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通假字,桃花源记通假字归纳?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X》)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X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X》
15、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 “诎”(qū) 通“屈” 《核舟记》
19、虞山X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22、选贤与能 “与”(jǔ) 通“举”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 “矜”(guāng) 通“鳏” 《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25、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29、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马说》
31、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 “具”(jù) 通“俱” 《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 同“值” 《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zhé) 通“谪” 《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 “以”(yǐ) 通“已” 《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 通“披” 《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 “错”(cuò) 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 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 通“伸” 《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 “已”(yǐ) 通“以” 《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X》
47、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X》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 “说”(yuè) 通“悦” 《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 “距”(jù) 通“拒” 《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yù) 通“御” 《公输》
51、公输盘诎 “诎”(qū) 通“屈” 《公输》
52、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 《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 通“德” 《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 “徧”(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64、一厝朔东 “厝”(cuò) 通“措” 《愚公移山》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9.五万兵难卒合.(卒: 通”猝”, 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 (燕,通“宴” 饮宴、玩乐)
燕: 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 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
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凌。)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奉,同“捧”)
37. “图穷而X见。””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 同”现” 暴露,呈现,露出来。动词。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动词。
“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 现在。副词。
3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返回。)3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形容词。)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振: 通”震”;震动。动词。”
“大命将泛,其之振救。”振:同”赈”;救济。动词。
40.秦X柱而走。(还,通“环”,绕。 )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
4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咨:同”谘”;询问。动词。
42.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颜色,色彩)
43.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4.列缺霹雳。(列,通“裂”)
45.西当太白有鸟道。(当,通“挡”,阻挡,遮拦)
46.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通“非”,不)47.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
4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只”,只是,不过)
“系向牛头充炭直。” “昂其直,居为奇货。”玉盘珍羞直万钱。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
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直: 通”值”; 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
史进道:“直什么? ” 直:通”值”; 值得。动词。
4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5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托付。动词。
51.鞣以为轮。(鞣,通“煣”,使——弯曲)
52.约纵离衡。“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衡”通“横”)
53. 故其畜积足恃。畜: 通”蓄”; 积聚,储藏。动词。
54.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55.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56.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5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动词
58.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其级七千有余。” (有,通“又”连词,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有: 同”又”;更。副词。 “殆有甚焉。”
有: 同”又”; 再。副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9.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那,通“哪”)
60.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酒杯)
6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尊君在不(不,通“否”)
6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3.乃设九宾礼于庭(宾,通“傧”,古代接引宾客的人) 6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国君号,取“温和恭敬”之意)
65.唯大王与X臣孰计议之。(孰,通“熟”)
66.胡虏益解(解通“懈”,松散懈怠)
67.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
68.著我旧时裳。 著:同”着”,穿。动词
69. 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
70.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 背叛,离开。动词。
7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
72.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挂)
73.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
74.伏剑自刎。(伏,通“服”)
75.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空自苦亡人之地。””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76.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爷”)
77. 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裁: 通”才” 仅,只。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通”才”;刚刚。副词
78.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告别。衿,通“襟”,衣襟)
79.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乡,通“向”;欧,通“呕”)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乡: 同”向” 对着、朝着。介词。
80.此陵宿昔之所不能忘也。(宿,通“夙”;昔,通“夕”)
81.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82.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以,通“已”;物,通“歾”)
83.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通“尔”)
84.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形
85.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傍,通“旁”)
