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X风俗(满族的独特风俗)
满族是一个能够向先进文化靠拢,积极吸收优秀异质文化的X;是一个虚怀若谷,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X;是一个不狂妄自大,惟我独尊,墨守成规的X;是一个能够去粗取优,吸收创新勇于借鉴还能坚持自己特点的X;是一个能以很高姿态淡化X矛盾让汉人在短时间内去掉夷狄之嫌并被接纳的X。
满族人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坚持性和创造性。否则岂能以一个不足百万的小XX了两亿人的中原近300年。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很多,在这里我仅介绍我小时候看到的和经历的几件满族人的风俗习惯。
满族姓氏。满族姓氏有着很强的X性,特点非常突出。早期满族人老姓大多是以地名为姓,如:宁古塔氏,乌苏里氏等。在乾隆中后期曾经出现了很多改为汉姓的。比如:富察氏改为富姓,钮钴禄氏改为郎姓,叶赫那拉氏改为那姓,瓜尔佳氏改为关姓。
鉴于这种情况,乾隆曾经下諭旨要求满人不能将满族的本性遗忘,之后有所好转。但随着时光的推移,满族人就出现了现在的八大姓,有:佟,关,肇,马,赫,富,那,郎,还有其它姓氏多达670多个,也有书上说满族姓氏多达1114个。原先的什么济尔哈朗,莽古尔太,瑞麟等类似的名字就非常少了。
满族人的姓氏从努尔哈赤时起一家人就不一定非得是一个姓。比如努尔哈赤的爷爷叫觉昌安,父亲叫塔克世,努尔哈赤弟弟叫舒尔哈齐。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第一个字大都不一样,满族这叫随名姓,也叫称名不称姓。满族姓氏的特点是:同姓不同宗,同宗不同姓。
入关后满族人逐渐与汉人融合,到了清后期一家人基本就是一个姓了。但也有不是一个姓的,比如我们胡姓这一支,(我们胡姓的老姓史书记载是瓜尔佳氏,也有史书记载是库雅刺,也有史书记载是胡什哈里氏)。我曾看过我们这一支的上五代家谱,我的太爷姓李,可到了我的爷爷辈哥六个都是胡姓,爷爷的下一辈有姓胡的也有姓李的。我三爷的儿子老大叫胡永福,X叫李永年。我问过老辈人,可他们也说不清,就说我们是胡李不分。我也查阅过一些资料出现这种情况有四种可能:一是因分居而改姓。二是因为承嗣而改姓。三是因迁徙改地域或是改部落而改姓。四是沿延续了老辈的习俗就是:一辈一姓。那我们胡姓出现这种情况我分析是迁徙和一辈一姓的因素叠加。
满族婚礼。满族婚礼比较复杂,有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大小回门等程序。当男方看上了女方后,要有媒人去提婚,女方同意后,要选个黄道吉日吃定亲饭。结婚时新娘都是要坐八台大轿的,路太远的要坐胶皮轱辘马车。
在婚礼的前一天女方要送嫁妆,花轿落地时新郎要虚射三只箭,新娘要迈火盆,跨马鞍预示红红火火,平平安安。点礼时新郎新娘要拜天地,进洞房后新郎要用秤杆挑掉新娘头上的红盖头,这叫称心如意。婚后三天新娘要回门,一个月后要回娘家住一个月,叫住对月。满族婚礼说头很多我在这里就挑主要的介绍了。
满族对长辈的称呼。满族人对长辈的称呼不太一样,这是受地区和各旗的影响。我们镶蓝旗这一支管母亲叫讷,管父亲叫哲。满族人大都是称母亲为额娘称父亲为阿玛。我的父辈以上的还是按满族人的习惯称呼长辈,到了我们这一辈就叫爸妈了,可我们这一辈包括我的下一辈管嫂子叫姐。有学者说嫂子是外姓人,嫁过来后叫姐就显得很亲切。
在1648年前满汉是不能通婚的,满族人基本都是各旗内通婚,也有少数找蒙古族的所以叫姐,这些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满族人的X是不开玩笑的。保持的是姐弟关系。
满族饮食。各X都有自己的饮食特色,正所谓十里不同俗。满族的饮食特点也是很别致的,种类也是很多的。这里我把我吃过的做过的仅举三例。
一是苏子叶饽饽。这是用黄米浸泡后用石磨磨成面,然后把面按成饼状,再把小豆馅包在饼里面上锅蒸熟。吃起来有甜味,有微酸味还有苏子叶的清香味,也有用菠黎树叶包的。
