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怎么死的(商鞅最后被谁杀死的)

商鞅怎么死的,历史上商鞅之死的真相?

说起商鞅,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秦国的强大,由他一手缔造,但他却一直在"自掘坟墓";他创造了令山东诸国都闻之色变的"虎狼之军",但他也死于兵败,被五马分尸;他制定了战国时最完备的秦律,培养无数兢兢业业的秦吏,但他却没有为自己留条后路,败在自己的法律上。为大秦奉献了一切的商鞅,又为何会被秦惠文王赶尽杀绝呢?

一、生于忧患,幸无X

秦国自西陲发迹,与当时周天子无力X的犬戎拼得你死我活,甚至死掉了好几任国君,才有了一块安身立命之地。纵观秦国历代国君表,不难发现:秦国只有夭折早逝的国君,几乎没有祸国败政的国君,为何?就是因为秦人一直处于战祸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X,因此生于忧患的道理,秦人从出生开始便知道了。

秦国的国君大都贤明,不仅审时夺度,会制定和转变国家大策,同时也发掘人才。在大秦漫长的五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国君善用人才,尤其是重用那些虽来自异国,但有真才学识的人,甚至许以高位,不看出身,比如X他国的由余、百里奚,都受到秦穆公的重要,在由余的帮助下,攻晋受挫的秦穆公正确调整方向,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而在"五羖大夫"百里奚的辅佐下,秦穆公对内"重施于民",使得秦人安居乐业,外则"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秦穆公得以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二、百年盛衰,献公不屈

秦穆公时,秦国强盛一时,尽管老对手已成日薄西山之势,然而自秦康公起,共公、桓公、景公、哀公都折煞于晋国,此时的晋国竟然重新恢复活力,眼看百年基业难以维持,秦景公就算再有不甘,也只得与晋国重修"X之好",但秦因此也被晋遏制,"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好歹这时的晋国有"六卿"乱政,秦国就这样X着,踉踉跄跄的走完了春秋之路,静静等待下一次崛起

秦国的变强之路,除了秦孝公和商鞅之外,其实还有两个人起到了间接的作用,一个是当时的魏相李悝,一个则是孝公的父亲秦献公。"三家分晋"后,秦国的压力看似一下子变小了许多,但魏国却在魏文侯与李悝的带领下迅速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强国,不仅经常X韩、赵,还吞并了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魏国的崛起与秦国的衰弱是相对的,面对魏国咄咄逼人的姿态,秦国只能一退再退,但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了

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大地X在魏国X的公子连,也就是后来的秦献公。而为了能重新带领秦国走向昌盛,公子连一方面用自己"储君"的身份,与魏国高层周旋,得到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研究魏国的李悝变法,静等回国的机会。可能是老天怜悯秦国,就在公子连暗自蓄力时,秦国传来消息:秦惠公亡,即位的秦出公只有两岁,国政由其母把持,秦人苦不堪言。而此时的魏国的国君已经是魏武侯了,为了建立一个"亲魏"X,魏武侯决定护送公子连回国夺政。

此时的公子连虽然急切想要回到秦国,但他明白,秦魏已是死敌,若答应魏武侯的护送,不仅自己无法对魏复仇,秦国也将再无出头之地,公子连不愿做有损于秦国利益的事,于是谢绝了魏国的护送,回到秦国后夺取了国君之位,并决心使秦国变强。经过一系列变法,秦国逐渐强大,尤其是秦献公十九年(前366)秦军解除韩、魏对东周王畿的威胁,得到周天子的赞赏,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秦人仿佛看到往昔的荣耀。而随后对魏战争中,秦军多次取胜,秦国昔日的辉煌,终于要重现了。

三、国士助秦,与之分土

尽管秦国在秦献公的带领下终于改变了国家贫弱的现象,但河西之地却一直没有夺回,秦献公抱憾而终,其子秦献公即位。秦献公与他的父亲一样,都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而这时的秦国还不够强,百年基业,差点亡于秦简公等之手,"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为了重拾秦国霸业,逐鹿中原,秦献公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宾客X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一纸简短的文书,却代表了秦孝公的决心,也吸引了商鞅在内的"逐利"之人。