86.径须沽取对君酌。(沽,通“酤”,买)
87.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施”通“迤”)
88.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影从云合,而见一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 同”影”;影子。名词。
89.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曷: 同‘何”; 什么。疑问代词。
90.俨骖腓于上路。(俨,通“严”,整治。)91.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
92.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93.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94.而后乃今培风。(培,通“凭”,凭借)
95.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9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97.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鸟宛转地叫。动词。
98.其正色邪。(邪,通“耶”)
99.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息的事)
100.零丁苦辛。(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101.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子)
102.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
103.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104.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05.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06.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07.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08.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09.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1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111.鼓瑟希,舍瑟而作。“有志乎古者希矣。”
(希,通“稀” 稀少,稀疏,少,罕见,形容词。)
112.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113.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114. 赋敛兹重。兹:通”滋” 副词。兹,更加。115.召有司案图(案,通“按”查看)
116.爱而不见,搔首踟躇。(见,通“现”)
117.自牧归荑,询美且异。(归,通“馈”)
118.来吾道夫先路也。(“道”通“导”)
119.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120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你的。)
121.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资财,钱财。)
122.亦曷故哉。(曷,通“何”,什么。)
12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通“捂”,插。)
124.须臾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25.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126.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苦无靠)
127.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128.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129.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住:通”驻”; 动词
130.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
13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污泥)
132.屈平既绌。(绌,通“黜”,罢黜)
13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通“旨”,旨趣)
134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 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名词。
135.刑于寡妻。(刑,通“型”,典范、做榜样)
136.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为什么不)
137.吾惛,吾不能进于是矣(惛,通“昏”糊涂)
138.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罔,通“网”,陷害)
13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须发花白)
14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申诉)
141.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以。(以,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142.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道路)
143.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 (由,通“犹”,如同)
144.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 才能。名词。
14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146.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剔,通“剃”。剃掉)
147.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
148.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14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灭)
150.《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15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散乱)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佚: “逸”; 安逸,安闲。形容词。
152.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责: 同”债”; 欠别人的钱财。名词。
153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
154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罢:通”疲”; 疲劳。形容词。
15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板:同”版”; 字版。名词。
15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暴: “同曝” 晒。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忠义暴于朝廷。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157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桮:同”杯”; 酒器,名词。
158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159 被明月兮珮宝璐。被: 通”被”; 顶,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被: 同”披”;穿着,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160 “见其客朱亥,俾倪.”
俾倪: 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
161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辟: 通”避”; 躲避,逃避。动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辟: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
16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弊: 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
163、”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164、”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宾: 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
165、”或师焉,或不焉。” “王曰:‘不也’。
“不: 同”否”;不,不会,副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166、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黑色,名词。”
167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 脏腑,名词。
168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X主义、五权宪法唱:通”倡”; 倡导,动词。
169适中手自钞录。”钞:同”抄”; 抄写,动词。
170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雠:同”仇”;仇敌,仇人。
171 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淬: 通”焠”,浸染
17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同”措”; 放置,动词。
17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放。动词。
