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偶的故事课文(小木偶的故事全文)
下面这个故事,是上小学四年级的陆同学读了作家吕丽娜的《小木偶的故事》之后,反其道而写的。作家的原文是“老木匠拿起他的神奇雕刻刀,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陆同学却写为“老木匠拿起他的神奇雕刻刀,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生气的表情”。于是故事就不一样了。
读陆同学的这个故事,请你想一想,它的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想过之后,再看看我们讨论了什么。用阅读做一次写作测验,将阅读指向写作。
小木偶的故事
1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小木偶有眼睛,能走路,会说话。
2老木匠左看右瞧,总觉得小木偶脸上还少了什么。少了什么呢?老木匠怎么也想不起来。
3“你知道吗?”老木匠问小木偶。
4“不知道。”小木偶板着脸回答。
5老木匠一下子想起来了,小木偶脸上少的东西是笑。
6“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7老木匠拿起他的神奇雕刻刀,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生气的表情。“唉,刻错了。不过,没关系……”老木匠轻轻地自言自语着。
8老木匠为小木偶收拾了一个红背包,把他送出了家门。“走吧,外面的世界大着呢。”老木匠对小木偶说。
9小木偶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小木偶看见热闹的大街上有纸张,便弯腰捡起。这时,小红狐跑过来,很热情地说:“你真棒!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你学习。”小木偶一转身,小红狐看见了小木偶的表情,便打了小木偶一拳。小木偶被打晕了。
10一只小兔子走过来,温柔地问:“你怎么啦?”
11“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皱着眉回答。
12小兔子“龇牙咧嘴”,吓得哇哇大哭,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13蓝鼻子小女巫就在这时赶来了,她能用鼻子闻出空气中的伤心味儿。“你是不是头疼?”小女巫问。
14“是,而且越来越疼了。”小木偶可怜巴巴的,还是一脸生气的表情。
15“那是因为你很伤心,却不会笑。”小女巫用她的魔杖,在小木偶的脑袋上,点了一下。
16“哈——”小木偶哈哈大笑起来。
17慢慢地,小木偶不再伤心了,脑袋也不疼了。
18“小木偶,我把人类所有的表情都送给你。”小女巫说完,又用魔杖在小木偶的脑袋上点了几下。
19现在,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老木匠说的没错,生气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生气,那是远远不够的。
《小木偶的故事》修改建议
像这样的课稍微有一点难度。
我先把这篇作文的结构简单画一个结构图。
横轴是一条时间线,在这时间线上以木偶为箭,他遇到了各式人物。在每个人物的纵轴上,是每个人物所做的事情。这样就能够把一篇文章的线条抽拉得非常清楚。你们看了这个坐标轴,再读一遍文章,然后想一想: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包括字句的修改,逻辑的修改,相互照应的修改,甚至人物名字的修改。你觉得有必要修改的地方都提出来,但必须给出修改的原因和怎么修改,不能想当然。
这里有一个关系要讲一下。
1▲小兔子“龇牙咧嘴”,吓得哇哇大哭,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龇牙咧嘴”我觉得没什么问题,一是兔子的三瓣嘴,二是哭相难看,自然“龇牙咧嘴”,而且作者加了引号了,并不是指龇牙咧嘴的本义,只是一个样子的形容。
另外,我们会觉得“哇哇大哭”是伤心,“蹦蹦跳跳”是开心,两者不匹配,矛盾了,是这样吗?但是,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一种东西它本来的面目是怎么样的,兔子本来是怎么走路的?即使他哭了,走路也是蹦蹦跳跳的呀,所以把蹦蹦跳跳理解为只是形容了一种状态,它并没有涉及到情绪。当然,你把蹦蹦跳跳删掉也可以,若不删也行。
如果这句话一定要改。我觉得可以把“走开了”改掉。“蹦蹦跳跳”和“走”不大搭。虽然作者写“走开了”并不是强调一步一步走路,而是说兔子离开了,那么直接就改成“蹦蹦跳跳地离开了”,这样能避免一点歧义。或者改为“蹦蹦跳跳地躲开了”,这一个“躲”字跟“哇哇大哭”更配,在人物的状态上一致起来。
2▲想一想第7段:老木匠拿起他神奇的雕刻刀,在小木偶脸上添了一个生气的表情。
想两个角度:第1个角度,对老木匠来说,老木匠刻上一个生气的表情是故意的吗?
第2个角度,对作者来说,作者这样设计是故意的吗?
作者需要这样一个情节。因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全都是因为老木匠刻了一个生气的表情,所以对作者来讲他是故意的,他必须让老木匠刻错。
那老木匠是什么状态呢?他总想把作品做完美吧,所以他“唉”叹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不是故意的,他是无心的。再说了,不小心刻错了,这很正常啊,不然哪来残次品呢。
表情刻错了,悲剧就这么发生了,紧接着老木匠给出了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安慰,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智慧,他说:“唉,刻错了。不过,没关系……”
3▲我的问题来了。请问:老木匠为什么觉得没关系?
