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鞋子影评500字(小鞋子影评800字)
文|糖糖姑娘
有谁还记得童年的触感?
是春日里和煦的春风?还是炎炎夏日里的聒噪?亦或是冬日里的一丝暖阳?
或许什么都不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标准可言,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但在电影《小鞋子》中,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份非常有意义的答案,那是一种用善意和坚韧堆砌起来的温情,一段属于1997年代里特有的记忆,一场艰难心酸却饱含深情的奔跑。
故事发生在伊朗贫民区的一条陋巷里,穷人家的孩子X不小心弄丢了妹妹唯一的鞋子,他自责、懊悔,但因为家庭拮据,不想给劳累的父亲和卧病在床的母亲增添负担的他,决绝地隐藏了这个“严重”的错误,和妹妹相约守护这个秘密,随后两兄妹轮流穿一双鞋子去上学,由于时间紧张,两兄妹只能通过奔跑来完成这项“任务”。
故事很简单,情节也基于平淡,但观影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一种无形的魔力,穿过屏幕,直击人心,大概是因为镜头下的人物、场景没有一丝的表演痕迹,而生动细腻的细节刻画又能让你快速融入其中,忘记一切形式技巧,全然沉浸在故事中,与人物同悲欢共离合。
影片以一双丢失的鞋子为主线,家庭生活为辅线,用看似淡然实则深情的方式探讨了人性、成长、亲情、生命的沉痛与希望,以及残酷又包裹着温情的人生。难能可贵的是,整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给予这对兄妹廉价的同情,而是深刻挖掘出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最宝贵的东西,一种关乎善良、纯真、美好的生命情感,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它告诉我们,阶层分化下,对待弱者最大的善意不是同情而是平视。
01 刻意放大的不仅是“鞋子”,更是一颗想守护你的心
故事的开篇,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表情安详平和,专注投入地缝补着一双破旧不堪的鞋子,那是一双多处开胶,形态模糊,甚至已经看不出颜色的鞋子。镜头下那双粗糙X的手,麻利而坚定。
镜头对鞋子的特写,以及老者一针一线的动作的刻画,为影片渲染了气氛,奠定了略微忧郁的情感基调,同时也突出了底层生活的质朴和艰难,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男孩X穿过破旧的巷道,接过老者手上已经修补好的鞋子,转身跑向蔬菜店,他要去X(赊账)一些蔬菜。他把刚修好的鞋子放在了门外的菜摊上,但很不幸的是,这双包裹严实的鞋子被当做X收走了。
X发现不妙后,疯狂地在菜摊上一遍又一遍地翻滕着,却始终不见鞋子的踪影,顿时自责、懊悔、担忧等复杂情绪涌上心头。
这一段细节描写特别深刻,导演以微妙的方式捕捉到了X心理上的变化,由不符合年龄的成熟到疯狂找鞋时心理上的坍塌,来突出鞋子对他的重要性,同时也与开头对鞋子的特写的伏笔相呼应,一双破旧的鞋子,足够让一个小男孩接近崩溃,这背后的艰难也即将浮X面。
原来俩兄妹一人只有一双鞋子,唯一的鞋子弄丢了,就意味着妹妹上不了学,这让X忐忑不安,更让他为难的是,即便把丢鞋子的事告诉父母,他们也拿不出买鞋子的钱,因为这个家实在太贫寒了,X的房租,染病卧床的母亲,尚在襁褓中的弟弟,一家生计都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此时意外的开支定会压垮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想到这些,懂事的X请求妹妹不要告诉父母。
两个小孩子经过一番商量之后,决定轮流穿一双鞋子去上学,妹妹放学后奔跑回来,把鞋子换给穿着拖鞋早已等候在巷口、上学快迟到的哥哥。
电影里,镜头最多的就是兄妹俩疾速奔跑接力的画面,虽然有时候哥哥会抱怨妹妹回来得太晚,妹妹也会抱怨哥哥的鞋子太大太脏,但兄妹俩始终没有把秘密告诉父母。
我想,看过电影的你定会被这份契约精神所感动,两个幼小的孩子用爱和纯真编织的“谎言”,让人心酸的同时又体会到了残酷悲苦中所包裹的温情,让人心底微微作痛的同时又传来淡淡的希望。
这就是马基德马基迪导演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恰到好处的煽情,既不会极力突出悲苦,也不会刻画美化现实。
比如在描写兄妹俩上学路上所遇到的窘境时,导演着重刻画小孩子内心最真实的世界。
当妹妹穿着不合脚又突兀的鞋子走到学校门外时,她没有直接走进去,而是偷偷观察周围有没有人经过,这份小心思的描写既符合小女孩爱美的天性,又表达了孩子内心因为贫穷而产生的自卑感。