174、”汉亦留之以相当。” “曹军不能抵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当:通”挡” 抵挡,抵偿。动词。
“坦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 遮挡。动词。
175、”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党:通”倘”; 倘若,偶然。副词。
176、”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道:同”导’; 引导。动词。
177、”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得: 通”德”; 恩惠,名词动用
178度: 同”渡”;渡过,越过。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
178、星队、木鸣、国人皆恐。队:通”坠; 坠落。动词。
179、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堕: 通”隳”; 毁弃。动词。
180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你的。人称代词。
“军惊而坏都舍。”而:同”如” 象。形容词。
181、”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尔:同”耳” 罢了。语气助词。
18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通”繁”;多。形容词
18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使子路反见之。”反: 同”返”;往返,返回。动词。
184、”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奉:通”俸” 俸禄,薪俸。名词。
“而察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奉: 同”捧”; 两手托着。动词。
185、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缶:同”缻” 盛酒浆的瓦器。名词。
186、”入则无法家拂土。拂:同”弼”; 辅弼。动词。
187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同”甫”,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
188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干:通”岸”
189、”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估:通”贾”;商人。名词。
190、”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 洗手。动词。
19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 形容词。
19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 梗塞,指不顺。动词。
“外连横而斗诸侯。”衡:通”横” 与纵相对
“左手倚一衡木。””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衡:通”横”;与竖相对,地理上的东西为横,名词。
193、”混X叶衰。”华:同”花”; 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
194 “赢得仓皇北顾。”皇:通”惶”; 恐俱,惊慌。形容词。
“驾鸟凤皇,日以远兮。”皇:同”凰” 传说中的雌凤。名词。
195、恍: 同”恍” 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 “恍惊起而长嗟。”
196、麾: 同”挥”;指挥。动词。 “麾众拥豪民马前,
197、惠: 同”慧”;聪明。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 “
198、火: 同”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 “出门看火伴”。
199、疾: 同”嫉”, ,嫉妒,憎恨。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00、纪: 通”记”;记载。动词。 “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201、贾: 通”价”;钱。名词。 “如有营,予佐尔贾。
202、简: 同”拣” 选,择。动词。 “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 同”拣”;挑选,选拔。动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03、缰: 同”强”; 强大。形容词。 “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疆: 通”强”;强壮。形容词。 “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04、介: 同”芥”;小草。名词。 “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05、菁: 通”精”;精华,糟碎。形容词。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206、迥: 同”回”; 辣转。动词。 “迥忆后街之屋。”
207、鸠: 同”纠”;集合。动词。 “豪民于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208、沮: 通”阻” 阻止,阻挡。动词。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209、句: 同”勾”;勾取。动词。 “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210、具: 通”俱” 都,全,引申为详细。副词。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11、距: 同”拒”;抗拒,把守。动词。“或走,或闭门旅距。””距关,毋内诸侯。”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抵御。
212、掘: 同”倔” ,顽强,固执。形容词。 “掘强沙塞之间,
213、抗: 通”亢”;高。形容词。 “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214、亏: 同”诡” 差异,不适应。动词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215、雷: 通”擂鼓”;敲击。动词。 “擂鼓大震,北军大坏。”
216、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17、慄: 同”栗”;发抖。动词。慄深林兮惊层颠。”
218、帘: 同”奁”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名词。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219列: 通”裂”;分裂。动词。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220廪廪: 通”懔懔”;危惧的样子,形容词”而直为此廪廪也。”
221流离: 同”淋漓”; 霑湿的样子。形容词。 “两股间脓血流离。”
222陇: 同”垄”;高地。名词。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23录: 同”碌”;平凡,乎庸。形容词。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224、戮: 通”勠” 并力,尽力。动词。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225、每: 同”们”;词尾,表人的复数。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226、甿: 同”氓 “耕田的人。名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227、俛: ;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228、畮: 同”亩” 土地面积单位。量词。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
229、内: 同”纳” 接纳,接受。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内: 同”纳”,放人,动词。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230、殴: 通”驱” 驱逐,动词。 “今殴民而归之农。”
231、齐: 同”剂”;量词,例句中为名词。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232、契: 同”锲” 刻,动词 。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
233、诎: 同”屈”;弯曲,动词。 “诎右臂支船。”
234、取: 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235、卻: 同”却”,退。 “大军卻,离城三里止营。”
郤: 同”隙”;空隙,名词。 “依乎天理,批大卻
236、阙: 通”缺”;缺点,名词。 “必能裨补阙漏”
237、善: 通”缮”;修治,拭擦,动词。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239、沈: 同”沉”:程度深,副词。 “沈醉不知归路。
沈: 同”沉”; 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240、生: 同”性” 资质,禀赋,名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42、声: 通”伸”;陈述,说明,动词。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243、识: 通”志”,标志,记号,名词。 “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 通”志”;记住。动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244、食: 同”饲”;喂。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45、逝: 通”誓”;发誓。动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246、受: 同”授” 给,与。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247、孰: 同”熟”;仔细。形容词。 “唯大王与X臣孰计议之。”
248、竦: 同”耸”;高。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49、太: 通”大” 大部分。形容词。 “死者太半。”
250、汤: 同”烫”:用热水焐。动词。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251、田: 同”畋” 打猎。动词。 “今王田猎于此。”
252、帖: 同”贴”;粘附。动词。 “对镜帖花黄。”
253、庭: 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254、惟: 通”唯” ,应答声。象声词。 “伏惟启阿母,今若道此妇,终老不复取!”