秦国用人素来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因此当商鞅向秦孝公讲述"霸道"之路时,得到秦孝公规格最高的待遇。而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商鞅,在佐政期间,商鞅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成为秦国的指导思想,同时,商鞅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也就是说解释法律已经不再是X的X了,甚至是当时还是太子的嬴驷犯法,也与庶民同罪,老师公子虔被割鼻子替罪。而商鞅的变法,简单来说就是否定了X的权利,压制商贾的发展,鼓励秦人耕种和作战,其中军功爵制则是打破爵位世袭的局面,让普通人都能凭借上阵杀敌成为X,这也使得秦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成为各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军"。

在商鞅的帮助下,秦国上下"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屡败宿敌魏国的军队,秦孝公也得周显王册封,"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秦孝公也兑现自己的承诺,在收复部分河西之地后,将于、商十五邑封给商鞅,这也是"商鞅"名字的由来。

4、 孝公既没,商鞅难活

商鞅的死,其实从他入秦时便已经定下,为何?人说"狡兔三窟",但商鞅自始至终都没有为自己留下一条退路,因为他明白改革之路是艰难的,他除了能够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外,无人再能帮助他,当秦孝公一死,就无人再能保障他的安全。

其二,对于秦惠文王而言,杀商鞅百利而无一害,因为商君之法已深入秦人之心,河西之战打出了秦人的气势,也提升了商鞅在秦人心中的地位,而嬴驷是谁?一个犯了错的太子,怎能和收复失地,结束大秦耻辱的商君相比呢?因此当嬴驷即位,秦人"只知商君而不知惠文王",秦惠文王也是极为聪明有才的人,他杀商鞅是为了巩固自己地位,但他却没有废除商鞅变法,就可以看出:商君之法可以留,但商鞅必死无疑;

其三,商鞅变法牵动了X的利益,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X势力不爽他很久了,在秦孝公一死便污蔑商鞅谋反,而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商鞅的割鼻之刑使得他怀恨在心,但他看到了商鞅之法下日益强大的秦国,在双重矛盾之下他选择避世隐退,等到公子嬴驷即位后,又站出来推崇商鞅的变法。但即便如此,其他旧X势力早已与商鞅水火不容,因此为了向这些人妥协,秦惠文王也不得不杀了商鞅。

商鞅之死,怪不得别人,而在于他自己"咎由自取",商鞅之死是必然,因为他一死,既可以平息旧X的怒火,还使得秦惠文王成功报了当年之仇,同时还避免了他功高震主,甚至取代嬴姓秦王的下场。当然秦惠文王不是X,相反他还是一个十分有见识才干的国君,在处死商鞅后,他继续推行商鞅变法,还顺手将甘龙等旧势力一锅端了,为大秦变法扫清障碍。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商鞅最后被谁杀死的.jpg”/>

网友提问:

商鞅怎么死的,商鞅最后被谁杀死的?

卫鞅有没有儿子,卫鞅是怎么死的,具体点?

优质回答:

卫鞅又名“公孙鞅”,因为是卫国人所以又名“卫鞅。”卫鞅热衷于法家,崇拜吴起、李悝,并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学业有成以后,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底下做中庶子。 公叔痤病重的时候,向魏惠王推荐卫鞅。由于卫鞅职位太低,没有被魏国重用。后来卫鞅去了秦国,在秦国被秦孝公重用,并实行变法图强,也就是有名的“商鞅变法”。由于卫鞅在秦国变法有功,秦孝公将商地封给了他,于是卫鞅又名“商鞅”。

