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张角的太平道,张道陵的五斗米道,谁才是中国道教的起源?)

古代中国没有宗教信仰,信什么?
虽然对X为首的道家学说,已经产生了很久,但是并没有形成宗教,没有宗教的古代中国信仰什么呢?新石器时代的宗教观念,有对于自然的畏惧和对于祖灵的观念,这就分别为两个传统:一方面是敬神,另一方面是敬X。
到了殷商时代,显然X神灵的信仰明显强于自然的信仰,到现为为止,中国人还是敬X神灵。
究竟何时开始转变,在史料方面看,未尝没有可见的线索。读《山海经》就可以看出一些名堂,《山海经》是一部描述远古神灵世界的书,该书将世界划分成几个“经”,分别是山经、 海外经、海内经等;中山四周有四山,山外有四海,更外面一圈则是海外,东南西北都有特定的方位。《山海经》将各种山妖水怪、奇禽异兽都安置在这些山与海的各处。
在这些地方,也有各种永远不死的神灵,各有各的超异法力,在某些特定方面有一定的管辖权力,能满足人们一定的愿望。这许多神灵都是相对独立,并没有组织,在自己管辖范围内行使其能力。巫人在这些神怪旁边,也会有一定的能力:可以通灵,也可以使用一些法器或灵物影响这些神祇。
到了春秋战国,逐渐信神仙和长生不老,特别是诸侯国王、包括秦始皇,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以及死后永生,加上对大自然的畏惧,编出了种种神话,如住在西方圣山昆仑山上的西王母,东方海上仙山上生长的仙药,都成为人们向往的神话对象。
为了能长生不老,死后永生,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派使者到东方海上寻求仙药,也都为自己营造了规模宏大的陵墓。此外,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X土的保存完好令人惊叹的轪侯夫人尸体,出土的帛画上,描绘了昆仑山升仙图,汉代墓葬则有西王母与东王公画像石等,都是追求长生不老的古代信仰的一个写照。
但是人们却发现世上的神仙都只是听说没有见过,在这样的风气之下,一种追求得到现世拯救的新宗教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张角的太平道
汉末黄巾X的首领张角,当时就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旗号,为了X汉王朝而发动了X。他把信徒组织成一种称为“方”的军事集团。这个时期主要活动内容是通过忏悔和利用咒符给X病,张角、张梁和张宝三兄弟一开始都自称“大医”。
太平道应该可以算是我国道教的早期教派之一,或者是道教一种雏形。
术平道最开始的目的,是X腐朽没落的东汉王朝,建立一个太平世界。太平道主要纲领以《太平经》为教材,奉祀“中黄太一”为天神。太平道的纲领、目标、教义、称号、教区组织、口号等,都是根据《太平经》学来的。
《三国演义》在孙策死的那一回里写了这样一段,一个叫于吉的道士使用妖术为X病,孙策以蛊惑人心为由杀了于吉,后因受咒而死。
而在《后汉书·襄楷传》里有这样的记载,说在于吉被杀的六十多年以前,也就是后汉的顺帝时代,一个叫宫崇的人把他的老师干吉得到的一套神书《太平清领书》献给朝廷,但因为内容庞杂而未被采用。
可是后来到了桓帝的时候,这本书又被阴阳家襄楷重新推荐给皇帝。据说这个“干吉”就是孙策杀的那个“于吉”,这么说他在死于孙策之手时,至少已经有一百岁以上。所以这应该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而这本《太平清领书》,后来被张角利用。张角创立的教被称作太平道,就是因此而来。
《太平清领书》现在以《太平经》一名只残存了其中的一部分。《太平经》主要以问答形式阐述了太平道的各种教义。其中有关忏悔及其效用,以及用咒符治病的方法等记载,在内容上与张角的主张基本一致。它主张以实现现世的太平理想之国、救济百姓为目的,对死后的世界丝毫没有涉及,这一点很有特征。
原本,在《太平经》是为X服务的,里面肯定没有什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所象征的那种X汉王朝的革命思想。因为《太平清领书》是一部阐述有关阴阳五行的道教经典,本来这种有关改朝换代之类的内容多少也是会有一些的,但是这部书既然要献给皇帝,当然不会写进什么革命思想了。
所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个口号,应该是张角后来自己加上去的。这里的“黄天”,与魏禅让时的依据相同,都是根据五行思想认为汉朝是火德,下一个王朝就应该是土德,土的颜色是黄色,所以说成“黄天”。如果这样的话,汉朝则应该是“赤天”,说成“苍天”就有点儿不对劲儿了。
关于这一点,有人认为苍天为赤天之误;有人认为苍天是一般名词代表着“天”,认为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汉王朝已经超越了五行思想成为上天本身;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用五行解释姓的发音的五音说造成的,答案无从而知。
不管怎么说,张角和他领导的黄巾集团,在这个革命思想的指导下发动了X,遭到X,X最后失败。此后,太平道的教团组织也就销声匿迹了,只是阐说其教义的《太平经》流传下来。
五斗米道与《X想尔注》
五斗米道则始于张鲁的祖父张陵。张陵或称张道陵,在顺帝在位期间,从故乡沛国来到了蜀地鹤鸣山(又称鸪鸣山)问道修行,著作道书,广泛传播道教信仰。张陵的教诲由儿子张脩(或称张衡)继承,又传给孙子张鲁。