惟: 通”唯” 只,只有。副词。 “惟先生乐游。” “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惟陈言之务去。””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255、文: 同”纹”;纹路,纹理。名词。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其中多斑文小鱼。”
256、熙:” “嬉”, 欢乐,快乐。形容词。 其余则熙熙而乐。”
257、飨: 同”享”; 受。动词。 “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258、向: 通”响”;响声。名词。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259、邪: 同”耶” 呢,吗,疑问语气助词。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60、羞: 同”馐”;食物,名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261、炎: 通”焰;火焰。名词。 “顷之,烟炎张天。
252、奄: 同”晻”;日无光。形容词。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253、阳: 同”佯”;假装,表面。 “皆阳应曰:‘诺,。
254、邀: 同”要” 要挟。动词。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255、要 同”邀”;约。动词。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要: 同”邀”;拦住。动词。 “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要: 同”邀”;邀请。动词。 “张良出,要项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56、夷: 通”怡;平和,和悦。形容词。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257、 以: 通”已” ,太甚。副词。 “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以: 同”已” ,止。动词。 “无以,则王乎?”
258、益 同”溢”;涨水。动词。 “澭水暴益。”
259、逸: 通”佚”;散佚。动词。 左忠毅公逸事。”
260、翼: 通”翌”;明(天)。名词。 “翼日 进宰。”
261、阴: 通”荫”,树荫。名词。 “绿杨阴里白沙堤。” “佳木秀而繁阴。””也傍桑阴学种瓜。”
262、与: 同”欤”;吗。语气助词。 “唯赤则非邦也与?” “可得闻与?”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 同”欤”;呢。疑问语气词 。”是谁之过与?”
263、豫: 通”预”;预先,事先。副词。 “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264、芸: 同”耘”; 锄草。动词。 “植其杖而芸。”
265、曾: 同”增”;增加。动词。 “曾益其所不能。”
266、支: 通”肢”;人或动物的四肢。名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枝: 同”肢”;肢体。名词。 “为长者折枝,”
267、惠,通“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
268、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69、案: 同“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三十日内与书艺公社联系。
END
20X1月出品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桃花源记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jpg”/>
网友提问:
桃花源记通假字,桃花源记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大中华“济济英才”,为什么还有汉字通假呢?
优质回答:
笔者浅见,所谓的通假字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古代名人写了错别字,後人盲目效法,于是将错就错,约定俗成,这样就成了通用和假借的写法。这种现象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因为本身有正确的字,只是古代名人一时写错了,改回本字就可以了。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这里的“要”实际是“邀”的错别字,由于是陶渊明写了错别字,後人便说“要”与“邀”通假。
一种是古代已造的汉字比较少,一个汉字本身代表很多意义,古人写作时所用的字在当时是正确的,没有别的字可以替代,但由于义项太多,给後人的理解上造成诸多不便,于是後人便在本字的基础上再加偏旁或组合其它的字创造出新字,以表示其中的一部分义项,这样便于识别不同的义项。如“知”字,本有认识和智慧的意义,後人新造“智”字,把“智慧”的义项从中独立了出来。再如“说”字,“说”字源乎兑卦,兑卦取象代表了很多的意义,故古人把许多与兑卦有关的意义都用“说”字来表示。《说卦传》曰:“说言乎兑。”意思就是言乎兑卦者为“说”。为了区别其中的不同的义项,後人又造出了诸如悦、脱、锐、税等汉字。人们熟知“说通悦”,事实上“说”和悦、脱、锐、税等都是通假字。兑卦是正秋之卦,秋天丰收,食物丰富,人和动物都不会挨饿,饱足则喜,故悦;秋天果实成熟,瓜熟蒂落,故脱;秋天植物老成,芒刺坚硬,故锐;秋天是古代征收赋税的季节,故税;秋天物丰,利于交换,故兑有交换的意义。这样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字形越简单的字,其所代表的意义就越丰富,义项就多;字形越繁杂的汉字,其意义反而单纯。
总之,所谓的通假字,一种是名人效应,为贤者讳。名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普通人写错了字叫错别字。一种是汉字自身演变的自然规律。第一种通假字还就是“英才”造成的!如果不是“英才”,还真不会出现这种将错就错的“通假字”!