商鞅变法的时候,为了消除阻力,达到变法目的。在秦国得罪了不少的人,尤其是秦国未来的继承人他都敢得罪。所以,他的靠山秦孝公去世以后,曾经受过惩罚的那些人,立刻诬陷商鞅,说他谋反。商鞅害怕被杀,逃到魏国。由于曾经率兵攻打国魏国,魏国拒绝他入境,商鞅只好潜回秦国,发兵攻打郑县以求自保。秦惠王派兵围剿,商鞅寡不敌众最后被杀。

商鞅在郑县就已经被杀,尸体被运回咸阳,最后被车裂。商鞅死后,全家被屠。虽然,史书里面没有记载他家人的名字,不过秦惠王下令诛杀了他的全家。即便是有儿子,估计也难逃一死。纵观古今的变法派人物,几乎没有一个善终的,商鞅变法大概知道了结果。逃是逃不掉的,反正是一死,只是没想到死得如此的凄惨,最后还殃及全家,真的令人惋惜啊!

其他网友观点

电视剧《大秦帝国》还是不错的一部优秀历史剧,主要讲述的就是卫鞅也就是商鞅在伯乐秦孝公的带领下将羸弱的秦国逐渐走向富强的道路!

商鞅,卫国人,所以也叫作卫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将以法治国的思想传到了秦国,据说他的老师是鬼谷子,真可谓是名师出高徒!学有所成之后,他就开始为自己的远大抱负谋求实施之国,他曾经到魏国公叔痤门下做一个门客,之后又到齐国探讨儒家和法家治国的道理!最终他一眼相中了破败不堪的秦国,当时的秦国还是非常的贫穷落后,但是秦国人的志气非常高,那种老秦人的报国之心彻底打动了商鞅,在伯乐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卫鞅开始在秦国实行变法,他的变法的确使得秦国变的强大,同时也触碰到了老氏族们的自身利益,这些老氏族们在秦孝公时期表现的非常沉稳,表面支持变法,背地里抵制变法,这些人以甘龙为代表,一直藏着对商鞅的怨恨,由于受到秦孝公的拥护,他们不敢把商鞅怎么样。

直到秦孝公死去,秦惠文王X时,这些老氏族开始做上犯乱,靠着秦惠文王地位不稳,就要求废除新法,杀死商鞅!以甘龙为首的这帮人开始要挟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无可奈何,毕竟刚刚登基,地位不稳,面对这些人的压力,他也只能够把商鞅拿出来以平众怒,但是这件事在秦惠文王嬴驷心中记下了,商鞅自己表示也很无语,最终为了秦惠文王的天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死的也是非的惨啊!五马分尸啊!为秦国卖命这么多年,最终换来的就是这么一个下场,你说他是聪明呢还是糊涂呢?个人觉得他还是挺值的,毕竟自己一生所学都用到了正地方,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得以实现,秦国确实变得强大了,那么一生无憾了,做到这一点也算是对得起他的老师鬼谷子了!活到他那个岁数在古代也值了,死就死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完全在于你怎么去选择,卫鞅选择的这条路也让他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名人,值了!

其他网友观点

据史书记载商鞅以谋反罪被秦王赢驷命人车裂了,地点在秦都咸阳渭河畔,商鞅的全家被X全部处斩了。

正史没有记载商鞅是否有儿子。

其他网友观点

卫鞅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他有儿子,即使有儿子也在灭族的时候被杀掉了。卫鞅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改革家,在他的带领下,秦国从一穷二白,被人摁在地上打的小国,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大国。正是他的变法行为彻底改变了当时秦国贫弱的状况。

卫鞅变法触动了秦国X们的利益,可他却不懂斩草除根。

卫鞅是一个个人品行比较出众的人,他为了实行变法,对秦国的治理十分严格,为此秦孝公都必须要遵守他所定制的法令。所以当秦国那些X们的利益受到损伤的时候,他们自然对卫鞅十分痛恨。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资治通鉴》

尤其是秦孝公的兄弟公子虔,他是太子太傅,因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犯了罪,所以公子虔按照法令需要处以劓刑,也就是割掉鼻子。这是奇耻大辱,而且对方又是秦孝公的兄弟,明知道会被报仇雪恨,可是卫鞅依旧严格执行,而没有对公子虔斩尽杀绝。

