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第5章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孔子晚年弟子,孔子早年弟子曾点的儿子,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今山东平邑县人。《论语》中的“曾子”就是指曾参。
从曾子的字来看,“参”应该是“骖”的通假字,因为“舆”和“骖”都和马车有关,舆指车盖,骖指拉车的马,所以“参”字必须都成can。不能读成shen。
再说,曾参有个儿子叫曾申(shen),父子俩不可能取读音相同的名字。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学者研究,《孝经》和《大学》均由曾子所作。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多:会意字。字形采用“重夕”会意。甲骨文的“夕”指月亮,从甲骨文到楷书,多字都是两个“夕”相重,即“重夕为多”。
清代王国维认为:“多从二肉,会意。”甲骨文从重“肉”之形,与“夕”有别。古代祭祀后要分胙肉,两块肉者为“多”。
金文亦重二“肉”。金文中“肉”、 “夕”字形相近,故易混淆。所从字形已经讹变。其本义是重复、众多,数量多,与“少”相反。
多引申为“超出”;又引申过分的、不必要的;还引申为“多余”。又引申为深厚。也引申为重视。
多还引申为欣赏,如《后汉·冯异传》:诸将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帝以此多之。
多也是一个中华姓氏。
寡:会意字。从宀(mian),从页。页在古代同“首”。宀页结合,就像一个人独居一室。
后来为了使字形均衡,在像人身体的笔画两旁又加上了两个装饰性的笔画,合在一起像是一个“分”字。
此字本义是指男女丧偶,后专指女子丧偶。如《大戴礼》:五十无夫曰寡。又如《诗·小雅·鸿雁》:“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又引申指孤单、少、减少、舍弃、不吉利等等。
寡又指王侯谦称。如《礼·曲礼》:诸侯自称曰寡人。
实:“富也。从宀、从贯。”贯,货贝也。会意字,从宀从贯,会屋里堆满货物,表示充实之意。如《管子》:“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后引申指“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如诚实、真实、实在,又如《汉书》:“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实又指果实,如“春华秋实。”
实还延伸出“富足”之意,如殷实、富实等。
实也可用作动词,使充实、使充满之意,如《汉书-食货志》:“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禀。”
虚:会意字,从虎省、从丘,会虎豹横行、了无人烟的大山丘。后讹变成从虎省、从业。
虚,本义为大山丘。即“墟”的本字,《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如《尔雅》:“河出昆仑虚。”
大则空旷,故虚又引伸为空虚,和“实”相对。如《尔雅》:“虚,空也”。
虚也指废墟、荒地。如《汉书·贾谊传》:“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
虚再引申出虚假、虚弱、虚空、虚心、虚耗、薄弱环节等,如《淮南子·泛论》:“若循虚而出入,则亦无能履也。”
犯:侵也。从犬从㔾(jie),原义指犬犯人。如《世说新语·自新》: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犯后来延伸指做出不合法、不合理的事,如“犯罪”、“冒犯”、“明知故犯”等。又如诸葛亮的《X》:“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犯作为名词时,指违法而应该受到惩罚的人,如“犯人”、“战犯”等。
犯也指遭遇、顶着,如唐·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
犯也有抵御等意,如《韩非子》:“人X羽,不衣则不犯寒。”
校:通“较”,指计较。较为形声字。从车,交声。“交”意为“交错”、“相交”。“车”与“交”X表示“战车相错”、“战车交会”。
较的本义:敌对双方的战车交会搏杀。如《考工记·舆人》:“以其隧之半为之较崇”。
后延伸出较量、比较等意,如《X》:“长短相较。”
较也有竞逐的意思。如明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献公约与虞公较猎于箕山”。
吾友:一般认为,吾友指颜子。曾子说这话时,颜渊已经去世。
全文理解为:
曾子说:“自己才能高,去请教才能低于他的人。自己见识多,去向比他见识少的人请教。有了像没有,充实像空虚。别人无理犯他,他也不计较。以前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学问学问,一边学,一边问。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管是多么有能力的人也只能体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离开这个领域就成了“不能”,所以要多问、敢问。
《尚书·汤诰》有云:“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为好问的人学识就会渊博,自以为是的人办不成大事。
卫国大夫孔圉因为“不耻下问”,被孔子赞扬,孔子又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人一定要谦虚,不然很难进步,正如《尚书》所云:“谦受益,满招损”。
总之,孔子始终提倡“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颜渊是深得孔子真传的弟子,朱熹说:“其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故能尔”。意思就是颜渊知道义理之深远,学海之无涯,所以能超然看待有无、得失、能与不能。
对于别人的冒犯,孔子说不能以德报怨,也不该以怨报怨,应该以“直”报怨。所以,对于别人的冒犯,不必太在乎。
孔子并不是要求弟子做一个老实巴交,迂腐愚昧的人,而是要做一个“有若无,实若虚”,谦虚好学,心胸豁达,与人为善的君子。
刘开和他《问说》
唐代的韩愈曾作《师说》成为千古佳作,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起到了转变社会风气的作用。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句。
清代的散文家刘开作了一篇《问说》,为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该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问说》的问世,对读书人的影响巨大,成为《师说》的姐妹篇。
刘开(1784—1824),清代散文家,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安徽桐城人。是姚鼐打出文派旗帜后的第一代传人。
刘开出生数月丧父,母吴氏日耕夜织,尽心抚育。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讲课,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塾师颇为爱怜,留馆就读。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文。
年仅十四岁的刘开,竟敢以文章拜会大文豪姚鼐,姚鼐看后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望溪(即散文家方苞)、海峰(即散文家刘大魁)之坠赖以复振,吾乡幸也。”
遂收为弟子,授以诗文之法。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方东树、姚莹、上元管同、上元梅X并称“姚门五弟子”。
遗憾的是,道光元年(1821),年仅40岁的刘开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问说》全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收回放纵的心,找回自己的本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尊重与生俱来的善性)”,而归于“道问学(通过学习,存养发展这个善性)”,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chú ráo打柴割草之人)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尧、舜、禹)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没人可以让自己服),事无可疑矣(没有什么事不懂的),此唯师心自用耳(自以为是罢了)。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X。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 接近)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周礼》:外朝以询X,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