(文章为子夏故坛原创,插图配自百度。)
其他网友观点
通假字并非真假,而是人们认识提高,有了新字的产生,更确切的描述,所谓的“通假字”多数是早于被“通”之字。这个名词“通假字”也是对古文字对应的古籍的延续而以。在将古文中的古文字用汉字记录整理的过程中,保留了原始古文字。保留原因主要是考虑汉字有“音同义近”的道理。
其他网友观点
汉字通假是汉语、汉字发展史上的一种客观现象,既不是大中华“济济英才”没有解决的bug,也不是有的朋友说的“为贤者讳,名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普通人写错了字叫错别字。”
通假在历史上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的通假。比如你我的我,本来表示一种兵器,后来被假借作为代词来讲。那上古时代的古人也没办法,用怎样的办法来给“我”这种抽象概念造一个字呢?后来发现那时候“我”这种兵器和表示自己的这个读音接近,就拿来借用,后代也沿袭了这个用法。
汉语中不少字,都属于这种情况:
1. 「殿」本义为打击声,然「殿」作击声之训不见于字书之外的文献典籍,故段云「此字本义未见」。殿多借作高大之堂屋。
2. “洔”本义为水不增不减,停滞不动。段玉裁以为字有许多义近之字,遂使其本义不行。段玉裁云字「亦借为沚字」,表水中小陆块之义。
3. 「亿」本义为安,今亿字多借为数词,表亿万之巨数,如《尚书·泰誓》:「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
4. 「率」本义为用以捕鸟的网,然「率」作捕鸟田网之训罕见于字书之外的文献典籍。今率字使用频率颇高,而多以假借义通行,如训带领之统率、率领,《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5. 「虽」本义为比蜥蝪体形稍大的爬虫,然「虽」作爬虫之训罕见于字书之外的文献典籍。今「虽」字本义不行,而多借为语词、连词之用。
6. 「虢」本义为虎爪攫画的清楚痕迹,今虢字本义久废,多假借作国名(西虢、南虢)、州名(虢州)或姓氏(虢仲、虢叔)。
另外一种是本无其字的通假。和今天的通行的规范字比起来,似乎古人写错了字。没错,一个人写错叫错,一堆人跟着写错,说明大家都认同这个事情,是大家伙儿的习惯。
你要纠正回去,说明你迂腐。
今人之所以觉得这种情况是“双标狗”,关键在于说这话的人没读过什么古书,见识就局限于中学语文课本那点古文选,并不清楚这种情形是古籍的常态,而其中一大部分情况已经影响到了今人的用字习惯。哪位“英才”如果真的要把今天汉语里的正确的字找出来让你用,你恐怕要成为文盲。比如:
一、移动的移,本来应该写成迻;
二、华山的華,本來應該寫成崋;
三、校對的校,本來應該寫成斠;
四、核對的核,本來應該寫成覈;
五、考察的考,本来应该写成攷;
……
试问有几个人愿意跟着“济济英才”倒回去写这种“正确”的字呢?
最后,还是奉劝诸君多读古书、少作奇论比较好。
其他网友观点
我也想说说通假字
我个人愚见,通假字,这三个字里“假”这个字不应该读“jia”,我感觉应该读“借”,因为通假就是借代的意思,所以汉字里就有了一个字多个音的现象,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假途伐虢,这里的假通借,这个成语我认为应该读“借途伐虢”,这也是这个成语本来意思啊,这样读来,这个成语的意思就一下明了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字被用错了,为了尊重古人,就把那些用错的字认为是通假字了,如王羲之兰亭里“崇山峻领”其实就是写时写错了,修禊(xì)事也这里的禊(xì)原帖左边是禾字旁了。
再如鲁迅在《雪》文章中有一句“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这里蝴蝶二字可能就是作者写稿时的笔误,但至今没有给改过来,都是在文章注释里标注胡蝶同蝴蝶。
所以通假字以后还会出现的,因为名人还会写错汉字,还会通假,因为还会有不敢给改的现象出现的。这也是很正常的,也有可能当时被认为是用的正确的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他网友观点
若论汉字,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专业问题应由专业人士或许说的清楚点。在这里只能说的是汉字之源,广义说每一笔划都有意义,它X形、象、声、会意、天地阴阳等等多层范畴。一字一世界,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使生活方便不断增添字意的适用范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