哥哥X也因为时间的关系常常迟到,校领导误以为他是不守校规的坏孩子,并训斥他,如果上学再迟到就会被开除。X哭泣很符合9岁小男孩的形象,在我看来,他哭的原因有二,一是对老师和知识的敬畏,二是害怕自己“闯的祸”会给父母带来困扰。
从这两个心思细腻又懂事的小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股坚定的力量,这份力量的背后源于他们对家庭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不想给贫寒的家庭再增添一丁点的压力,也因为热爱,两个不到10岁的小孩子用坚韧和善意守护着那个充满亲情的家。
一双丢失的鞋子改变了两个小孩的生活轨迹,但并不能改变他们对亲情的守护以及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坚守。
02 即使生活在“废墟”里,“我”仍然期望心中的善意能够X生长
贫穷分为物质贫穷和精神贫穷,暂时的物质贫穷不会将一个人的意志磨灭,也不会将人彻底X,因为只要拥有良好的品质,善良的心,富足的精神乐园,即使生长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人性也可以X生长,就像废墟中的野花一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X的父亲是个本分的工人,勤劳善良,对妻子体贴入微,对孩子百般疼爱。即使家境贫寒,他们一家人也努力的生活着,从未有过一丝的抱怨和沮丧。
租来的房子虽然破旧狭窄,屋内却是干净整洁、朴素温馨的。两个孩子是可爱懂事的,妹妹时常帮助父母做家务,一有空就抱小宝,X的父亲一边敲打着糖块一边唱诗,竟会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可见其内心有着虔诚的信仰,这一点在他的生活中得以充分的印证。虽然家境拮据,但他没有挪用一颗X寺的糖块,而是吩咐女儿用自家的糖块泡茶,从这可以看出父亲品德的高尚,为人的正直。
虽然卧病在床,X的妈妈也不忘叫X送一碗汤给邻居,邻居的X为表示感激,抓了一把糖豆给X,从他们夫妻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小X的喜爱。这些细节的刻画体现了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互帮互助,友善和谐的邻里之情。
最让人难忘的是,妹妹丢失的鞋子被寻到时,已经穿在了另一个漂亮的小姑娘脚上,兄妹俩本打算索要,但发现小姑娘的家境也很贫穷,其父还是个盲人的时候,他们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一段情节没有语言,镜头只是锁住了兄妹俩的目光和思绪,那两张X的X让我们看到了最美的善意、博爱以及同情心。
后来,那个盲人家的小姑娘捡到了妹妹莎拉的自动铅笔,这里有一个细节刻画得特别好,小姑娘用小手来回X着铅笔,还在本子上写了几个字,从这个特写来看,小姑娘是很喜爱这支铅笔的,但下一个镜头,小姑娘却主动把铅笔还给了妹妹莎拉。
莎拉收到铅笔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彩色的。
这就是人性,虽然生活在夹缝中,但这些天真的孩子,老实本分的大人,他们从未放弃生长的姿态,用骨子里的善良将残酷的生活变得柔软起来,让黑暗的生活中杂糅着一丝希望的曙光。
人性这东西,你觉得它很弱的时候,它突然变得很强大,而当你觉得它很强大的时候,它又会变得弱不禁风。
就像在这次突发的“疫情”灾难面前,有的人忙着哄抬物价,“炒”口罩,发X财,而有的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离开舒适的家和最爱的亲人,决然地奔赴“战场”。
坚守人性中的真善美,不能立马让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也不会使穷人立马变得富裕,但它足够让一颗飘浮的心坚定下来,去相信生命的美好,感动之余,去收获成长。我想,这便是人性中最闪耀的时刻。
03 阶层分化下,对他人最大的善意不是同情而是平视
说到阶层分化,很多读者朋友会看到影片里为数不多的几处对比,一是X父子骑自行车去富人区打临工时,父子两单薄弱小的身影和繁华整洁的街道、两旁的高楼林立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是富人家别墅的宽敞奢华与主人的寂寞无趣形成对比。
这是一种阶层贫富分化下,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穷人和富人的生活状态相差十万八千里,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差别化的阶层一定是对立的吗?
