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记者节是几月几日?,记者节是几月几日?20X的?
优质回答:
11月8日是记者节,你眼中的记者应该是什么样的?
感谢邀请。
记者,是好事分子,哪里有热闹哪里有他,车祸现场啊,巴拉巴拉,中国人爱好凑热闹,那么记者就是专职凑热闹,并广而告之的人。
记者,是添乱分子,最近一个释放犯,重新做案,被抓的时候,正在看记者采编的法制节目,说什么在学习犯罪手法。很多恶,在一个全民自媒体的时代,记者不再是行业,更多的时候充当着添乱和无情的“教唆”角色,那么多诈骗细节的披露,活脱脱的诈骗传销教科书,唉。
我是不认可记者没有自己主观立场的,任何号称客观报道的记者都不值得信任,这两年喜欢的媒体,都是有态度的,喜欢就是喜欢,痛恨就是痛恨,没有中间派,拒绝墙头草。
未来希望人工智能,素材数字化,抓取技术能逐渐取代人来做记者,嚼别人咀嚼过的事实,我宁愿吃机器加工的,脏且有别人的味道。
还是不觉得记者是个好职业,不推荐年轻的小伙伴们立志从事,报纸倒了那么多,喜欢看和写新闻是种乐趣,一旦专职干,就没有乐趣可言了。
古代的大书法家,大画家,很多都不是以此谋生,一件事你从中获得米面粮油,就别指望很有趣,往往是作践自己,娱乐人家,讨点打赏,聊以X而已。
其他网友观点
我眼中的记者应当是有新闻理想,有社会正义感,并且业务能力超强
人们都说记者是无冕之王,但其实“无冕之王”只是一种美誉,真正让记者这个职业富有魅力的在于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将国家、社会和民众利益置于首位,这是新闻工作者的道义精髓,也是新闻理想的光辉所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X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内忧外患,军阀混战,X,就在这时,新闻界一X知识分子为国家的未来奔走呼号,大声疾呼,戈公振就是其中一员。
戈公振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进步新闻记者、新闻学者和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者。对革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作了贡献,是我国新闻学和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新闻学的同学对《中国报学史》肯定不陌生,它与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徐宝璜的《新闻学》并称中国新闻界的开山之作。
“房子是一块砖头一块砖头造成的,学问是一本书一本书读成的。”这是戈公振在赠给侄子戈宝权积木上亲手所写的,而他本人更是践行了这一点。
在《时报》前后工作了15年,后又在《申报》工作了3年。戈公振对报纸的革新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创了《图画时报》和《申报星期画刊》。同时他还专心研究新闻学,撰写了《新闻学撮要》和《中国报学史》等书。他对各国的新闻事业也进行过研究,还从事宣传和推广新闻学教育的工作。戈公振的爱国精神令人敬佩,而他爱国的表现就是以报刊为武器,刺向敌人的头颅。在30年代初X深重时,他曾和邹韬奋等人筹办代表民众舆论喉舌的《生活日报》,宣传抗战救国,反对国民党的XX。甚至在临死时,他还断断续续地讲道:“在俄国有许多朋友劝我不必就回来……国势垂危至此,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回来参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
“记者当值时,身披棉被,手持X,仰观满天星斗,耳听呜呜风声,极目向四面黑暗中X。此时心境旷逸,忽东忽西,深觉人生之平淡,所以终身奔劳不休者,特为生存之必要所驱使,并无特别意义,故本于生存之必要而活动,此即为人生之真谛。”——《中国西北角》
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他曾领导过新闻团体、通讯社、报社、新闻学校,为我国新闻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全国解放初期,他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等职,是新中国新闻事业创始人之一。
范长江以笔杆为武器,以记者为职业赴西北考察,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没有工资,旅费自筹,生活、安全没有保障,沿途风餐露宿,皮肤干裂、溃烂,这些都没能让他停下脚步。在通讯中,他报道了红军的真实情况,揭露了西北重重黑幕,终成《中国的西北角》这一大作。
范长X新闻之路充满惊险和传奇色彩,他不仅仅是重庆大X、九·一八事变的亲历者,更是记录者。爬过死人堆,参加过南昌X,奋战在抗战一线,曾两次被日军逮捕,几乎送命。在这样的环境中,范长江如实地报道了西安事变,并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X统一战线政策,为抗日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几十载倏忽而过,两位先辈的爱国精神和新闻理想并没有随时间消逝,而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终成参天大树。
新时期的中国社会飞速发展,无数记者和媒体工作者服务于社会和受众,坚守内心忠诚,追问、记录、表达和传递新闻事实真相,坚守担当着社会守望者,他们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广而富有远见的视野,吃苦耐劳的精神,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在新时期将新闻理想发扬光大。他们的身影值得我们关注。
非典时期,气氛空前紧张,柴静为看见真相,在非典病房里来往,将生死置之度外,透过《新闻观察》的镜头,为赢得非典狙击战役而奋斗。
作为一名女性,闾丘露薇无畏战争,在炮火中穿梭。在美伊战争中,成为首位进入巴格达的华人女记者,也是全球唯一三进阿富汗采访的华人女记者,被誉为“战地玫瑰”。
“我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是早先年的网络流行语,最初出自CCTV一位记者。2006年,五十年一遇的“桑美”台风在福建、浙江地区登陆,CCTV记者在狂风暴雨中坚持出镜,“暴雨从四面八方砸到我的脸上,非常的痛,我的眼睛已经睁不开了。”对于这位敬业的记者,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
除了知名记者之外,还有很多记者奋斗在自己岗位上。明察暗访,顺藤摸瓜,抽丝剥茧,直抵事实真相。
水均益,作为新华社驻中东分社记者,积极参与了海湾战争的报道,是国内主流媒体首批赴战地采访的记者之一
徐勇,以身涉险,深入传销组织,打击犯罪,发表的《卧底“虎穴”看传销》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汤砺锋,奔赴淮河洪灾一线,短短的8天时间,奔行了2000 多公里,采写20条左右的稿件,极大鼓舞了士气。
王克勤,近半年时间,历尽艰辛,扎扎实实深入社会底层,先后采访100多位出租车司机及众多出租公司和X相关部门,披露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
在自然灾难面前坚持报道,在社会黑暗角落里挖掘,在炮火硝烟中穿梭,明察暗访,奋战在一线,还原事实真相,维护社会正义。很多记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这是一个张扬新闻理想的时代,我国新闻事业正处于激流巨变之中,仍面临着很多挑战,纵观我国数十年来新闻事业的发展态势,新闻理想弱化现象十分普遍。新闻失真、有偿新闻、误导舆论等现象层出不穷。
这就需要新时期的新闻学子,牢记前辈的精神,发挥榜样的力量,坚守新闻理想,才能够担负起社会与民众赋予新闻从业者的社会重任。
正如范长江所说的:记者需要理想,理想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有时候要搞他七年八年,而一旦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会感到无限的快乐,这就是记者的快乐。
新闻理想永不磨灭,新闻人将砥砺前行!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记者节是几月几日?20X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