二是焖子。这种食物现在大街上就有卖的,它的制作方法是用土豆淀粉或者是地瓜淀粉加一定量的水用铁锅熬到黏稠一些,再加上调料如酱油,鸡精,盐,配色的胡萝卜丁等。然后从锅里到出装到一个较平的容器里,凉了后就凝结成皮冻状,用刀切成小块,沾着用酱油,辣椒油,花生碎,香油,蒜泥调制成的小料吃起来有焖子的X还有小料的鲜香。小时候妈妈常做,我就给打下手,现在想吃了我就做一点,我也在街上买过,可总觉得没自己做的好吃。
三是酸汤子。这是用玉米泡开了用石磨磨成面再加些白面和成干一些的面团,然后放到漏子里挤压,压出来的条流到滚汤的开水里,一小会就熟了。捞出后用凉水过一下,再拌上卤,这卤可多样化。还有就是手指上套一个挤酸汤子的插条,插条有一个圆口,拿一团面放到手里双手合上稍用力一挤面就顺着插条窜到锅里了。这种做法和的面要稀一些,小时候看到妈妈做的十分熟练,可我一直没有学会,我挤出的总是长短不一,妈妈挤出的插条都是一样的长短。这两样食物你就吃吧,那叫一个爽口,保管你食欲大开,不吃个滚瓜肚圆饱嗝连连你是不会放筷的。
满族摇车。满族的摇车是带孩子用的,我用过的摇车是用有五里米厚的柔韧性很好的木板做成的。长约一米三左右,宽七八十厘米,高有四十多厘米,两头是半圆形的,外面还绘有壁画,一般都是紫红色的。摇车是用绳子栓在房梁上,把还不会走的小孩放到里面,为防止小孩爬出来,小孩的胳膊腿都是绑着的。可横着也可顺着悠动摇车,就像秋千一样,小孩在摇车里面一愰动就睡觉了。东北不是有三大怪吗,养护孩子吊起来说的就是摇车,这是三怪中的一怪。
满族的跳大神。萨满教是满族的宗教,民间的萨满有两种,一种是管祭祀的,一种是跳大神的。过去满族的农民信巫不信医,有病了就找跳大神的看。我小时候就看过几次跳大神的,巫婆头戴小尖帽还缀着五色纸条,下垂的纸条把脸半遮半挡的。身穿长布裙,腰上还挂着铜铃铛。手里拿着像X手鼓一样的鼓一面敲一面唱,至于唱的是什么只有他自己清楚,巫婆的样子和唱腔都是很吓人的。现在可没有跳大神的了。
满族的大姑娘叼烟袋。这也是东北三大怪之一,满族人有抽烟的嗜好。可能是和东北天寒地冻的气候条件还有满族先人雄悍敦厚的X性格有关。不论男女,有的从十几岁就开始吸烟。我很小的时候我三奶是住我家北炕,我就记得我三奶成天叼个大烟袋,叭哒叭哒的抽个没完没了的。因我三爷是张作霖的专用裁缝,我三奶的烟袋嘴是羊脂玉的,烟袋锅子是白银的,烟杆是什么的我不知道。我母亲以上年纪的女性大都会抽烟,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满族女人抽烟的就很少了,男的不管什么时候出生的基本都会抽烟的。那时抽的烟都是自己家种的“蛤蟆癞”。等烟叶长大了就劈下几个叶子,放到院子里的绳子上凉,还要挂露水,说这样的烟抽起来有甜味。我十八岁离开家时我身边的小伙伴们都会抽烟,可我就一直没学会。
满族的靰鞡鞋。靰鞡鞋是用上好的牛皮或是猪皮制成,样子我还不太好描述。就是前面是圆头的还有几个X的褶,两边有几个穿鞋带的眼,不是高腰的,就是一层皮子。穿靰鞡鞋必须要絮乌拉草,东北不是有三大宝吗,人参,貂皮,乌拉草(其实是鹿茸角)。我小时候也割过乌拉草,割回来后立即就要用碾子压成絮状,写到这我又想到了压乌拉草时乌拉草散发出的那种清香味。压完的乌拉草要凉干了再收起来,东天穿靰鞡鞋时用。我到是没穿过,他们穿过的都说很暖(读nuan第三声)和(hu读平声),一点也不冻脚。
满族的挂笺。满族的挂笺相当于现在的春联和福字,是春节时贴的。挂笺是用五彩纸有剪成的也有用刀刻成的。一般长为四十里米左右,宽二十五厘米左右。挂笺中间都是镂空的有的有福字,有的有吉祥字,有的有花鸟,镂空部分有圆形的也有三角形的。贴挂笺是为了纳福求祥,避瘟驱邪求喜庆。我小的时候把买来的挂笺找一个好刻的,铺在五彩纸上,纸的下面垫上玻璃板,用锯条磨成的小刀,也照样子刻过的。
满族的习俗三天三夜也写不完,现在的满汉杂居之地满族的习俗已经是很少了,有的已是分辨不出是满人还是汉人了。但在满族集居地如自治县,满族乡镇,满族的习俗还是保留的较多一些。
满族的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也是做过很大贡献的,大的咱不说,就说传承下来的旗袍。这旗袍不单X女人喜欢,就连国外女人也是情有独钟,
这女人一穿上旗袍那玲珑有致的身材,那勾人魂魄的风情哪个男人不想入非非呢。
我就是满族人,所以知道的满族习俗还是不少的,囿于篇幅就写到这里了。
(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