对,问答案就在最后一段——第19段:“老木匠说的没错,生气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生气,那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涉及到这篇作文很重大的一个问题:这句话在前文没有交代啊!如果把最后一段话再摆到省略号这里讲一遍:“唉,刻错了。不过,没关系,生气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生气,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一来,第7段和第19段在逻辑上就很连贯了。这种逻辑上的问题,对写作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特别要注意。
4.1▲现在,我紧接着上一个问题,再问你们一个问题:第8段,老木匠为小木偶收拾了一个红背包,把他送出了家门。他为什么要把小木偶送出家门?
如果不出家门,后面故事就不发生了。——你这个答案真是好,但这是从作者的角度来讲的,作者必须让小木偶出去才有故事发生。我现在问的是老木匠,老木匠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送小木偶出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吗?
再回到第7段。我们刚刚把第7段中老木匠的话给补上了:“唉,刻错了。不过,没关系,生气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生气,那是远远不够的……”送小木偶出去的原因就是这句话里,“要是只会生气,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把小木偶送出去了。从这里再次看出,把第7段的说话补完整是多么重要。
4.2▲再往下想一步:老木匠送小木偶出去的目的是什么?
老木匠送小木偶出去,他是希望小木偶得到什么东西?得到其他的表情。这些表情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经历对。——这才是把小木偶送出去的目的。
还是从两个角度去看——对作者来讲,是一定送小木偶出去的,不然没故事了。但是,送出去要有理由啊,故事要合理啊,所以老木匠这样做,对老木匠这个人物来说,他是有动机的。人做事是有动机的。
老木匠让他去经历,让他自己去寻找,那么请把第8段老木匠对小木偶说的话改一下:“走吧,外面的世界大着呢。去寻找吧!”
5▲刚才这位同学说,为什么是蓝鼻子啊?
这无所谓的,蓝鼻子小巫女,红鼻子也行。但这里可以注意一个问题:请看故事中人物的名字——
小红狐,有一个红字。
蓝鼻子,有一个篮字。
小兔子,没有颜色,改成“小白兔”,会比“小兔子”好一些。人物的名字在色彩上有一个统一。小红狐、小白兔、蓝鼻子。这样在小木偶碰到的人物的设计上,它有一定的协调性。虽然这是很细节的问题,但是在写作当中也是起作用的。有些细节,做好了,别人不会察觉到;没做好,别人就会察觉到,而且感觉会不大舒服。以后你们写故事,取人名也是很重要的,要重视。
比如,我看过作家陈梦敏的一个故事,故事主人公叫“Mei sir”,它用到了谐音:第1个,他很倒霉,霉先生;第2个,他的心态很好,Mei sir就是没事儿。人物的取名,也能让读者过目难忘。在古代的一些小说里,人物的取名都是特别讲究的。比如我写过一个寓言,主人公名叫“吴良”,谐音“无良”。
6▲读第13段,“蓝鼻子小女巫就在这时赶来了。”这句话的出现,有没有觉得有些突兀?
如果做一个小女巫背景的铺垫与介绍:在这座城市中,有一个善良的蓝鼻子小女巫,她有一个特别的本领,能够闻出空气中的伤心味。哪里有伤心味,她就跑过去帮助。她闻到了小木偶的伤心味,就出现在了小木偶身边。——这样写会不会更合理一些?
现在,我再提一个要求:为了加强小木偶跟蓝鼻子小女巫之间的关系,我希望在故事一开始就出现蓝鼻子小女巫,应该怎么设计?
你们读过《木偶奇遇记》吗?
如果我来设计,老木匠用来做木偶的这段木头,就是被蓝鼻子女巫施过魔法的。所以才能够刻出一个活的木偶。有了这一层关系,后面小女巫再出现,就更有戏一些。
7▲还有一点,既然老木匠给小木偶刻了一个生气的表情,我们就让这个表情发挥一下作用嘛。在作者的故事里,这生气的表情起的都是反作用,要么招人打了,要么把人吓了。能不能设计一个情节,就是需要用到小木偶生气的表情的?哪怕他看到大街上的X时,生气地说一句:“这么漂亮的大街,是谁扔的X,这么不讲卫生。”——此情此景,这样一个状态与生气的表情是很匹配的。
我是想说,既然给了小木偶一个生气的表情,就给这个生气的表情设计两种用途:第1种起合适的作用,第2种起不合适的作用。这样故事也会更加X。
就讲这么多,现在你要做什么事情呢?就把这个故事当中需要修改的地方列出来,写一篇《<小木偶的故事>修改建议》——每一处修改都要讲出为什么要修改的原因,及给出修改之后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