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芦庄行
作者/王河北 诵读/吴昆
周六下午,我骑着老年乐,载着老母亲来了个周末“乡村游”,到了一个陌生的村庄—-安仁镇芦庄村。
芦庄村是安仁镇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位于我老家王家坊东南约五公里处。
芦庄,顾名思义是以“芦苇”命名的村庄。它的村庄历史与芦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史书记载,早在隋唐年间,这里还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苇洼地。清初,杨、杜二氏祖先从青州诸城迁移至此安营扎寨,建立了村庄。祖祖辈辈就地取材,靠着编制芦席、苇箔挣钱为生,一代一代的芦庄人前赴后继,艰苦创业,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从孙庄村下了三零八国道,顺着村村通小路,向南行走进入芦庄地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北头路右边那块造型奇特的灰色花岗石,X“美丽乡村芦庄”六个红色行书大字。显然,这是芦庄村的地标指示牌。
顺着村南北大街继续南行,路东、路西各有一排排整齐的院落。路的两边,垂柳婀娜多姿,鲜花盛开,房屋底部刷的都是清一色的红漆,院墙和房屋的正墙涂的都是黄漆。黄墙之上写着“建设美丽乡村”等红色标语。
最显眼地要数那棵本地杨。它的西面是个水沟。它长在水沟东岸,枝繁叶茂,有近30米高,树冠有60余平方米,树身直径有一米半左右,树龄有50余年的历史,树上系满了村民祭祀时留下的红布条,据说号称“神杨”,是芦庄村民的精神图腾。“绿肥红瘦总相宜”,远远望去还真就是一道风景。
杨树下面,铺着方砖,摆着石桌石凳。春、夏、秋时节,人们可以躲在树荫下,谈天说地,纳凉喝茶,述说着幸福生活。说起这棵树,还真有点神奇,平时孩子们要是有个头痛脑热或者受了惊吓等等,一般到晚上,父母到树下烧烧香,念叨念叨就可初步治愈。
芦庄村的精神寄托“神杨”
听说芦庄村的一个青年结婚,邻村有个姓张的,专门负责放炮挣钱的,跑到他家门前想凑个热闹。大杨树就在他家的周边。有村民告诉他,这是一棵神树,放炮的时候让他距离这棵树尽量远一点。他胆子大,不信邪,一点也不在乎!等新人下了轿车,他就开始忙活着放炮,第一炮发出,炮弹将神杨的一支树杈子打落了下来,第二炮点着药引子还未发出,X就炸了膛,不慎将他的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给炸了下来,当时就血流不止,昏死过去,赶快送了医院。
是巧合,还是真有神灵,谁也说不清,但芦庄村的村民们“宁愿信其有”,普遍认为是他打下了杨树的树枝子,得罪了树神,树神发怒报复他,就给他留了点记号。从那以后,人们对这棵杨树更是奉若神明,更加崇拜。关于“神杨”的说法更是深信不疑。每逢年节,家家挂红布条,祈求神杨保佑这方子民幸福平安——
我陪着母亲继续往南走,转过一个直角弯向西就是全部由水泥铺就的村中主街道。路南是芦庄村村民休闲娱乐小广场,边上装满了健身器材,里面种满了花草树木。中间还建有一座别具风格的六角凉亭。名曰:聚仙亭,意思或许是说这里是聚集人才的地方。亭子四周建有砖铺的甬路,一直能通到水泥路。我见这里风景秀丽,就给母亲在亭子前照了张相留念。
芦庄村聚仙亭外景
路北有一座菩萨庙观音堂,门脸非常壮观。门脸上面是个三角形造型,中间一个大大的红五星。红五星下面门框上写有“芦庄村”三个红色行书大字。红色大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威武雄壮。大门两侧有对联一副,上联是“别看庙小神通大”,下联配“佑邻天高日月长”,横批“福泽乡里”。
芦庄村菩萨庙观音堂外景
走进观音堂,有三间厦子正房,青砖红瓦,白灰勾缝,朱门红窗。前面种了三棵冬青球,其中两根红色廊柱,格外引人注目。它好像人的两条腿,站得稳,行得正,矗立于正X间。正门上方有一块门匾,X“菩萨庙观音堂”六个大字。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的雕塑像。堂前有个香炉,专门用于芦庄村民插香跪拜,供奉祭祀观音菩萨。整个院里、室内的布置,庄严肃穆。
芦庄村菩萨庙观音堂院景
据《庙宇重建简介》记载,原来这座“菩萨庙”名叫“七仙堂”,历史悠久,庙龄有300余年。大门东南处十米左右,曾有古神杨树一棵。树龄已达400余年,枝叶茂盛,高30余米,五人合抱树围约八米。
