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原铁狮子胡同1号),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其前身为清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第。该建筑X由留英建筑师沈琪主持设计,中国营造厂施工建造。共有主楼和三组风格各异的建筑X组成,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建筑设计和营造施工的高超水平。西洋古典建筑风格如此大胆地运用于新建的清廷最高军事指挥衙署,也体现出西风东渐的历史时代。中华民国时期此处曾作为袁世凯和段祺瑞执X所在地,并于1926年在门前见证“三·一八”X,具有重要历史价值。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X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陆军部主楼
X碑建筑X大门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灰筒瓦悬山大脊顶,中间三间开门,东西山墙外露七架梁。门前有3米多高石狮一对,隔街对面有一座悬山顶砖雕大影壁。
大门
大门侧视
大门悬山顶
大门两侧石狮
进入大门两侧有中西结合样式的平房,联排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前部和两侧出廊,应为当年警卫驻扎之用。
大门内平房
主体建筑楼X皆为西洋古典形式,西院为陆军部,东院为海军部。西院主楼为欧洲古典式灰砖楼,前后面三间楼门,中部门厅以上三层,两侧及翼楼均为二层,外檐为联拱柱廊。主楼后面的东、西、北面各有一座楼房,形成一组楼X。楼体满布精细的砖雕花饰,门窗、天花、地板和护壁板全用优质木材精雕细作,华丽壮观,表现出欧洲折中主义风格。
陆军部主楼局部
陆军部东翼楼
陆军部主楼转角
陆军部主楼北立面
陆军部主楼北立面东翼楼陆军部主楼后面有水池和假山,后面为东西配楼和后楼,装饰简洁,白抹灰板壁,红木柱外带卷廊,为典型的英国殖民地式风格。
陆军部主楼后面院落
水池和假山
后院主楼和东西配楼
西配楼屋顶铁艺装饰陆军部东侧是海军部(原贵胄学堂)主楼为西洋古典形式,二层灰砖清水墙砌筑,木结构,三角桁架,铁皮屋顶,主楼、侧楼和后楼形成四合院式布局。
海军部旧址主楼
西翼楼局部历史沿革
该建筑X东部原为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第。允禟于雍正四年(1726年)被禁锢致死。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赐允禟宅第于五子弘昼,为和亲王府;西部原为顺治帝五子常宁的恭亲王府,到清末时王府已递降为公府,分别由两府后裔承熙、溥廉居此,因此两府被时人称为承公府、廉公府,再晚则又分别称为德公府(承熙孙德茂)、毓公府(溥廉子毓璋)。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创办海军衙门,X海军事务。中日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清X撤消了已无海军的海军衙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X“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实行“新政”,改兵部为陆军部,将兵部、练兵处、太仆寺合并为陆军部,同年清X用慈禧挪用的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剩下的款项兴建了东西两组西洋巴洛克式砖木结构楼房,西部为陆军部,东部为陆军部所属的贵胄学堂。宣统元年(1907年)清X重建海军部,撤消贵胄学堂,后将贵胄学堂改为海军部。自此该建筑X形成为清末陆军部和海军部建筑X。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在1912年将总统府和X设于此。1924-1926年为段祺瑞执X驻地。1926年3月18日,学生在此地的大门前X时与X发生冲突,死亡多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X。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即是记录此事,X遇害的刘和珍而作。鲁迅先生当时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的老师,刘和珍是他的学生。“三·一八”烈士墓位于X园遗址内。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一八”烈士 公墓
公墓碑上刘和珍的名字
1928年到“七七事变”前,此建筑X为宋哲元二十九军军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所在地。
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西院、东院分别由日本华北驻军总司令部和特务机关“兴亚院”使用。抗战胜利后,国民X接管,改为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部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作中国人民大学校舍。1978年起,西院主楼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后配楼仍为宿舍;东院楼X则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所属日、俄、亚太、拉美、西亚非等多个国际问题类研究所的办公地。
1984年,该建筑以“段祺瑞执X旧址”名称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X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更名为“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