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人读后感(《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象人读后感
01
人生意义
《象与骑象人》,作者为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坦普尔顿奖旨在鼓励科学和宗教对话,因奖金比诺贝尔高而著称。)
这本书的读后感,酝酿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到底解决了我什么问题?
最近几个月我上班都提前半小时,喜欢绕办公区后门走连廊到前门,跟随上班的人流,从广播中听喜欢的音律,有时会观察人流中的人,有时会反思自己,有时也会练习正念。
也就是走在连廊的某一瞬间,我明白了我为什么喜欢书的内容,那是因为我一直思考的很多问题和书介绍的内容刚好匹配起来了,而且还在书中找到了令自己一直费解的很多答案。
最近两年自己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越思考越知道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特别经历了年初父亲的过世和朋友的突然病世,自己更想明白如何去生活。自己有努力的学习西方人的高效,但是又向往东方佛学的无常;一直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又总是疲惫的应付现实生活的蹂躏。
本书给我一个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们既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要有活在当下的心境,既要有积极去追求幸福的行动,也要有应付现实困难的勇气。最后我得到人生的意义为体验生活,积极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对现实,经历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通过生活体现,那生活也就有了意义,这应证了《活出意义来》的一段话: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而退隐的生活,则是人有机会体验美,艺术,或大自然,并引为一种成就。至于缺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选择其生活态度。
02
内容介绍
如果单独来看书的每一章节内容,甚至每一小节的内容,它们都没有太多的联系。但运用象与骑象人的比喻贯穿整本书就比较容易看到书的主线。从象与骑象人的比喻开始,了解他们的相处,如何追求快乐,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如何成长,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
作者知识面太广,所以内容多且杂,我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还被卡在心理和道德成长的章节,第二遍阅读才把全部内容勉强读懂,而第三遍阅读的时候才知道整本书内容是如何浑然一体的,这还不包括我不时的翻开随便读读。
我能读懂大部分内容还是建立在我懂心理学和学习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如果不懂心理知识的人来阅读,或许只能获取少部分内容。但是不管是谁,只要拿起这本书能认真翻一遍,或多或少都有收获。
而内容的广也导致不好写本书的总结,加X中翻译后组织的语言是我喜欢的,任何一章节似乎已经是浓缩后的精华,想单独去提任何一个我喜欢的内容,都需要从文中摘抄整段出来,否者我提的任何一个内容点,最后都只是浮在水面上冰山的峰尖。
但是读后感还是要写的,毕竟可以记录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写我觉得可以用在生活中的部分理论,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到东西并思考,最好付出行动;其次把文中部分句子(主要是粗体字)摘抄出来,那也是文中的精华部分;最后把内容逻辑用逻辑思维图进行简单归纳。
03
个人理论理解

1.象与骑象人的意义。象的层次:身体、右脑、非理性、潜意识、自动化;?骑象人的层次:心灵、左脑、理性、意识、控制化。用进化理论来解释这个比喻比较好理解,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也确实符合这种种模式。所以这个比喻对我们理解及控制情绪很有帮助,我也根据这个理论写过一篇关于愤怒的文章。
2.自我监控目标理论。这个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压制情绪的结果,越去不要想某件事情,或者克制不要出现某种情绪,大脑越喜欢去确认这件事情完成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无法做到一分钟内不在大脑里想小粉象的原因,不信你试试?
