在统计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要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统计图纸板和摆统计图的小方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这是篮球社团的7号和8号同学,他们在第一赛季小组赛中的投篮得分情况。(课件出示)
(一)场次相同
谈话:仔细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你认为谁的投篮水平高?说一说理由?
预设:7号投篮水平高。因为7号的总分大于8号的总分。
谈话:总分就能代表他们的投篮水平。
(二)每场得分相同,场次不同
谈话:第二赛季他们的投篮得分情况。谁的投篮水平高呢?(课件出示)
预设:8号。8号总分比7号高。
谈话: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统计表中的具体数据。
(课件出示)
谈话:仔细观察,现在你认为谁的投篮水平高?
预设:7号。7号第4场没有来,8号第4场来了,比总分不公平。
谈话:次数不同,总分不能代表投篮水平。
谈话:总分不能代表他们的投篮水平。谁能代表他们的投篮水平呢?预设:9能代表7号的投篮水平。每场都是9。
谈话:每场得分都是9分,所以用9代表7号的投篮水平。
谈话:用哪个数代表8号运动员的投篮水平?
预设:8。每场都是8。
谈话:每场得分都是8分,所以用8代表8号的投篮水平。
(三)场次、每场得分都不同,渗透平均数
谈话:这是第三赛季两位运动员的得分情况。场次不一样,每场得分也不一样。那谁能代表他们的投篮水平呢?(课件出示)
谈话:除了统计表,我们还能用哪种统计方式来表示他们的得分情况?
预设: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体会数据分析的工具并不是唯一的,需要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寻找合适的统计量进行分析,才能合理推断出谁的水平高。在三个赛季的逐步深入中,引导深入思考、质疑、探究,感悟为什么要引入平均数,体会平均数产预设的必要性,渗透理性精神。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谈话:借助统计图,想一想,移一移,摆一摆,找一个数,代表他们的投篮水平。
(一)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教谈话巡视指导。
1.“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
预设:把第4场多的两分移出来,放到第1场,这样3场的得分就一样多了。
学生“移多补少”操作演示。
谈话:像这样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它们每场得分都同样多,这个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
谈话: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2.“先合后分”求出平均数。
预设:列式算一算。
(学生板演讲解)
预设1:先求出总分,再除以3求出平均每场得分。
预设2:先求4场的总分,再除以4求出平均每场得分。
学生当小老师问答。
谈话:先求出总分,再把总分平均分到每一场当中,使他们同样多。
这种先求总数再平分的方法,叫做先总后分(板书:先总后分)
谈话: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二)深入理解平均数
谈话:10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预设:10是7、13、12、8这4个数的平均数。
1.区分平均数与具体值
谈话:7号队员第3场得了11分,平均得分也是11分,这两个11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小组讨论说一说。
预设:不一样。第一个11分是第3场得了多少分,而平均分11分是这3场的平均得分。
谈话:8号平均得分是10分,那10表示什么呢?
预设:这里的10是这4场的平均数。
谈话:10代表了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2.感受平均数的敏感性
谈话:再来看7号队员的得分情况。
谈话:7号队员在3场当中的平均分是11分。现在他又比了一场。得了20分,现在的平均分比11分高还是低呢?小组讨论讨论。
预设:把多的补给少的,肯定把平均分拉高。
谈话:如果比了这一场,平均分还是11分,不变,那你觉得第6场是多少分?
预设:这次也得11分,和平均分一样,就不用分给其他了。
谈话:如果现在的平均分比11分低呢?你觉得第6场可能得了多少分?
预设1:1。
预设2:比平均分11分低的。
学生算一算。
谈话:一组数据中,如果出现过大或者过小的数,都会影响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与之前的内容不同,不是已知数据求平均数,而是逆向思维,通过平均数的变化,让学生猜一猜第6场,可能得了几分,并说出理由。目的是让学生深入思考,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说出理由,培养言必有据的理性态度。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平均数
谈话: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平均数吗?
预设1:超市平均价格。
预设2:火车的平均时速。
2.巩固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X的身高一定比王强的高吗?
预设:不一定。X有可能是他们队里最低的,王强是他们队里最高的。
3.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课件出示)投篮比赛的成绩。
谈话:先估一估,平均成绩可能是多少?算一算,验证一下。
4.小样本抽样,推断整体水平
谈话:从一箱鸡蛋中,随机抽取出了5个鸡蛋,分别称了称,你能算出平均每个鸡蛋的重量吗?
学生计算。
谈话:根据一个鸡蛋的平均重量,不仅能推断出一箱的重量,数量更多的鸡蛋的重量也能推断出来。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抽取部分样本,算出平均数,推断整体水平。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回头看
谈话:今天我们在解决“谁的投篮水平高”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研究了场次相同,每场得分相同场次不同、场次每场得分都不同的情况,该选取哪个数代表他们的投篮水平,我们了解到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将数和形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
2.谈收获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我认识了平均数。
预设:会求平均数,知道了移多补少和先总后分的方法。
谈话:平均数的知识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的经验,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探究热情。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课件.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