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台在什么地方 朝歌台典故? 朝歌景点在哪里

一、朝歌台典故?

淇县,古称朝歌,曾为殷末帝都和卫国国都。历史事件和古代诗文繁多, 后世评论不绝,形成众多典故和成语,是我国著名的“成语之乡”。

朝歌成语典故,其来源大概分为四种类型:

1.与商纣古都有关的。如助纣为虐、殷鉴不远、前徒倒戈、见微知著、作威作福、牡鸡司晨、一窍不通、土崩瓦解等等;

2.与卫国国都有关的。如大义灭亲、众叛亲离、郑卫之声、墨子回车、高风亮节、好鹤失国、玩物丧志、 X葬肝等等;

3.源于古代诗词名作的。如载弛载驱、新台之丑、桑中之约、投桃报李、万寿无疆、肤如凝脂、如圭如璧、燕尔新婚、琢磨切磋等等;

4.与朝歌历史人物有关的。如托梁换柱、图穷匕见、覆水难收、纵横捭阖、盘根错节、旁若无人、不食周粟等等;

二、陈朝历史?

陈朝(557年—589年),又称南陈,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为陈武帝陈霸先于永定元年(557年)代南梁所建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传五帝,共历三十二年。 由于侯景之乱对南朝的破坏,故而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

陈霸先面临北齐的入侵,率军成功抵御,形势逐渐好转。陈霸先于永定三年(559年)病逝,其侄陈文帝陈蒨即位,陈蒨大力革除南梁奢侈之风,使陈朝政治稍为安定。

天康元年(566年),陈蒨驾崩,太子陈伯宗继位,然陈伯宗于次年即被文帝之弟、安成王陈顼所废。陈顼即位为陈宣帝,继续实行陈蒨时轻徭薄赋之策,使江南经济逐渐恢复。

太建九年(577年),北周灭北齐。翌年,周陈在吕梁展开激战,陈军兵败,江北州郡尽为北周所有。太建十四年(582年),陈顼病死,太子陈叔宝继位,是为陈后主。后主不问政事,荒于酒色,陈朝政治已江河日下。

北方的隋文帝杨坚积极准备灭陈。祯明二年(588年),杨坚命其子杨广等统军攻陈(隋灭陈之战),至次年攻陷建康,南朝陈灭亡。 陈朝疆域在南朝中最小,仅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交趾以北的地区。

太建北伐期间,一度占领淮南之地,不久便得而复失。 梁陈之际,私人讲学传经之风逐渐发展。 (概述内图片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1])

三、六朝古寺典故?

六朝古刹的西林寺位于江西X市濂溪区赛阳镇西林村,在东林寺之西500米处,创建时间比东林寺早,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号称庐山北山第一寺。东晋太和二年(367年)江州刺史陶范为恭请慧永在庐山讲学、弘扬佛道,在此筑建寺院。

四、八王回朝典故?

从公元291年至306年,西晋皇室诸王为争夺X互相攻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音jiōng)、长沙王司马乂(音yì)、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óng)、东海王司马越。这场战乱前后持续了16年,史称“八王之乱”。

五、桐城朝牌的典故?

历史上桐城有身份地位的达官贵人留下的一些典故,成为特殊方言。如“朝牌”(又称“鞋底板”,其中“鞋”字桐城方言读作“孩”音),桐城的一种早点,呈长方形,喷香可口。清朝,桐城在京城做官的人很多,官员上朝时把向皇帝上奏的写在一张木板(笏)上,于是便有人制作出“朝牌”这样一种糕点。

六、鹤壁朝歌历史?

朝歌是商纣王时期商朝的都城,是现在的鹤壁市淇县。

七、中国十八朝历史?

1.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X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X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之分,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X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4.西夏: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X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金都城X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朱元璋是元末X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X对黑暗的元朝X,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X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X后,国号称“明”。

  18.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洲”,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八、历史五朝来源?

国号:国家称号。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X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国号很早就有,《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当然这里记载的国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朝代,仅仅是传说时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是司马迁错误追认的结果。实际上,中国的第一个国号是“夏”,由夏启所定。   1.来自发迹地   无论是周朝以前由后人追记的国号,还是之后由开创者定的国号,都存在这种情况。如夏部落酋长启X,以夏为国号。周酋长姬发(即周武王)灭商X,以周为国号。秦的祖先为嬴姓,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遂以秦为国号;后升为诸侯,仍以秦为国号;秦王嬴政灭六国称始皇帝,继续沿用秦为国号。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前曾为后周归德军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因该地原属古宋国,便以宋为国号。   2.源于封爵名   这种国号直接来自创建者爵名,历史上类似朝代最多。如隋的国号来自杨坚称帝前承袭其父杨忠的随国公之爵,随本为地名,在今湖北随县南。到杨坚称帝时,因随字从走,征兆国家X不稳定,就改随为隋。而创建者爵位往往与某一地名相一致,如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平定天下后便以“汉”为国号。三国时魏国创建者曹操曾受封为魏王,儿子曹丕承袭爵位后X,仍以魏为国号。   据发迹地特产   这种国号多见于少数XX,如契丹人所建的辽国。“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镔铁之意,辽太祖发迹地盛产镔铁,故该国第六代皇帝辽圣宗改国号为辽,象征国家如铁坚强。而金太祖认为“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坏。”为显示比辽更坚强,便以金为国号。   3.循谶语或文义   南朝齐的国号就是来自谶语,《南齐书·崔祖思传》载:“宋朝初议朝太祖(尚道成)为梁公,祖思启太祖曰: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实应之,从之。”元朝国号则源于文义,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元为首,为刚,遂由蒙改称为元。而清朝国号之所以为清,系因前朝为明朝,清又是五行属水,明属火,水克火。   4.按X者姓氏   如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于是建立以这三家姓氏为国号的国家。南朝陈朝建立者陈霸先在梁末曾被封为陈王,X时也以陈为国号(陈以陈王为国号而不是因姓陈)。   5.尊崇前朝沿用   历史上曾出现几个周朝,建立者大都尊崇周礼,欲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续长久而沿用之,如宇文觉的北周,武则天改唐为周,后周太祖郭威自认是周朝王族姬姓后裔均属此类,后汉刘知远也认定自己是汉高祖刘邦后代而沿用汉为国号。凡此种种,无非是显示皇族历史悠久和血统高贵。

九、魏朝的历史?

北魏(386年—557年),也称魏朝,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X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拓跋魏,元魏。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86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X,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北魏历经20帝,共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X化和X融合。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X。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X,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X,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X)、元魏。

十、灵隐寺历史典故?

你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X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之一。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