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什么意思,附庸风雅什么意思解释?
阿青告诉我,原定由我做嘉宾的人选被撤换,并表示歉意。
阿青负责一档每周一期的“谈话类节目”。话题播出前由阿青拟定,根据话题内容邀请嘉宾,然后再报给部门主任审查通过。原定我做嘉宾的这一期的话题是论“附庸风雅”。阿青说我画得好,口才也不错,相信我做这一期的嘉宾定会出彩儿,云云。我动了心,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让我出镜自然有些飘飘然,因为如今出镜是时髦儿的新鲜事物,说新鲜也不新鲜,原来两耳不闻窗外事儿的幕后英雄走到前台来,在演播室与观众打得火热;而从一开始就“绯闻”不断的主儿不想看他(她)也出镜了。于是乎论行业,论身份,几乎都有人在镜头前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宏韬武略,视出镜为一次模奖中彩。看罢,老百姓是拊掌称快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大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番热闹。
没出镜按说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寝食不安。投稿不中也是家常便饭,也不至于折笔毁案,X编辑。所以锲而不舍的勇气就需要你再接再厉,反省不足,继续努力。于是我问阿青变故出在哪里?阿青就说是你的观点被我们主任给否定,作为嘉宾你是反方,主任不希望你在这档子节目中支持“附庸风雅”的言论。此前,关于“附庸风雅”的话题我和阿青探讨过,阿青的想法儿就是让大家针对“附庸风雅”这个话题展开讨论,通过各抒己见,听听大家对“附庸风雅”是持赞同的态度还是持否定态度。
既然是谈话,就不可能没有交流。如果照本宣科,还用得着我把词典里已经注明什么是“附庸风雅”的解释拿到镜头前再重复一遍?
“附庸风雅”没什么不好。嘲讽“附庸风雅”的行为,其实就是在遏制一个人热爱文化艺术的热情。因了前面的“附庸”,才使得后面的“风雅”成为伪行为,借句俗语就是说这人“猪鼻子里插大葱硬装大象”。充大象终究比充甲鱼好,总见酒后吹嘘自己的能耐,却不见有谁说自己是狗屎。想往文化,热爱文化,即便是附庸文化,都是出于对高尚事物的追求。尽管有些人把文化作为装饰来掩盖自己的“无知”,可总比在自己的腰上再别上两把板斧横冲直撞不知要好多少。一个知道用“文化”来装饰自己的人说明还是有觉悟的慧根。正因为有这样一批“附庸风雅”的X体,才使得我们的国粹流传和保护下来。君不见,如今在拍卖和鉴宝X现的文物,大都是一部分所谓“附庸风雅”的人,从他们的祖辈儿上传承过来的结果。我是既搞画展,也出书,也卖画。看展要书卖画的不都是同行师长,老百姓仅仅因为喜欢和欣赏,就心仪解囊,将书画或置于厅堂赏心悦目,或茶余饭后遣兴愉悦。有必要问他们“四王是谁”,“扬州八怪”那几位?举国各地的书画、瓷器、古玩等等收藏热的出现,以及当代歌坛的流行乐,或者什么排榜畅销书,没有痴情的观众,任凭台上的演员竭斯底理,市场繁荣就是一句空话。
说自己“附庸风雅”的人是自嘲,说别人“附庸风雅”的人是自大。我品茗,爱紫砂,面对行家说这话让人见笑。为什么?人家送我春、夏、秋铁观音,让我说个丁午卯酉,我只说喜欢铁中的兰花香味儿。我问人家要紫砂壶,是段泥还是紫泥清水泥我不懂,我说做工造型好就行。我用画求都得逞,没见谁不给我。
画画是我的职业,跟“附庸风雅”无关。除此之外的爱好就是在附庸风雅,因为不专业所以才叫“附庸风雅”,这里有点“瞎凑热闹”,“不懂装懂”的意思,我不觉得丢人。谁全知?苏格拉底都说自己无知。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附庸于风雅,会沾染一点儒雅之气。”这是我说的。
嘉宾没做成,在这里乱放一气。还是那句话:不是歌唱家,也不是舞蹈家,追星族们如潮涌动;不是作家,也不是诗人,崇拜者们趋之若鹜;不是画家,也不是书法家,收藏家们穷追不舍。好在“风雅”是对文化的泛指,而投入的财力和精力对国家和人民构不成伤害,所以如何解释“附庸风雅”都不至于定你个罪名。要知道,“风”乃是一种流动,流动才有生命力;“雅”乃是纯正、高尚。流动的高尚,必有好的风气。于是《诗经》中有《国风》、《大雅》、《小雅》千古名篇为证。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焚琴煮鹤和附庸风雅什么意思.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