在大部分人固有的观念中,两个不同阶层是很难融入到一起的,这种认知来源于我们的经验之谈,难以辨别对错。但细细想来,你会发现,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阶层之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字塔理论”,一定的物质总和,分配到个人手里,定是不均等的,而这不均等的背后是社会地位、个人能力的角逐。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物质的不均等分配,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竞争力的总和。
坦然接受了“阶层分化一定存在”的事实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差别化的阶层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X的父亲是个糙汉子,除本职工作外,他还可以胜任零时园丁的工作,他到富人区打零工换取劳动报酬,这是一种价值的等价交换,是不同阶层之间的交易,某种程度上来看,存在公平性。
而X和富人家的小孩之间的陪伴打闹更是这种公平的延伸。小男孩和X分享玩具,这是付出,他得到X的陪伴是收获;而X花费了时间陪伴小男孩的同时也得到了快乐,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并不会因为阶层的产生而变质。
从这里可以看出,导演没有刻意用贫穷来博取同情,更不会用阶层分化挑起争议,而是把两个不同的阶层放在同一层面,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其中的差异。
而作为弱势X体,更需要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正视阶层差距的事实,努力找到实现阶层跃迁的途径,而不是一味地妄自菲薄或者祈求怜悯。
这一点X做到了,在面对校领导的责备甚至是恐吓时,他依然没有说出迟到的缘由,这在成年人看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如果X告诉老师事实的真相,我相信学校肯定会帮他解决鞋子的问题,但X并没有用贫穷作为换取同情的筹码,而是决定靠自己的努力去守护好自己的小家,通过勤奋学习获得奖励,来减轻家庭的负担。
马基德马基迪导演很擅长用情,在悲苦中注入温情是他一贯的手法,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份“温情”时,我们看到的是阶层分化下一种难得的“平视”,换言之,对待弱者最大的善意不是同情而是平视,尊重他们之余,你只需俯X来,静静地看着,假以时日,他们定会像废墟里的白花一般,坚韧又挺拔。
04 结合影片所塑造的角色以及故事所展现的温度,谈谈影片带给观众的几点现实思考和意义。
《小鞋子》从孩童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但这并不是一部给小孩子看的电影,而是一部献给成年人的童话,它唤起了人们对于童年遥远的记忆。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关于“生命”价值X的探索,而X生命深度的权利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上,人的一生,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活成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内心的选择。
接下来谈谈这部影片带来的现实意义和思考:
一:即使生活在阴沟里,也需有仰望星空的勇气
奥斯卡·王尔德说:“即使生活在阴沟里,也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在我看来,权利是外界赋予自身的,而勇气却是自给的,比起权利我们更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的不堪。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这种英雄主义不就是我们所需的那份直面生活的勇气吗?这一点,我觉得X一家做到了。
虽然一家人生活极度贫穷,房子是租来的,还时常面临着被房东催房租时囊中羞涩的窘迫;一家人的吃穿用度还需要赊账来维持;这个家甚至连买一双鞋子的余钱都拿不出来。尽管如此,你依然看不到他们有任何的抱怨和不满。你看到的依旧是大人们努力操持着家,小孩努力读书,一幅热气腾腾的生活景象。
从两个小孩用传递纸条的方式商量“大计”到洗鞋子时惬意地吹起泡泡,再到X的父亲规划打零工的报酬时的喜悦,这一幅幅生动细腻的画卷,让我看到了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希望,而撑起这份希望的背后是那份直面生活的勇气。
二:努力不一定成功,但砥砺前行是人的本分
X因为弄丢了妹妹的鞋子而感到自责,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他把自己获奖所得的自动铅笔送给了妹妹,并告诉妹妹自己要参加跑步比赛,第三名可以获得一双漂亮的球鞋,而他一定会得奖。
当他穿着破旧的球鞋在赛道上奔跑时,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无声的画面,此刻,他的内心只出现了妹妹对鞋子极度渴望的画面,一定要赢,这是他对妹妹的承诺。他不顾脚上磨出的血泡,也不管摔倒多少次,依然坚定地爬起来,继续向前奔跑。
虽然X最终没能赢得那双漂亮的球鞋,失信于妹妹,但他努力为爱奔跑的姿态感动了所有人。
有时候,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砥砺前行是我们的本分,更是一种不畏艰难的精神状态。
三:容得下生命中的不公平、不完美,是一个人从X迈向成熟的标志
曾经看过一段文字,很是喜欢。
“人总要学会长大,成熟,容得下生命的不完美,也经得起世事的颠簸”。
而贫富分化下所产生的不完美,往往是人们过度追求物质化的产物,过度的物质追求使人们逐渐产生了弱者的代入感,即一种很常见的声音:我如此努力却得不到回报,太不公平了。
这个不公平的背后,却是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而每个人都需要尊守这个共同的约定。
因此,人不需妄自菲薄,也无需刻意仰视强者,就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接受生活的残缺,容得下生命的不完美,这是一个人从X走向成熟的标志。
特别感谢《小鞋子》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灿烂之光,也让我们思考了人性和生命的最终方向,更让我们坚定信心,去寻找内心的那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