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多选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多选题)

刘梦溪,文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领域涉及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X和近现代学术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是一个包X诸多类分的综合概念。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只能找出一些共通性的问题,从一个方面、一定角度、一些类型,来X传统文化的特征,而且只能理出一些最主要的特征。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质呢?

第一,是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自夏、商、周三代的夏朝算起,有四千多年,所以号称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周秦算起,有三千多年。

世界四大文化圈: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其中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古文明之一。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不间断的同时也是较少变化的传统社会形态框架内生存的文化系统。

梁漱溟先生说:“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如一般所公认是沿着秦汉以来,两千年未曾大变过的。”秦汉到晚清都是X制度,说社会形态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或较少变化,应该能够成立。但这不妨碍不同历史段落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如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文化、秦汉的制度文化、唐的多元繁荣、宋的思想、明代的城市生活、清的学术等等。

就文化的形而上形态学术思想而言,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类型的高峰期,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学、两汉的经学、魏晋南北朝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代的理学、明朝的心学、清代的朴学等。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多元文化形态。就其发生来说,是多元的。过去说中国文化是黄河文化。现在学术界的看法,长江文化是与黄河文化不同的一源。就其族X的构成来说,华夏文化为主体,同时包括众多X的文化。就文化思想来说,儒、释、道三家主要思想学说,呈多元互补之势。

第四,中国文化是富有包容性的文化。它的同化的功能很强,孔子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各X之间的融合,文化是最好的溶解剂。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是惊人的,明显的例证是对佛教的吸收。华夏X不排外,即使穷乡僻壤,也懂得尊重外来者的文化习俗。

第五,就生活形态来说,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一农耕社会,所以其文化精神,正面说有吃苦耐劳、生生不息的特点;负面说常常表现为自给自足的心理、缺少冒险精神、重农轻商等等。中国传统社会长期抑商,所以商品经济不够发达,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症结。晚清与外人打交道陷入被动,国力不强固然是主要原因,缺少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也是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六,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宗法社会的性质。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传统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重要特征。家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家庭成员一般不远离家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如果一个家庭的成员长时间出离在外,就叫“游子”,“游子”如同幽魂离开躯体,其身份是很悲哀的。

传统社会的家庭不只是一家一户的家,还要扩大、辐X“家族”。因为家庭中以父亲为主轴,父的父是祖父,父的兄是伯,父的弟是叔,父的姐妹是姑;母亲方面,母的父是外祖父,母的兄弟是舅,母的姐妹是姨;父亲的兄弟生的孩子,又构成堂兄弟、堂姐妹系列;母亲的兄弟姐妹生的孩子,构成表兄弟、表姐妹系列。祖、父、兄、弟、伯、叔、舅都会娶妾,又会生育,于是又衍生出庶出的一大X。于是便有了嫡、庶的问题。而且每一枝系都有固定的名称。这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可以变得非常庞大,像《红楼梦》里的贾家那样。大的家族有族长、有管家、有佣工、有保安巡逻人员、有统一的祭祖活动,对有过失的家族成员可以刑讯处罚,甚至处死。俨然是一个“准”国家。

中国古X念上(不是说事实上)没有“社会”这个概念,“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或者说家族的分布和联结网络就相当于社会,它是以血缘为纽带,而不是靠契约来维系。家族还有传宗接代的功能,娶妾的直接目的就是对家族传宗接代功能的补充(对男性亦有性调剂的作用)。

家的横向辐射是家族,纵的联系就是世系。因此传统社会常把“家族”和“世系”并称,叫“家族世系”。因此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家谱,谱牒学是一项专门的学问。

宋代的范仲淹呼吁,要切实保护宗族的利益,因此宋朝有“义庄”之设。

明清两代更为普遍,至于聚族而居成为风气,常常一个村庄只有一个姓氏,甚至几个村庄都是一个姓氏,所谓“六乡一姓”的现象,史不绝书。

西方人类学家重视“族X”的概念,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家族”。中国古代甚至很少使用“国家”这个概念,经常使用的是“家国”。研究者也有的说,中国传统社会只讲“忠君”,不讲“爱国”。至少中国古代并没有“爱国”这个概念。

但重视“天下”。“天下”包含“社稷”和“苍生”两部分内容。“社稷”原意是对土神和谷神的祭祀,后来用来指国家X。和社稷连用的是“江山”,“江山”指疆土、国土。社稷和江山加起来,相当于国家。“苍生”本义是指长得很乱的草木,后专指百姓。

总之,在中国传统社会:社稷+江山=国家社稷+苍生=天下这个公式是我个人总结出来的,却觉得颇能反映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特征。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指单独的男性个人,而且是很普通的男性个人;如果是念过书的男性个人,就叫“匹士”了。明末还有“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说法,陈寅恪表彰的柳如是就有此种信仰。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顾炎武说“天下兴亡”,没有说“国家兴亡”,为什么?也许“天下”这个概念,既包括国家X又包括老百姓(苍生)?而国家只包括“社稷”和“江山”,老百姓没有包括在内。

第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国家的政治结构和家庭网络主要靠儒家学说编织而成。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具体地说,“三纲五伦”就是这一核心价值的主要道德规范。“三纲”是对君臣、父子、夫妇关系的行为规范,第一项关乎国,第二、三项关乎的都是家,可见“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地位。“五伦”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关系。

