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倨后恭什么意思,前倨后恭什么意思解释?
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的确财富和权势可以影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苏秦在鬼谷子那里学业有成,开始他的游说之旅,但现实是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后一无所获,连生活都成了问题,这显然第一次创业失败了。当他回到家中之时,等待他的不是安慰,而是无尽的嘲讽。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史记·七十列传·苏秦列传》
这是他家里人嘲讽他的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周人的习俗就是做生意,追求20%的利润为要务,如今你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那是因为你做了这么不合时宜之事。
一句话,你现在这种情况就是活该。
《战国策》对于苏秦受到的羞辱描写的更加的详细。从《战国策》的记载中发现,一个游士想要去见国君,不是那么方便,而是要不停地打点,苏秦在秦国花了百金,这个在古代应该是巨款,上了好多道书,结果石沉大海。
最后钱花光了,秦王又见不到,只能回家,回家时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呢?
羸滕履靡,负书担U,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战国策·秦一·苏秦始将连横》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打扮呢?
裹着绑腿布,踏着草鞋,身上背着书和什物,样子黑黑的,精神很是憔悴,急着回家的样子,这个样子的确很狼狈。
回到家中,以为可以受到家人的善待,结果却是遇到这样的情况。
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战国策·秦一·苏秦始将连横》
为什么家里人都不理会他呢?理由《史记》中已经说的很详细了。苏秦出去求学,肯定是受到妻子,父母,兄弟的反对。但是苏秦却一意孤行,而且拿了百金。百金是巨款,说明苏秦当时家中也属殷实,而且苏秦在出门前肯定许下过豪言,这个从家人的冷讽中可以看出。
所以大败而回自然受到嘲讽也属正常。如果苏秦此时一蹶不振,那么自然就没有后来名留青史的苏秦了。
於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史记·七十列传·苏秦列传》
怎么读呢?
这里留下一个成语,刺股。不但刺股,而且还给自己目标激励。
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战国策·秦一·苏秦始将连横》
你可以脑补一下,苏秦的决心到底有多大。一边刺X,一边说要想取卿相之位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这个比现在高考学子打着吊瓶学习还要厉害多了。
苏秦的努力有回报了吗?
没有。
去说服自己周显王,连个面都见不到,去见赵王依旧有效果,最后他跑到燕国,终于走上了人生成功这路。燕文侯开始重用他。
万事开头难,有了燕国这个突破口,苏秦开始发力,接着说服了赵国,魏国,楚国等六国。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他的人生达到了顶峰。
他因为公事路过自己的家乡洛阳,诸侯相送的队伍太大,吓着正眼都不看他一下的周显王急忙出道以示好。
有朋友看到这里是不是特别的解气呢?
苏秦前面的郁闷和压抑一扫而光。衣锦还乡并且实践自己当初许下的诺言,这是人生的高光时刻。
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一·苏秦始将连横》
这种待遇和自己没有发迹时的待遇完全是天壤之别。
这里《史记》与《战国策》记载是不一样。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的是他要去赵地,《战国策》中说他要去说服楚王。
包括前面的游说记载也相差很多,但这些不影响我们的解读,因为主要情景是一样的,我们不是历史考据,而是看历史事例能否对自己有启发。
苏秦看到这种情况,他问自己的家人,为什么你们的态度会是前仆而后恭呢?
他的嫂子也是老实人,如实回答,因为你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一句话因为你现在有钱有地位,所以我们态度就恭敬了。
或许有些朋友看到这句话,会长叹一句世间人情冷暖啊。但苏秦怎么理解呢?
有什么样的反应就可以测出你的远见以及对财富的态度了。
苏秦一点也没有得意,而是长叹说了一句名言:
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史记·七十列传·苏秦列传》
我还是我,我富贵了,亲戚就会畏惧,我穷了亲戚就会鄙视,连亲戚都这样,那么就更别说其他人了。
这句话如果你细细读来,估计每一个人都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但这句话令人深思而且也很有哲理。
正因为这一句话每一个人解读不一样,所以司马迁的《史记》与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读。
《史记》后面跟着一句话: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司马迁在这里传递一个信息就是人要奋斗,不能小富即安,如果当初困在洛阳,如此风光六国相印自然无缘了。
《战国策》中传递的信息却不一样,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刘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人在这世界权势和富贵也是不能忽视的。
你又解读出什么呢?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前倨后恭什么意思啊.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