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诗被改了吗(谭嗣同的诗句)

谭嗣同的诗,谭嗣同的诗被改了吗?

18X(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X(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在高呼口号之后,谭嗣同吟咏了一首绝命诗,随后死在刀斧手的铡刀之下。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这首激昂的绝命诗,作者为戊戌变法中的志士谭嗣同。在历史课本中,这首诗的内容就是梁启超所写的《谭嗣同传》出现的版本,其诗为: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至于这首《狱中题壁》究竟是不是谭嗣同留下的,史学界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定,七言版本的《狱中题壁》并非谭嗣同所做,而是梁启超在为其做传时篡改的版本。持有这种说法的黄彰健,在其文章《论今传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曾经梁启超改易》里提出了质疑。黄彰健认为,这首诗并不是谭嗣同在X中写在墙壁上的,而是梁启超假借其名义创作的。

为什么黄彰健认定这首诗是伪作呢?

他所给出的证据就是一部出版于1908年的演义小说,名为《绣像康梁演义》。这本小说,是谭嗣同就义十年后出版的,在小说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临刑之前,六君子中的林旭吟咏了一首诗,内容是这样的: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从这首诗的构造和用典来看,该诗与《谭嗣同传》X现的《狱中题壁》结构、用典类似。所以,黄彰健认定梁启超书中的诗是伪作。

那么,为什么黄彰健如此笃定这首诗是梁启超的伪作呢?

黄彰健认为,原版的《狱中题壁》,泄露了一个关于戊戌变法的秘辛。为了掩盖一些事实,梁启超便使用了春秋笔法,修改了原诗。不得不说的是,若此说法为真,那么,梁启超修改后的版本的确读起来比原版更加豪放。不过,这番修改虽然让诗增加了更多的感X彩,却违背了戊戌烈士原本的意愿,也遮掩了一些戊戌变法期间真实发生过的秘辛。

黄彰健认为,此番改动,就是为了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维新派曾秘密发动了武装夺权的阴谋。因为康、梁根本没有谭嗣同“留将公罪后人论”的大义,且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选择了退避,所以梁启超才会对这首诗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显然,黄彰健的这种说法,已认定康有为、梁启超就是不折不扣的伪君子。谭嗣同的诗,揭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所以梁启超才会遮遮掩掩。

值得一提的是,《走向共和》这部作品就沿用了该说法。在这部剧中,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在将手稿公诸于众时,立即遭到王照的反驳。王照一眼便认出该密诏是两人伪造的,而谭嗣同这首诗亦是经过了篡改的。这首诗原句中的“公罪”所指的,自然就是一些人擅自决定于颐和园发动宫变的罪行。

当然,这首诗究竟是不是谭嗣同所留,史学界还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

例如傅剑平便认为,黄彰健的说法中存在许多漏洞,尚需推敲。林旭在刑场上吟咏的绝命诗,是不是谭嗣同在狱中所留的原作,尚且存疑。既然连这一点都无法确认,就无法考证《狱中题壁》的“原版”内容究竟是什么,对此的推断自然是不成立的。想要研究谭嗣同所留的《狱中题壁》,就必须跳出诗旧有解说的藩篱。

此外,学界还存在另一种说法,就是梁启超所写的诗的确是谭嗣同的原诗,不过一些词句做出了修改。支持这种说法的学者,查找了戊戌年刑部主事唐烜所写的《留庵日钞》,这本私人日记X现了谭嗣同在监狱墙壁上的题诗。日记中的原文是这样的:

“二十五日,晴,入署……在署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逮后,诗云: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从这里可以看出,该版本的《狱中题壁》与《谭嗣同传》X现的诗基本一致,仅出现了几个错别字。梁启超之所以能获得谭嗣同的遗作,根据《留庵日钞》的说法可知当初谭嗣同的确将这首诗写在了墙壁上,这首诗在许多刑部传抄本中皆有出现。根据这一线索继续推断,梁启超所获取的信息渠道,应该是自刑部署内打听来的。

至于这些说法哪一种为真,笔者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说法。毕竟,这种说法有《留庵日钞》这种实物证据,可信度更高。

参考资料:

【《狱中题壁》、《谭嗣同传》、《留庵日钞》】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谭嗣同的诗句.jpg”/>

网友提问:

谭嗣同的诗,谭嗣同的诗句?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五首绝命诗是什么?