3.很难说服他人。情绪走到理性的前面,最开始的想法都是内心潜意识的东西,或许表面上我们被说服或者说服了别人,而实际上,大象还是喜欢按之前自己的决定X。所以没到必要的时刻,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跟别人做无谓的争辩。(那什么时刻是必要呢?当他人的大象还没有做出决定的时候。)
4.负面偏差。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我们现在心理学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喜欢研究负面的东西,因为负面情绪是为了更好的让我们远离危险,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和接纳负面情绪,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现在环境比古代截然不同,已经完全可以好好的去享受正面情绪带给我们的幸福。
5.改变情感风格。文中提供了三种方法:认知疗法,冥想和百解忧。对于心理健康人来说,懂得运用认知疗法是最快改变情绪的方法,如果认知理论用的好,一个人也几乎不太有烦心事。冥想是根据大脑的可塑性更进一步提高情感的方法,虽自己有在尝试,不过可能还需要大师指点。而百解忧代表的是药物上的方法,在无法承受心理痛苦的时候,药物解决也是一种好办法。
6.印象管理。一直以为理性的人肯定会冷静的看待一个人的外表,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人能够逃脱印象管理的影响。所以以后还是得认真的注意下自己平时的衣着打扮,毕竟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世界。而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而实际做到了吗?应该不可能,人都是容易看到别人的小刺,却不会移走眼中的梁木。
7.道德理想主义。有了这个理论就能明白拿破仑为什么没觉得自己是对的,虽然他怜惜自己的士兵,但是目的让手段合法化却蒙蔽了他的双眼。这也让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的道德绑架,希望我们都能冷静的看待道德,虽然每个人都有私心,可是毕竟大家都是活在同一个世界,不能完全脱离他人的联接。
8.进展原则。大家都喜欢制定计划,当时都以为达到目标就可以让心情愉悦,而事实却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比完成目标更快乐。过程的存在是在目标的制定之后才有的,所以制定计划是有必要的,完成目标之后制定一个更大的目标也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目标要符合自己的内心,也要符合社会,更要符合人性。
9.适应原则。我喜欢用精神熵来理解这个,只有适应当前的环境,这样人在相同情况下才能减少自身能量的损失。处于恶略环境下,适应是一个好办法,而在和平年代,适应原则却阻碍了人们追求幸福。加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基准点,不管我们做多少努力,我们都会回到幸福基准点,幸福就越发的难得可贵,而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这个幸福适应性。
10.快乐方程式。决定一个人快乐的几大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自发性活动。遗传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倒是容易改变,比如改变噪音,选择权利,人际关系等等。很遗憾,因为我有耳鸣,这是最影响快乐的。不过当我快乐的时候,它并不存在。所以其实快乐了,一切也就不受影响了。自发性活动就是指我们人为的心理活动,《幸福有方法》列举了十多种办法,如果能去努力尝试幸福的方法,至少可以在适应原则上有所突破。
11.依恋和施爱理论。依恋理论解释了猴子更喜欢抱着暖暖的布妈妈,而不是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也正是这两个理论可以看到人为什么需要爱情。这让我想通了我脑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人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有人没有爱。只有孩子接受了足够的爱,他才能够去更多的爱他人,这两个系统一个是需要爱一个是去爱别人,看起来是截然相反的,但是却是唇齿相依的。那我们是否就可以溺爱孩子或者无边界的爱他人?那么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上定义的爱更理智:为他人成长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所以溺爱和X限的爱都不能称不为“爱”。
12.逆境时机论。我们都觉得经历逆境有利于人生的成长,其实这里还发现一个时间因素,在强度合适的情况下,如果15岁到25岁之间能给人生多一些压力,内心获得的成长是最大的,经历后便增强了一生的抗逆能力。所以我们不要寄托所有压力或逆境都是有利的,如果抗压能力没有在年轻的时候打好基础,成年后尽量避免超过心理承受能力的去折腾自己,除非先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想要让孩子心灵更X,尽量的让他多点生活经历。
13.美德。当我们沉浸在追求名利的时候,已经早已经忘记了美德这个词,人类走得太快,自己的美德影子有点跟不上。好在积极心理学又把人性拉了回来,让它成为幸福追求的基石,只有在美德之上去建立的幸福大厦,才能更加坚固,这样人也活的更加坦荡。不管什么时候都好好想想美德之美,带着它上路,遇到任何问题也不怕。
14.道德。以前接触这个词比较少,也就没有对其进行深思。而刚好作者乔纳森对道德研究很多,所以也得以对其略有了解。我们喜欢清洁,喜欢干净的感觉,其实这折X我们心灵的需求。纯净不单单为了身体,更涉及到人的灵魂。现在我没办法上升到社会及神圣的道德,能做的就是通过美德和爱把个人道德处理好。
15.快乐之道。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中庸之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而能采用中庸之道,或许一切都豁然开朗,或许这跟谈判的双赢是一个境界。把握好我们的感情(大象),理性(骑象人)及他人或社会的关系,和谐相处,必然能活出一个人的意义来。任何事情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找到所有事情的意义,有了精神寄托,任何人都可以迈开坚毅的步伐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
