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兄弟登高处是什么节日的诗?
必背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品简介
王维是一位早熟而高产的作家,少年时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写的一首思乡怀亲之作,题中的“山东”不同于现代的山东,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这首诗和他后来那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诗不同,主要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作品赏析及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诗词中常见的意境的结构特征。实指的是实写,实实在在地展示出人物、景物或事情等,虚指的是虚写,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想象空间,虚实相生就是指把直接的具体有形的描写与间接的虚幻无形的或者想象的描写结合起来的写作方法,以达到虚实与共,相辅相成的表达效果。
本诗题目是写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实写了时间,作者的情感和思念的人。
前两句写实:“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身在异乡的孤独情境,是实境;“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句承接第一句写出自己每到佳节时就更加思乡怀亲的心情,是实情。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强调客居他乡的孤独之感,以“倍”字强调佳节之时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
后两句写虚:以“遥知”一词引出对“山东兄弟”佳节时所作所为作思的描写,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快乐地嬉戏。想象到家乡的兄弟“遍插茱萸”的时候也会发现“少一人”,言下之意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我一个人,他们一定会思念我的。
兄弟们在重阳佳节时亲人团聚,登山望远,身上插茱萸的时候也在想着我,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虚境,但这里的虚境是因为前面的实境诱发而生,而这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想象之情境,又进一步突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真实情感,所以称为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
另外,诗人之所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因为诗人曾经和那些兄弟实实在在地一起“登高”,一起“插茱萸”,这虚境也出自于曾经的实境。
虚实相生,既写出“我”在思念故乡的亲人,也想象着故乡的亲人在思念着我,更突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高适的《除夜作》与此类实相生
唐朝诗人高适有《除夜作》一诗,同样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前两句写实:旅馆里客居他乡之人孤独地面对寒夜孤灯睡不着觉,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什么样的心事让他满脸的凄凉?
后两句写虚:故乡的亲人今夜也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游子呀,两鬓斑白的他到了明天又在外面漂泊一年了。
前后的实与虚相互映衬,更突出漂泊在外的游子除夕之夜思乡怀亲之情。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遥知兄弟登高处是什么节日.jpg”/>
网友提问: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知兄弟登高处是什么节日的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什么的千古绝章?
优质回答: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什么样的千古绝章?
(原创)王维多才多艺,十五岁离开家乡到京城,因他能诗善画,又通晓音律,故而在京城就享有盛名。
京城在当时虽是一个繁华之地,可是王维必竟年龄尚小,又初出茅庐,举目无亲,在重阳来临之际,难免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思乡诗。
全诗如下:
同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信恩亲。
遥望兄弟豋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首句就倾诉出独自一人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既是异地又作异客,特别是首先一个”独”字,写尽了无穷无尽的孤独和清冷。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当佳节来临之际,思乡思亲之情也自然倍增。抒发出了游子们的深切感受。首两句也就成了千百年来客居他乡的游子自然而然所想到的名句。道出了对家乡,对亲人无限的思念。
作者接着从另一个角度从家乡的亲人着笔,联想到在家乡的亲人,兄弟们此时也正在思念远离家乡的自已,在登高欢畅,遍插茱萸时,却少了一人。
从末两句中读者可以吟出王维这首诗写出了兄弟间深厚的亲情情结。
重阳豋高是古时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至今全国各地仍然盛传不衰。就在我们家乡的城市里,旧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的人X,扶老携幼去豋当地的凤凰山。时而有老人边行边吟王维这首绝妙的诗句。这首诗也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诗。
因此可见,王维的这首诗是成为千古绝章的证明。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其他网友观点
感谢题主,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本诗是一首作者远离家乡,节日时【思念家乡以及亲人,即饱含“乡愁”与“思亲”的千古绝章】。
而诗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思念家乡亲人的千古绝句}。
引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唐朝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王维所作。品鉴:
原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表明了这是王维十七岁的那一年著的作品。王维当时孤身一人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漂泊,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一些地方有登高望远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注释: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个九,故称重阳。忆:思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不是今天山东省的山东哦)。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为来到他(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节日。
登高:古时候有重阳节登高望远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孤零零的我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到美好节日到来之际,非常思念我家乡的亲人门。每当想起遥远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望远时时候,头上插茱萸的可惜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京城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这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总结: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抒发身在他乡的游子每遇佳节,就会对故乡亲人,饱含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整首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思念家乡亲人的千古绝唱。
其他网友观点
王维是后人熟悉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能在大量的重阳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其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地道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虚实结合,风格独特,朗朗上口,受人青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说:我孤独的流落到他乡客居,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今天是重阳节,我知道兄弟们一定都去登山避邪,而每个人的身上都系着茱萸袋,却单单少了我一个。
注:1、登高: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系茱萸袋、饮X酒,可以避邪。
此诗实际上分为两个场景,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想象的,一个是心里的感受,一个是节日的行为。两相交错,其实都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首联写的是诗人为了求取功名离乡背井的内心感受。一个“独”、两个“异”,反复渲染,使得孤独之感更加厚重,思乡之情自然更加强烈。身处异地已经是迫不得已,要是有个朋友或者老乡还好,可偏偏没有,诗人只有孑然一身,陪伴他的只有他的身影。陌生的社会和地理环境,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惯,让独自在外的诗人如何不想家,如何不思亲念友。
颔联点出诗人之如此强烈的“佳节”缘由,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平日里大家忙忙碌碌,不觉得离家之苦,可是已到了佳节,那根心里最脆弱的情感瞬间X,像火山勃发一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倍增。以往佳节,家人总是聚在一起,拉拉家常,就算不说什么,也是美好的。现在身处异乡,对家乡亲人思念一下,让美好的回忆清晰起来,但这只在心里、梦里、看不见、摸不着。诗人用如此自然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颈联和尾联突然从现实转向想像,从自己转向亲人,使得诗意起伏跌宕,别具匠心。重阳登高,遍插茱萸,是用具体的行为来展现亲人之间的互相遥望,互相牵挂,互相祈福,互相思念。妙就妙在不是诗人自己,而是兄弟的行为,给人的感觉就是兄弟对未能一家团聚的遗憾。宕开一笔,从他人着手,这样既有对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兄弟对诗人的牵挂,就使得两者在情感上合二为一了,使得情感更加深厚和凝重。虽然不能团聚,但是至少稍稍弥补了一丝缺憾。这种曲折有致,出乎常情的写法,比较新颖别致,这也许就是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的缘由吧!
解题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传颂的诗篇,之所以出名就是此诗所表达的“思亲之情”。这种身在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是天下人所共有的,非常自然的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其他网友观点
对家乡兄弟乡亲的怀念
重阳登高在山领上插上茱萸表示对先人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