优质回答:

我是凌烟阁中一书生,从“不以人废文”的角度讲,我觉得这一首也可以入列。

《被逮口占》——汪精卫

慷慨歌燕市,

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注:此词是汪精卫于1910年到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以提振士气,未果后遭逮捕,入狱后以表心迹之作!

后来阴差阳错,抗日战争发生后,汪精卫与历史的正确道路背道而弛。汪精卫卖国后,有人把这首绝命诗拿出来,加以修改重新刊出,以讽刺汪精卫卖国之丑恶行径:

曾经慷慨歌燕市,

当年从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

终惭不负少年头。

历史不能重来,卖国之名不可更改,但当时汪精卫的这首绝命诗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振了辛亥革命的士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以上个人愚见,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观点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朝各代,曾出现过很多X英雄和革命志士们所留下的《绝命诗》。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分,而催人泪下。决不至于五首。只是由于个人的观点,看法不同,结论而异罢了。下面則是农夫的答案。

一,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清代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的《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二,南宋著名X英雄文天祥的《衣带赞》: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

身世飘摇雨打屏。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两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抗日X英雄吉鸿昌将军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五,中国X革命时期,中国X党早期的革命先烈夏明翰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其他网友观点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既然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绝命诗,自然也包含对国家、对X的深情和不舍。

第一首: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时期诗人,临终前他心心念的依旧是打过长江收复故土,就如名将宗泽临终前的三生怒喊:渡河!渡河!渡河!

北宋年间,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北上,整个中原大地沦丧在金人的铁骑之下,宋高宗赵构一路逃窜后建立南宋,却失去了与金人作战的勇气,冤杀岳飞,自毁长城,只求偏安一隅,堪称汉人之耻辱。

第二首: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蒙古人南下,围困临安,南宋恭帝献城投降,南宋灭亡。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带着赵昰和赵昺两个小皇子南逃,想要延续大宋国祚,奈何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崖山兵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文丞相也在广州兵败被俘,誓死不降,写下这首光照汗青的史诗。

第三首:谭嗣同《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清朝末年,国土沦丧,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作威作福,有志之士无不义愤填膺,立志报国。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欲效仿日本明治维新,推动国内变革,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戊戌变法轰轰烈烈展开。然而他们受到了最大的保守派慈禧太后的阻挠,在叛徒袁世凯的背叛下,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X在瀛台,康有为外逃,而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欲用鲜血X国人,“死得其所”。

第四首:续范亭《哭陵》

谒陵我心悲,哭陵我无泪。

瞻拜X陵,寸寸肝肠碎。

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

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

续范亭是国民党将领,早年参加孙中山先生同盟会。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国民X不思抗日,却加紧对X党的X,续范亭在拜谒中山陵时,写下这首诗,哭诉报国无门,要求国民X抗日,随后在中山陵前X自尽以明志,震惊了国内外,虽然经过抢救,续范亭活了过来,但是他以死明志的行为激励了无数国人。

第五首:《绝命诗》

慷慨过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我没有写这首诗的作者,因为他背叛了自己,背叛了X。想当年他也曾是热血的爱国青年,为了X存亡毅然投身革命,不顾危险刺杀满清摄政王载沣,虽然失败但是精神值得大家称赞。刺杀失败被俘压向刑场时,他昂首挺胸,高喊“不负少年头”,折服了无数国人。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他被释放了,出国留学归来后继续跟着孙中山先生为国奉献。

然而此时的他不再是当年的爱国青年,在与蒋介石政治斗争失败后,竟然投入日本人的怀抱,甘愿做X,做日本人的走狗,曾经的《绝命诗》更像一句笑话,无比地讽刺,他就是汪精卫。

其他网友观点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其他网友观点

个人认为以下五人诗对本人影响较深;一、项羽垓下歌:力拨山兮气盖世…二、陆游的《示儿》三、文天祥的《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四、吉洪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五、X《梅岭三章》中: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些诗真真体现了诗人豪情壮志,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气势。非常鼓舞人!

与谭嗣同的诗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