其修道之法是,设静室使病人在其中反省忏悔,给病人饮符水(施过咒术的水)治病,或者书写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一式三份,一份放到山上献给上天,一份埋在地里,一份沉入水中(称作三官手书),以祈祷除魔去病。这与太平道的以思过忏悔饮符水治病的做法基本相同。因为每次治病只收病人五斗米,所以被称作五斗米道。
沛国是曹操的出生地,也是黄巾的势力范围。有迹象表明黄巾也曾进入过蜀,所以说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双方的教祖都姓张,可能也绝非偶然。但是,五斗米道还是有一些不同于太平道的地方。
相对于太平道教团采取的军事编制,五斗米道的教团组织则更接近于一种行政编制组织。太平道建立的“方”,各方首领相当于将军,而五斗米道的祭酒一职则是相当于行政官的长吏一职。祭酒既是宗教指导者,同时又是行政官,负责管理信徒的户籍。也就是类似于江户时代的檀家组织那样的形式。
另外,据记载五斗米道还为行旅之人设义舍提供免费住宿,还组织轻罪犯人劳动修路等。这种对行旅之人的关照和对整备交通设施的重视,都是为了吸引当时大量出现的流民入教。通过这种宗教与行政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张鲁的五斗米道把汉中地区X了几乎整整X。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最大区别
五斗米道不像张角那样,基本上不存在企图X汉王朝的革命思想。一次民众从地里挖出玉印,要求张鲁即位汉宁王,张鲁并没有答应。在曹操攻打汉中时,张鲁也几乎是不战而降。显然张鲁除了X汉中以外并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张鲁投降后,曹操封张鲁一族为诸侯,为其子彭祖娶了张鲁之女,非常厚遇。
因此五斗米道的教团组织,由于张鲁并不利用宗教参与政治,因此 在张鲁投降后五斗米道继续存在,没有遭到X。
由此我们可以逆推,黄巾太平道之所以遭到X,完全归咎于它政治上的革命思想,而不是因为它的宗教教义。
两家的教程似乎也不相同,五斗米道提倡道徒学习《X》,这是他的又一个特色。张角的太平道虽然也重视黄老(黄帝与X)之道,但从其教义以及《太平经》里却找不到它与《X》思想的直接关系。
后汉的桓帝也多次祭祀X,这说明随着古代信仰的崩溃,X又重新成为人们的信仰对象。而这种情况下的X,已经脱离了玄学派的那种哲学思辨的解释,演变成一个能够给人们带来现世利益的存在。五斗米道对《X》的推崇,也反映了作为一种道教信仰对象的X形象。
后来在敦煌发现的《X想尔注》,被认为是张鲁为教化道徒曾使用过的《X》的注释书。这本《X想尔注》的内容结合戒律,是一本非常实用的道教经典,与同时代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的哲学思辨的《X》解释意趣迥然。五斗米道利用当时知识分子尊崇的《X》,因此用《X》作为教化的手段,也反映了它在体制上以及文化上与太平道有着本质的区别。
道教的延续
把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来看,五斗米道的张修教人学《X》,相传张鲁作过《X想尔注》,张角利用了《太平经》,发挥了一些道教的思想,但总的来讲,这时的道教还没有系统的教义和宗教理论。
太平道的宗教活动的内容,与在民间流行的“阴阳五行”、“符水咒说”等X活动形式相同。只规定了一些简单的宗教戒律。随着黄巾X的被X,张鲁的被招降,初期道教作为民间宗教的历史基本上也就此结束,一段时间内转入了低潮。
两晋以后,经过一段时间修炼之后,道教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造,使原有的民间道教变成为朝廷所支持的官方道教,无论在宗教教义和理论、宗教组织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道教走上了成熟发展的时期,与儒、佛形成三教鼎立的局面。到唐代,李家王朝为了找一古代名人X,做自己的李姓X,显得自己的权力是天命所归和高贵的血统,因此道教得到了李唐王朝的大力支持,道教更为繁荣昌盛。
到了宋元明时期,道教宗派就非常之多,组织变得非常严密,且不断地编纂刊印道教典籍,对宋明理学、心学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总的来说,它在教义和理论上已没有太多的新发展。明万历以后,道教趋于衰退。所以明代的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也有明显的抑道扬佛的表现,大多数道士不是妖就是无能之辈,即使能为车迟国带来风调雨顺的三位道长也X。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追求长生不死而成神仙。在理论上,则主要是根据道家的原有学说,同时又吸收儒、佛的思想进行补充。道教把“道”作为其最高的最根本的信仰,把“道”看做是超时空的先天地万物的宗祖。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包,是一切的开始。“道”生“元气”,“元气”生“天地”、“阴阳”、“四时”,然后才有万物。为了适应宗教信仰的需要,道教还把“道”人格化为“三清尊神”,即所谓“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和“X”。
从形式上而言,五斗米教更接近于传统的道教。朋友们认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