芦庄村有一个妇女在我们村做媳妇。据她说,芦庄小学紧靠着菩萨庙,还是做学生的时候,她们十多个孩子,就经常在那棵杨树树洞里藏“迷互”。“X”破四旧那会儿,那棵记录着芦庄村人乡村记忆的古神杨树,终于被作为X余孽给刨掉了。据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刨树的人,都没得到好结果。或许是有神灵相助,那棵大杨树被刨掉不久,在原庙宇的东北百米开外,老杨树竟然又伸出了树根,长出了一颗仔杨树,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棵大神杨。
想当年,有几百年历史的菩萨庙也遭到严重破坏。芦庄学校因为安仁教育布局调整合班并校,被合并到了孙庄小学。20X,由芦庄村杜道明书记领头,村民杨吉峰负责施工,杨吉山、杨学臣负责安装,杨希泽及两个儿子负责善款投资。“众人划桨开大船”,经过大家不懈努力,终于在原来庙宇的地基上,建成了一座新颖别致的“菩萨庙观音堂”,成为芦庄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安仁镇芦庄村街景一角
回家路上,母亲和我畅谈着芦庄的一幕幕风景,对芦庄村的发展变化,感到由衷高兴。感谢党的好政策,给芦庄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如今的芦庄村,绿树环绕,街道整齐,卫生干净,村风淳朴,民风纯正,人们致富路上干劲十足。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村里的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安仁镇前列。
作者简介
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喜欢村史及民间故事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报刊,《山东金穗文学》《鲁北文学》《德州》《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等杂志。
—— 王河北作品集——●禹城王坊村,有条古“官道”●禹城刘方朱,“惊动”皇帝的村●禹城景庄村民义修“杨桥”的那些陈年旧事!●禹城“药王庙”的传奇●禹城,来自“枣强”的文化民俗●禹城有个村,被称“圣人府”●禹城的“杏树林”与“馍馍松”●禹城旧事:明朝皇帝朱棣曾打算在这个村建都●禹城曾有个“天王殿大碾子杨庄”●禹城小杨圈村人的精神图腾—古槐树●【禹城旧事】辛寨镇小杨圈村的那些人和事●【禹城旧事】辛寨王家坊的油饼逸事●禹城版的《闯关东》,那个年月的禹城人●【禹城旧事】辛寨庄科村的那些人和事儿●辛寨镇X村的那些历史故事●【禹城旧事】辛寨镇战高村的那些传奇●【禹城旧事】辛寨镇曹庄村的那些事儿●【禹城旧事】“猫舔邵庄”的那些事儿●【禹城纪事】王家坊的一段“灵异”事件●【禹城旧事】辛寨镇任庄村的那些传奇●【禹城旧事】辛寨李寨子村的那些往事●【禹城文苑】王家坊集市上的说书艺人“麻秃六”●【禹城文苑】王家坊“白蛇”索命的传说●禹城解放路小学,一名优秀教师去世●〖禹城文苑〗辛寨王坊,100多年前的一段传奇●【禹城旧事】改革开放前,辛寨学校,那些事儿●【禹城文苑】王家坊集市上的“凉粉儿”●【禹城文苑】纪实文学:瞎老柏●【禹城文苑】纪实文学| “傻大妮儿”正传●【禹城旧事】印象中解放初的魏寨子学校●【禹城旧事】辛寨河西刘村的故事●禹城小李村的那些历史传说●禹城辛寨镇王坊街“大蟒蛇”的传奇●【禹城村史】辛寨大X的历史变迁●【禹城村史】辛寨庵尚,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传奇●【禹城作家秀】王家坊集上的“拖爬猴”●禹城有个“官庄”,相传……●禹城,大刘村的历史变迁●家乡的苇河●一位禹城老师的“难忘之旅”●【禹城旧事】伦镇岱屯,一个充满传奇的村●伦镇薛官屯:一个英雄辈出的村●辛寨兴旺村的历史、传说和人物传奇●我的“磟碡干娘”
●辛寨镇民国教育第一人——魏兰先生
●辛寨安庄村的历史变迁及民间传说
●辛寨陈寺的那些陈年旧事
●辛寨街青龙镇的那些历史传说
●禹城王坊那些年,那些事儿……
●禹城梁河小学的历史变迁及发展历程
诵读者简介
吴昆,禹城润禹水务有限公司员工,喜爱朗读、唱歌,愿意用声音带给大家快乐,用音色穿越时空。
吴昆作品集
■禹城刘方朱,“惊动”皇帝的村
■禹城景庄村民义修“杨桥”的那些陈年旧事!
■禹城“药王庙”的传奇
■禹城的“杏树林”与“馍馍松”
■禹城旧事:明朝皇帝朱棣曾打算在这个村建都
■禹城曾有个“天王殿大碾子杨庄”
■禹城小杨圈村人的精神图腾—古槐树
■【禹城旧事】辛寨镇小杨圈村的那些人和事
■【禹城旧事】辛寨王家坊的油饼逸事
■辛寨镇X村的那些历史故事
■禹城有个X主——“半个好人”
■【禹城文学角】别了,大黄鸡
■【禹城旧事】县油棉厂有个“老革命”,那是我的“倔爷爷”
人文禹城公众号 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