对其他X也是一样,卫鞅只处罚那些犯了罪的,而且用刑虽然严格,可都只是惩戒为主,没有斩草除根,最终给自己酿成大祸。

秦孝公临死前,居然要把大位传给卫鞅,这是他必须死的原因。

秦孝公本身是有太子的,也就是秦惠文王。只不过太子年轻的时候犯了罪,被秦孝公流放了。这个时候秦孝公身体不好,他对卫鞅是百分之百的尊重,因为正是卫鞅将秦国扶持强大。所以秦孝公希望等到他死了以后,卫鞅能够接手秦君的大位。

这对卫鞅来说,其实就是宣判了死刑,因为就算卫鞅答应了,他也不可能安然X。毕竟秦国国君一直都是嬴家的人担任,不可能随便就换姓氏,更加不可能换成其他诸侯国的人。

所以秦孝公这一招其实就是想要弄死卫鞅,卫鞅对秦国有功,为什么要弄死他呢?因为卫鞅现在只是下一任秦君上台的障碍物。

卫鞅功高盖主,秦惠文王年纪又小,自然是镇不住卫鞅,极有可能造成国内内乱,这不是秦孝公所想看到的,所以秦孝公必须要让卫鞅去死,才能保住变法的成果。

卫鞅逃过一劫,却没有逃过秦国X们的报复。

卫鞅自然不傻,所以坚决不接受秦君的位置。不过这件事传出来,其实对秦惠文王上台也是一种无形的威胁,至少这个世上是有人可以代替他的。所以秦惠文王自然是饶不了他,公子虔等X恰好X了这一点,便带头诬告卫鞅谋反。卫鞅本来已经申请退休,这回知道死期将至了。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史记》

他只能选择逃跑,可惜他是全国通缉犯,按照法令没有身份证是不能住旅社的,所以卫鞅没能住得上旅社,也就无法在第二天出境了。所以卫鞅只能投靠魏国,而魏国跟他有仇,又拒绝接纳卫鞅。

无奈之下的卫鞅,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X,最终被他自己训练出来的新军杀害。可以说卫鞅变法的成果全都施加在了他身上,他压根就逃脱不了,可见变法的强大之处。

卫鞅被杀以后,全族都被秦惠文王所灭,所以他就算有儿子也死了。

卫鞅走投无路之下,贸然选择起兵,我觉得是非常不明智的事情。如果他能够主动找到秦惠文王澄清事实,或许他的家族就不会被灭。当然了,这种希望微乎其微,毕竟秦国上下X们都很痛恨卫鞅,秦惠文王本人也很痛恨卫鞅,他前去只有死路一条。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X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

但是发兵X,这条路绝对是最下策的方法,因为他明知道秦国新军的强大之处,为什么还要去硬碰硬呢?他那点人马够什么呢?结果不仅自己在战场上被杀掉,他全族人也都被秦惠文王所杀。即使他有儿子,也会在这一场X当中被处死,所以应该是没有后人。

总结:卫鞅变法没有给自己留条后路,所以即使变法成功,他自己也是失败的。

卫鞅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法家。他崇尚严格执法,而且法令比较严苛,所以那些被执法的X们对卫鞅深恶痛绝。

秦孝公是聪明人,他躲在一旁,什么都让卫鞅来担着,变法成功了他享受成果,变法失败了他来惩治卫鞅给X们一个交代。所以不管什么样的结果,秦孝公是不会担上恶名的。

而卫鞅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一条后路,这是变法过程中最失败的一点。而且秦国的X力量实在是太大,几乎充斥整个国家,所以压根不是卫鞅一个人能撼动的,秦孝公也不敢让卫鞅彻底动摇X集团,所以卫鞅遭到报复是迟早的事情。

其他网友观点

没记载,即使有也难以幸存,商鞅的罪名是谋反,是要诛族的。

与商鞅怎么死的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