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价格(太湖石为何价值不菲)

  太湖石价格

不到一吨的这种很小,这样的景石不是按吨卖,要看造型,按吨卖的是没有什么很好的形状的做假山用的,这种的话 在我们这边买也就七十块钱左右吧

  太湖石为何价值不菲

它是天地之造化、山水之精华,造型奇特,姿态万千,堪称古代之国石、今日之瑰宝;它曾备受推崇,不知有多少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为之痴迷疯狂……它就是我国园林景观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四大名石”之首的太湖石。
明清时期的紫禁城金碧辉煌,对普通百姓来说是绝对的禁地,它同时也禁锢了生活在里面的皇室成员。为了能够体验外面世界的山水之乐,明代永乐皇帝下令,在紫禁城中轴线北端、靠近神武门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宫后苑(清雍正朝起,改名为御花园)。
这座皇家花园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90米,院内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其中,有一座高10米的假山最惹人喜爱,它是由各种形状的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名曰“堆秀山”。
山的正面有一岩洞,洞门上方题写有满文和汉文“堆秀”二字。山腰处,暗藏水缸,用水管使之与山前两侧的喷泉相连。每逢九九重阳,皇帝登上堆秀山顶的御景亭,极目远眺,欣赏深秋美景,别有一番滋味。
在颐和园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前,也放置着一块巨大的园林石,该石长10米,宽2.3米,重约100吨,如同一面巨大的屏风立在院子里,石头顶端嶙峋突兀,犹如灵芝绽放,正面刻着乾隆皇帝题写的“青芝岫”三个大字。
宋徽宗赵佶与太湖石
赵佶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不仅在书画艺术方面造诣颇深,而且酷爱奇石、名木。他为了从民间搜刮这些东西,专门设立了苏杭应奉局,由大臣朱勔负责操办,一旦发现哪里有名贵的石头和花木,就强行勒索,然后分批编组,用大船运往东京汴梁,史称“花石纲”。短短几十年间,10万多块石头被源源不断地送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其中主要是太湖石。
宋徽宗用这些太湖石建造了一座名叫艮岳的皇家园林。艮岳的主峰高150多米,山上栽种从各地搜罗来的奇花异草,还养着梅花鹿、仙鹤等珍禽异兽。谁曾想,汴梁城被金人攻陷后,城内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就连整座艮岳也被拆掉,除一部分太湖石被宋高宗南迁时运走,大部分都被金人运往中都(北京),点缀在一座岛上,即如今的北海公园琼华岛。到了明清时期,琼华岛上的部分太湖石又被移走,用于装饰颐和园、X园及紫禁城御花园。
从江南到汴梁,再到琼华岛,最后散落于各大园林,太湖石历尽了波折,也见证了历史,无论是非对错,褒贬爱恨,都不应该由这些石头承受,毕竟,它们只是没有生命的天然产物而已。
太湖石因原产于江苏太湖而得名。唐代诗人吴融有诗曰:“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这里说的洞庭不是湖南的洞庭湖,而是指江苏的太湖。太湖中有东、西两座洞庭山,所以,太湖石又被称为“洞庭石”。
古人认为,太湖石之所以奇形怪状,是水中的波浪长时间冲刷所造成的。
古人的认识是正确的,但还不够深入。现代地质学家认为,太湖石的石质为常见的碳酸盐岩,主要是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它之所以在水中变得千疮百孔,既有波浪冲刷的物理因素,又有石头中的碳酸钙与弱酸性的水发生反应的化学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简而言之,太湖石其实就是由地下水的岩溶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岩,是山石与流水共同创造的杰作,与我国西南地区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著名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具有相似的成因。
在没有潜水装备和大型机械的古代,人们开采太湖石极其艰难。杜绾记载,采石工人通常带着锤子和凿子等工具潜入湖中寻找石头。当找到优质的石头之后,工人会在上面凿出孔洞,然后绑上绳索,并将绳索的另一端绑在大船的木架上,再将石头绞X面。如果发现有些石头的形态不够完美,工匠就要对它进行一番打磨,然后再将其沉入湖底,待水浪冲刷一段时间之后才取上来。正因为太湖石开采不易,且质优者稀少,所以价值不菲。
其实,太湖石并不仅仅产于太湖,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如北京西南的房山、山东沂蒙山区北部的临朐县等地也都发现了相似的石头,它们都是受岩溶作用侵蚀的石灰岩,外观也十分相似,被人们称为“北太湖石”。
我国源远流长的赏石文化始终追求意境之美,与宝石、矿物收藏鉴赏不同的是,人们更注重奇石的外形特征,并常常通过丰富的联想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太湖石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它与安徽的灵璧石、广东的英德石和南京的雨花石合称我国“四大名石”。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太湖石以独特的身姿和神韵成为其中一绝,或堆砌成山,或孤石独立,或雕琢盆景,鬼斧神工,妙趣横生。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爱石成痴,对于鉴赏太湖石的优势,米芾提出了著名的四字诀,即“瘦”“皱”“漏”“透”。
所谓的“瘦”,指的是石头要体态挺拔秀丽,“皱”指其凹凸相间有序,“漏”指孔洞层层相套,“透”指孔洞贯通。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和原苏州织造署的瑞云峰等,相传都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皆具备了瘦、皱、漏、透的所有特征,因而成为江南园林石中的极品。
随着赏石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其他纹理石、图案石、文字石等各种观赏石,又逐渐形成了以“形”“质”“色”“纹”“声”等为依据的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标准;但对于太湖石,始终坚持米芾的四字诀,并且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