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南宋初年,南京被称为建康,而建康的赏心亭亦成为文人登临览胜的热门场所。
大词人辛弃疾曾经三次登上建康赏心亭,留下三篇千古绝唱,成为赏心亭的千古记忆。
后来,赏心亭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现在我们看到的赏心亭乃是复原重建,位于南京秦淮区水西门广场西侧外,还是相当吸引人的。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诗词的读书人。来到南京,来到赏心亭,忍不住想起辛弃疾的绝妙词作,忍不住 拍案叫绝。
关注我,一起来欣赏辛弃疾在赏心亭留下的3首绝唱,感受旅游与文化的魅力吧。
第1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与许多文人不同,辛弃疾不只是“纸上谈兵”,他是难得的文武双全的“英雄”。他青年时擒杀叛徒张安国,从北方回到了南宋,后来更献《美芹十论》,创制飞虎军,在武功方面也颇有建树。
但与许多文人相同,辛弃疾经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受。正因为他文武双全,自然便渴望有更多的建树,而又因为他具有恢复中原的大志,有一种崇高的家国责任感,所以辛弃疾的怀才不遇,与许多文人相比,更加严重,更加深刻,也更加有内涵。
辛弃疾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正可以看到他身为“英雄”而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而上面这首《水龙吟》写于宋孝宗淳熙元年,那时候辛弃疾已来到南宋多年,却一直投闲置散,担任的都是小官。他来到建康赏心亭,登高望远,百感交集,遂有此千古名篇。
这首《水龙吟》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大量用典。而这同时也是辛弃疾一生词作的重要特点。
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大量用典,岳飞的孙子岳珂指出用典太多,辛弃疾也表示赞同,说这是他的X病了。
然而,用典多在他人那里可能是掉书袋,但是在辛弃疾这里,却是一种英雄气的挥发。他以自身的英雄气驱使典故,使得典故也具有了生命力,贴切而具有现实意义,那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
正如后人评论说:“非稼轩之盛气,勿轻染指也。”大概也就是辛弃疾能够在大量运用典故的同时,还能够保持良好的评价吧。
所以,我们看《水龙吟》里,“把吴钩看了”有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意,分明说的是辛弃疾自己的壮志。
而“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的是张翰张季鹰的典故。张翰在洛阳当官,见到秋风起,想到家乡美味的鲈鱼 ,于是弃官回乡。
此处典故乃是说明辛弃疾的思乡之情,也照应到前面的“江南游子”。要知道,辛弃疾的家乡乃是在北方,如今已被金人占领。
若不收复中原,辛弃疾想要回到家乡,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季鹰归未”,带有问句的语气,含义相当丰富。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用的是刘备的典故。很多人看《三国演义》,好像就记住了刘备的仁德和哭戏,其实刘备被很多人认为是英雄,是有着恢宏大志的。
当年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看不起许汜,让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难受,就跑去询问刘备。
刘备说:天下如此糟糕,你却只知道求田问舍,蝇营狗苟。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换我的话,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辛弃疾这里表明,自己之所以思念家乡,并不是想要“求田问舍”,而是带有“北定中原”的大志向,正如刘备当年想要统一天下、拯救百姓那样的“才气”。
“树犹如此”,出自晋代大将桓温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里是用来表明时光匆匆,功业无成的意思。
提到桓温,我还想起了一个典故。桓温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桓温的意思,是说自己不能够默默无闻。我想,在赏心亭上的辛弃疾,多半也会想起桓温的这番名言,而联想到自己如今事业无成,默默无闻,辜负了年轻时候的壮志,心情便越发沉痛。
也因此,这首词很自然过渡到“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登高望远而至于流泪,这似乎是一个男人的软弱,然而这正是英雄气的体现。
文人喜欢“红袖添香夜读书”,而辛弃疾却在问“有哪个美人能够擦掉英雄之泪呢?”
中原不恢复,功业不成就,大概这英雄泪就停不下来吧。余味悠悠,历经千年而依旧激动人心,足以证明这首词的力度。
第2首,《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这首词据说乃是辛弃疾担任建康通判时所写。题目中的“史致道”,乃是史正志,他当时为建康府行宫留守,兼沿江水军制置使,人称“史帅”。
史致道主张北伐恢复中原,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所以辛弃疾写了这首词呈送给史致道,表达自己的心情。
辛弃疾登上赏心亭,纵览南京风景,想到南京的“虎踞龙 蟠”,想到南京当年的繁华,而眼前南京已然不是国都,不如六朝时候的繁盛。
这种“兴亡”之感,说是吊古,其实也是说眼前现实。南宋的处境,恰恰与“兴亡”两字息息相关。
当然,在南京这个地方,很容易就想起了东晋的宰相谢安。谢安是很潇洒,而同时又有伟大的功业。正如李白所说:“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辛弃疾这时候想起谢安,那是自然而然的。可惜,“东山岁晚”,如今的朝堂之中却没有再一个能够主持大计的谢安了。
当淝水之战的喜讯传来,谢安还若无其事与人下棋,悠然下完了棋,方才若不经意说:“小儿辈大破贼。”
今昔对比,辛弃疾显然是失望,而且无奈的。“长日惟消棋局”,本来是谢安的风流,如今却成为辛弃疾的怀才不遇,有心报国而报国无门,正是胸怀郁郁,无可言说,只好借“江头风怒”来表达内心的波澜。
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同时也给予议和派以极大的讽刺。而赏心亭得以铭记了一篇千古绝唱。
第3首,《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叶丞相指的是叶衡,他在建康担任江东安抚使,比较看重辛弃疾,对辛弃疾有知遇之恩。辛弃疾再一次登上赏心亭,赋词《菩萨蛮》送给叶衡。
这首词上片写登临赏心亭的所见景色,青山似万马奔腾,显示着激昂的情绪和非凡的才能,然而“望来终不来”,显然还是怀才不遇之意。
下片则比较有意思,用一种欢乐滑稽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悲伤难过。辛弃疾说,沙鸥雪白,是因为愁而发白的,所以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其实沙鸥无忧无虑,不知道哀愁,而真正哀愁的乃是“笑沙鸥”的人。这种表面的欢笑,蕴X巨大的痛苦,只要稍一思考,就能让人明白所谓的“笑”,其实是血与泪。
所以这首词的味道是非常浓郁的,即便过了千年,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更让赏心亭多了许多文化内涵。
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和南京有关的诗词呢?欢迎留言哦。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辛弃疾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