04
重点语句

理性与情感必须携手合作,人才会表现出聪慧的行为,但是情绪(大象)仍负责绝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脑出现新的大脑皮层,骑象人才重新活跃起来,大象也因此变得更加聪明。
当我们感觉到不明所以的内心冲动、希望及X时,就会大觉意外。我们发了一大堆声明、誓言,下了无数次的决心,但老是意外地发现自己执行的意志是那么软弱。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在跟自己的潜意识、本我或动物本能对抗,但其实这都是我们整个心理的一部分。
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对事件的诠释才能影响到我们,所以只要我们能控制自己对事件的诠释,我们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
除非你觉得悲惨,否则没有什么是悲惨的;同理,除非你知足常乐,否则没有什么事能让你快乐。
我的心是一国之主,它可以让地狱变成天堂,天堂变成地狱。
互惠之道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好的效果,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心中的大象天生就是一个模仿高手。
我们每个人都很虚伪,当我们蔑视别人虚伪之时,更显得自己加倍虚伪。
在模糊的情况下,我们会专挑对自己有利的来做比较,然后再去找可证明自己确实比较懂得与人合作的证据。
只要是需要我们跟别人合作的情况,自私的偏见往往会把互利变成互相憎恨。
善与恶存在于我们的想法中,我们认为是善就是善,我们认为是恶就是恶。
理想主义之所以危险,是因为理想主义总是认为目的可以让手段合理化。(康德与边沁)
我们内心的辩护律师、透过玫瑰色的镜子看自己,“天真实在论”以及“邪恶至极”的迷思——以上种种心理机制共同为我们编织出我们所赖以为生的意义之网,而天使与魔鬼就在其中打得你死我活。
追求身外之物,或强求世事如己所愿,最后只是一场空。快乐只能内求诸心,断除对身外之物的执著,对一切采取接受的态度。
有些身外之物仍然值得我们追求,而且快乐有一部分是可外求的,只要你知道其来处。
快乐造就婚姻,快乐的人比较早婚,而且比那些快乐起始点较低的人的婚姻更持久。
影响一个人快乐与否的外在因素,基本上可分成两大类——个人本身的生活条件,以及个人选择的自发性活动。
人不可能一整天都沉醉在肉体欢愉中,因为人对食色的需求,很容易因饱足而生厌。不管是食或性,一旦超过一定程度,就会让人觉得恶心。
在“心流”的状态中,大象及骑象人彼此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时,大部分都是大象(自动化过程)在运转,一路顺畅地向前奔跑,而骑象人(有意识的思想)则完全沉浸其中,搜寻问题与机会,协助大象顺利运作。
愉悦必须有所节制,否则就无法维持原有效果。
经验之所以比实物更能让人快乐,部分原因是经验带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大部分要花上100美元以上的活动都是我们跟别人一起进行的活动,但是昂贵的实物消费行为往往有部分原因是出于想让人艳羡的心理。活动让我们和别人连接起来,物质却会加大我们跟别人之间的距离。
追求奢侈品是一种快乐陷阱,它是一条死巷,但人们误以为这样的行为能为自己带来快乐。
追求效用极大化者一直喜欢跟别人比,所以他们很容易陷入炫耀性消费的陷阱。但是,追求效用极大化者花的每一块钱所得到的快乐却比心满意足者少。
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其中的平衡(汲取东方的智慧),找出明确的奋斗方向(借助现代心理学)。
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美丽的X,他必须学会爱整个人类的躯体之美,而非独钟于某人的X。他必须看到人类灵魂之美,然后是思想之美及哲学之美。最后,他就会了解美的形式本身。
人从逆境中获益的方式主要有:①一旦你能挺身面对人生的挑战,便可激发自己原本潜藏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会改变我们原本对自我所秉持的观念。②人际关系。③会改变人生的优先顺序及对当下和他人的看法(充实地过着每天的生活)。
逆境之所以是人类追求完善人生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因为逆境迫使我们停下脚步,让我们有机会注意到其他歧路,思考我们真正想要的人生终点。
人生出现危机时,我们面对危机的方法可基本分为三种:积极面对(直接采取行动解决问题)、重新评估(先把自己的想法理清、再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做法)、逃避(否定或逃避事件的发生,或借酗酒、X等的X来压抑自己的情绪反应)。
逆境后能否成长,关键不在于乐观的心态本身,而在于乐观的人很容易便能找出事件的意义。
事件本身并没有意义,其意义来自当事人与他人、团体及经验本身的互动。
父母的最佳因应之道,就是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孩子可以在不同生活领域得到默会知识。
美好的人生可让我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发展潜能,成为一个符合自己本性的人。
美德必须以特定传统为基础才得以茁壮成长,但现代人已失去美德的语言,所以现代人很难找到人生的意义、一致性与目的。
美德会让人的情绪产生变化,而这些情绪反应会让人胸口产生温暖或愉悦的感觉,并且让人自觉地想去帮助他人,或让自己变得更好。
每个人的内在皆有神性,所以理想的社会是要帮助人们找出一种可与神性和谐一致的生活方式。
古代的哲学家通常也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但是现代哲学却一味地钻研逻辑学及理性,以至于逐渐跟心理学越走越远,当然也更掌握不了充满激情、复杂的人性。
我个人认为:正确的快乐假设应该是:快乐之道在中庸。
关于“综合”这个观念最深刻的一个见解:当人们肉体、心理及社会文化三个生存层次的生活连贯一致时,人就会找到人生的意义。
个人在做决定时,往往处于自私的动机,但是如果有一X人持续不懈地想改变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大都为了追求某种道德、正义或神圣的愿景。

05
内容简介

象人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