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称这“五伦”及其规范为“人伦”。

后来汉代又有“六纪”之说,包括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对“五伦”做了外延性的扩大,其实就可以规范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

“师长”和“朋友”,是家族以外的取项。传统社会重教育和教化,师的地位很高,这是从孔子开的头。各级官吏实际上也担负着教化的任务。

即使是王者,也需要有师。天、地、君、亲、师,师的排序仅次于君、父。师的含义不仅指直接的授业启蒙者,科举考试时X取的进士,也称录取他的考官为师,考官视他录取的生员为门生,同榜进士则称同年。所以传统社会就是以家族为中心的一面大网,“三纲五伦”或“三纲六纪”是这面大网的纲,通过纲常伦理来维系家庭和社会的秩序。

《中国文化的张力》作者:刘梦溪

史学家陈寅恪甚至认为,“三纲六纪”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定义。他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X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三纲六纪”所规定的伦理规范和语词概念,有越来越细化的趋势。光是孟子讲的“义”和“信”,觉得还不够完善,所以又发展、衍生出一系列对应性的重要伦理概念。

君臣关系使用“忠”、父子关系使用“孝”、夫妇关系用“义”、朋友关系用“信”。特别是“孝”,更居于核心位置。《孝经》上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君、父完全连接在一起,所以古代文本语言,常常以“君父”和“家国”并提。当然这些是道德规范,同时如陈寅恪所说,也是最高境界的文化理想。

所以传统士人的最高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能否真正做到,是另一回事。但我有一个理念的同时也是经验的看法,就是如果了解了儒家思想及其道德规范,了解了家庭和家族的构成和来龙去脉,我们大体上可以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社会的文化。《红楼梦》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对传统社会的家族构成和文化结构做了一次总解剖。

第八,中国人的自然观、对自然的态度,是主张“天人合一”的,相信“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点许多学者都有过论述,我主编的《中国文化》还专门就这个问题做过讨论。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使人与自然不那么对立,很适合现在的环保主张。但也有专家认为,中国人的这种哲学思想,是传统社会缺少系统的科学、科技不发达的原因。“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包括天和人两个方面,实际上说的是两个对立体彼此的关系。

既然是两个方面、两个对立体的关系,就有孰强孰弱、谁占的成分大、以谁为主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社会,“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是“天”的势力大,还是“人”的势力大?是天为主导还是人为主导?在观念上,恐怕是要人往天那边靠而不是相反,所以古代有“顺天”“听天命”等说法。当然这个命题也有要提升人的境界的意思,所以冯友兰讲“天地境界”。但要求太高,不容易达到。

孔子讲的“五十而知天命”,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也只是说应该知道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人的一生能够成就到怎样的程度,是天命决定的,不可强求—这就是孔子的意思,如是而已。

第九,中国传统社会有最完整的文官制度这在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文官制度和科举考试有关,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独有的。唐代以诗取士,后来考八股文增加试帖诗,所以传统社会的文官大都会写诗。文官制度的最高表现是宰辅制度。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分解作用,他可以让皇帝少犯错误。

第十,关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问题,总的X人对宗教的态度比较马虎。孔子说:“祭神如神在。”那么不祭呢?难道神就不存在了?宗教的态度是不允许对信仰的对象做假设的。佛教中国化之后演变为禅宗,宗教的味道已大为减弱。

民间化、世俗化的佛教,随意的成分也很强。道教是自然宗教,操作性强,信仰的力度不是很坚实。中国人对待超自然的力量,信仰的成分不如崇拜的成分大,但崇拜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在中国人的眼里,天是至高无上的,是最大的神。但对天是崇拜而不是信仰,因为天并不总是能满足人的愿望。对X也是崇拜而不是信仰。拜天祭祖是中国人的最高礼仪,近似宗教仪式,但绝不是宗教仪式。

第十一,中国传统社会有发达的民间社会,朝野、X和民间界限分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儒家学说成为占X地位的思想,道家和佛X要在民间。因为有发达的民间社会,有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互动互补,中国传统社会反而有较大的思想空间和活动空间。

第十二,中国传统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风格的艺术与文学。古人的文章写得很好,记述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文体。诗学尤其发达。书法艺术很独特,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在书法中找到。

第十三,中国传统社会还有一些比较特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比如阉官制度、有太监(明代和晚清的太监作恶多端);施行变相的一夫多妻制,即法定的妻妾制度,男人可以娶妾。还有女人裹小脚等等。这些恐怕就是传统文化中不一定很好的东西了。

我仅仅是为了讲述问题的方便,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标志性的现象列出了十三项内容,远不能概括于万一。这些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异现象,但中国文化也有另外的特质,我无法在一次演讲中穷尽。

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社会的文化,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好有不好的,不能一概而论。

从上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中,我们大体也可以明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形态的价值取向。比如,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社会文化以家族为本位;政治文化的家国一体;道德文化则崇尚家族伦理;思想文化中的“中庸”和“恕道”;自然哲学的天人合一;宗教文化的三教并存和三教合一等等,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方面的特点。

这些价值取向方面的特点,不仅属于过去,也是今天现代中国人文化哲学和文化性格的组成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