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记录表咨询过程记录(心理咨询记录表)

心理咨询记录,心理咨询记录表咨询过程记录?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今年很火的一本易懂心理学书籍,我是在青年作家——巫小诗的推荐书籍里了解到这本书的。

这是一本知识型书籍,通过蛤蟆先生的十次心理咨询记录,简单易懂地给读者传授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读者理解自己的情绪。

初读此书有些地方直击心灵,比如咨询师说到幼年对成年的影响部分,会让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人产生深刻的共鸣。

当然,书中也有隐晦难懂的部分,导致我需要用“复读”的方式,多次翻阅书籍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些道理,对于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我来说,经常给我醍醐灌顶的感觉。

比如书中给出的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就很好地解释了蛤蟆为什么抑郁了,獾为什么总喜欢用威严的形象对待蛤蟆。我突然也能明白,当我生活不顺遂时,我为什么会渐渐变得像个“怨妇”。

这本书值得多次研读,特别推荐给喜欢看治愈书籍的人,或者想学习情绪管理的人。以下我将分享在书中,我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

01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书中说到,人的自我状态有三种情况,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

① 儿童自我状态

人在刚出生时,会具备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此时是自然型儿童状态。

在幼年时期,这些基本情感会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是自我的核心,对人的一生影响非常显著,此时是适应型儿童状态。

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这些的基本行为模式,让人自动做出反应(类似条件反射),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比如说提到“作业”,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厌烦抗拒。

这就是儿童自我状态,处于这个状态的人,经常会像小孩一样处理问题。

比如书中的蛤蟆,它面对朋友河鼠的指责,一味地认错并哀求对方原谅;面对威严的獾,蛤蟆觉得自己被羞辱,害怕又不敢反抗……但结局都是,蛤蟆觉得自己很委屈抑郁,抱怨身边的朋友待自己不友善。

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对自己内心的愤怒,也无法正确地释放,而是像小孩子一样,怄气、生闷气、产生厌烦情绪。

一个成年人,如果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容易依赖他人,一旦生活不顺,就会用抱怨、责怪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给人一种不成熟的印象。

② 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是第一教师,父母的行为方式,会成为很多小孩子学习模仿的第一对象。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会表现得正如父母一样。

像挑剔型的父母自我状态,大多是来自于严厉苛刻的父母,会变得爱批评人、容易愤怒、比较严厉。

当然,还有一类人,像蛤蟆一样,他们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不是批判别人,而是自我审判,他们通常表现得对自己不满、不爱自己。

一个成年人,如果处于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要么对别人言辞犀利,要么对自己要求苛刻。

③ 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X,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根据实际情况,正视问题,做出理智的判断、有效的规划,来应对已经发生的事情。

人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书中讲到成人自我状态时,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的情绪都是自己“选择”的。

意思大概是,比如提到“作业”,根据童年的经历,我们会第一时间自动产生厌烦焦躁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可以说是因为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而条件反射式地“选择”出来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规划接下来如何聚精会神完成这份让人头疼的作业,顺利的话,这份作业也许还能让人产生成就感,继而带来愉悦的心情。此时我们处在成人自我状态,选择理智成熟的方式来应对这件事。

可见,对一件事情的情绪,确实是我们“选择”出来的。

所以,能“选择”的话,我们尽量不要让自己处于儿童自我状态,那样容易用责怪、抱怨的态度面对人生。

我们应该更多地进入成人自我状态,主动承担起责任,为人生的不顺负起责任,不要再抱怨原生家庭、仕途不顺、没有遇到贵人,而是积极去改善这一切。

如果我们为自己负责,还会认识到我们对自己是有自X的。也就是说,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自己。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从一味地依赖别人,变成开始反抗这种依赖,克服依赖感,最后形成独立的自己,完成从小孩到大人真正的蜕变。

02 人生坐标

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对我们来说是影响很重大的,也影响了我们后来的成长,牵涉到我们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就形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特有的看法。

关于这点,蛤蟆反驳道:“我后来遭遇的让我激动又害怕的历险,那些事情对我也有深刻的影响啊。”

咨询师回答:“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也许正是这样,才有了阿德勒那句名言:X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无论我们在生命开始时,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我们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我们决心要改变。

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其实包含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看待自己?另一个是如何看待他人?由此形成了一个人生坐标:

第Ⅰ象限——我好;你也好

第Ⅱ象限——我好;你不好

第Ⅲ象限——我不好;你也不好

第Ⅳ象限——我不好;你好

书中重点介绍了第二和第四两种情况,最后鼓励我们成为第一种。

① 我不好;你好

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别人都比他好,将自己定义为生活的受害者。

他们经常认为自己“真不幸”。

有些人会把不幸的原因怪到住房上,甚至怪地理位置不好,他们会想到所有和霉运相关的X传言,比如摔碎了镜子或打翻了盐之类的。

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这类人容易抑郁,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这让他们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

他们经常认为自己“可怜弱小”,习惯用自怜猛烈地攻击自己。

他们经常极其无理取闹,希望别人“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接着他们就会说:“我早说过你会这样对我,证明我是真的很差劲很愚蠢。”

可以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经常是一种悲伤的儿童自我状态,他们最极端的行为便是——自杀。

② 我好;你不好

这类人认为自己比别人好,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喜欢对别人发怒、评头论足。

他们喜欢X别人的错误把柄,好让愤怒的自己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他们习惯说:“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以此来证实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别人就是一无是处,而自己高人一等,以此加强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有时他们会苛责别人,说出“你怎么敢”此类的话语。

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处于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对他人严厉苛刻。

但有的时候,他们会处于养育型父母自我状态,虚情假意地说出“我比你更心痛”、“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

这类人不容易患上抑郁,因为他们经常愤怒,而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X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当然,极端地时候,这类人容易犯下“谋杀”的罪。

③ 我好;你也好

处于这个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这类人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然后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

这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信自己,信他人。

03 高情商

蛤蟆的最后一次心理咨询,苍鹭给他上的最后一次课,便是关于“情商”的话题。

所谓的情商,便是理解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作为一个成年人,在面对自己的情绪时,需要学会理解它、面对它。

而一个高情商的人,往往擅长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也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一个高情商的人,一般拥有共情的能力。他们能辨识他人的感受,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个高情商的人,会从自我独立走向共生关系。共生性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他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04 写在最后

心理咨询疗程结束后,蛤蟆参见了朋友为它举行的“康复欢庆会”,愉快地做出了未来的规划,就像书中写的:

荒芜的沙漠就要再度开出鲜花了。

看完这本书,我也开始平静地对待自己这些年的不顺,并给自己记下了三件事:

第一、像成人一样,勇敢地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不要抱怨任何人,包括原生家庭;

第二、不必卑微,也不必追求高人一等,要信自己,信他人;

第三、做一个高情商的人,理解、面对、掌控自己的情绪;在社交上,与他人共情且共生。

最后,想送给大家一句话:

抑郁的人活在过去,焦虑的人活在未来,希望我们都活在现在。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心理咨询记录表.jpg” />

与心理咨询记录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