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计算机(北大计算机创始人张世龙的沉浮)

北京大学计算机
         

      张世龙先生(1991年)

    1958 年10 月14 日X委员长在校长陆平、周培源陪同下参观“北京一号”计算机,听取张世龙汇报,校刊记者拍照留影,张世龙十分珍爱的这张照片在X期间丢失。高庆狮请高超从北大档案馆复制了这张照片,董士海将照片放大洗印后送给张先生,再次保存在先生家中客厅的礼品柜里,图为张世龙在向X委员长汇报。 

    为第一届计算数学班授课的有一位年轻老师张世龙,他是北大的计算机专业创始人,知识渊博,思想活跃,才华横溢。1956 年3 月,张世龙在徐献瑜教授的推荐下参加了中科院计算所组织的“数字计算机讨论班”,买到英国布斯的《快速电子计算机》原文影印本,他和吴允曾、胡祖帜、林建祥共同译成中文出版。

《快速电子计算机》科学出版社1958年2月第一版, 吴允曾、胡祖帜、张世龙、林建祥 译
    张世龙与董铁宝教授多次讨论冯·诺伊曼关于通用数字计算机的研究报告,每周三四次“开夜车”,绘制计算机逻辑框图、部件结构、指令系统和程序运行图解,边思索、边修改,搞清楚了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1957 年,在徐献瑜及吴文达、林建祥老师们的极力推荐下,经周培源教务长和江隆基副校长同意,张世龙从教务处调到数力系任党总支副书记、准备任课,他开设计算机原理、无线电原理,筹建计算实验室,搭建了几种电路,给两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讲授了脉冲技术。他悟出了讲授计算机原理的“循环法”,自顶向下,逐步求精,使初学者轻易掌握原理和设计原则,后来成为院士的高庆狮、周巢尘、王选都是他这时的学生。
       他于1956 年开始自主设计电子计算机,很快做出一台模型机,取名为“北大1 号”,从逻辑到电路都很具体,这在国内是“率先尝试”。遗憾的是,实验室的工艺欠缺,没用插件结构,一块大电路板很难调试,磁鼓存储器不过关,机器不能运行。但是,1957 年下半年,张世龙给54 级授课,就以这台计算机为内容,从逻辑设计、电路设计、工程设计,勾画了计算机原理和一台计算机的完整形象。
       王选十分敬重张世龙,他说:“当时大家都觉得这门课程教得好,课讲得很实在,很具体,让大家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其中的那个串联加法器,里面一个关键性原理是张先生自己琢磨出来的,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听完之后印象特别深。”并称张先生“敢为人先”的勇气影响了自己后来的科研生涯。
    张世龙研制计算机的行动,得到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将军支持,安排为空三所研制一台计算机,用于空中指挥时测距计算,定名“北京一号”。1958 年交付空军。
   1958 年夏末,张世龙负责领导北大“红旗”计算机(北大二号)的总体设计和工程设计。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工作,终于在1960 年5 月1 日调试成功!成功算题。国防科委安东秘书长知悉北大自主研发计算机,开始“北大二号”的设计情况后,邀张世龙会见中科院计算所阎沛霖所长,商定北大、计算所、五院出人,由张世龙主持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的前期系统设计,有甲乙丙三机,总称109 机。参与人员有高庆狮、周巢尘、周炜、虞承宣、沈绪榜,数学所胡世华、北大董铁宝两位教授受邀参加了讨论。计划中的109 厂晶体管迟迟不能投产,张世龙向阎沛霖建议用电子管设计109 甲机(后为119 机),这个方案也提供给华东计算所研制J-501,都获成功。
    张世龙有自知之明、做人做事实实在在,不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动手能力也极强。他能较快地掌握大型机的设计理念得益于董铁宝的启发和帮助,他与董铁宝教授一起比较了BЭCM 和ILLIAC计算机,在119 机的设计中,舍弃了相对低效的BЭCM技术。
    1959 年秋天,“反右倾”运动来临,张世龙被停止了包括“红旗机”研制在内的一切工作,缘起他强调生产工艺,严厉批评不按工艺规范操作的学生,被学生干部认为是打击X众积极性,受到了激烈的批判和处分,甚至连机房也不准进入,被迫离开了他倾注大量心血的计算机专业。1960 年春,他被指责为“以党内专家自居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这年10 月,责令他到京西斋堂公社农村劳动改造,随后调出北大。
    1978 年,应周培源校长之邀,张世龙重回北大担任计算机系首任系主任。他自编讲义,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课程。但他提升教授的时间很晚,甚至比他教出的学生还晚得多!近60 岁时,他患有心肌炎等多种疾病,不再连任系主任,只做“普通教员”,坚持上课,带学生上机实习。

    2008 年10 月10 日,北大计算机学院隆重举行张世龙先生追思会,他是一位好教员,为人坦荡,能上能下,不争名利!他是一位有理想,有科学精神的人!他的学生陈堃銶说,“今天回忆那段沸腾的岁月,对张先生更增添了许多崇敬,那为计算机事业忘我投入的精神、那以超人的聪明才智自主设计计算机的创新精神、那不计名利只求奉献的高尚品德,我将永远铭记在心,张先生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董士海说,“我作为335 教研室的成员,亲身经历了不到30岁的张先生带领一批年轻人、自行设计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的过程,对我们335 这个教学科研集体所树立的低调、踏实、严谨、创新的良好风气是有目共睹的,后来的百万次150 机和748 激光排版系统的成果,就是最好的两个例子!”
    张世龙的《燕园絮语》,被读者精心收藏,在书店、图书馆、网购,遍寻不得觅处,不见一册流通,这是对先生人品的最好X。 

张世龙和北大教师们,1984 年在北阁欢送宋万寿、廖娴云夫妇调回广东,第一排(右起)张世龙、宋万寿、廖娴云、张世秀;第二排,余娟芬、冯小敏、沈静燕;第三排、董士海、金石、邹悦、邵秉章;第四排,郑胜利、吕晋育、王丕显、陈葆珏、杨天锡。

 
张世龙,1929 年10月10 日生于天津,就读燕京大学物理系,1947 年曾任燕京大学地下党总支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学研究科科长,是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创始人, 参加了“北京一号”计算机、“红旗机”研制和中科院计算所119机前期系统设计之后,1959 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成立。张世龙任计算技术与自动控制教研室主任,1960年底调二机部九院,后下放“五七干校”,调至三线,1976 年调回北京,1979 年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首任系主任,1990年离休,2008 年8 月25 日逝世。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推荐:
西军电的专业和前两台计算机
吴立人院长受命创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从专业到系
“漫谈计算机”和吴几康先生

X尧先生和近代物理所
许孔时:温文儒雅,博闻强记
跨洋寻觅周寿宪的人生数据

第一台计算机和张梓昌

莫根生:一位百岁老人的计算机历程
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
乌家培:见证计算机和信息经济

张绮霞:目光清澈的女程序员
哈工大计算机专业50年庆典的价值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从原子弹到计算机的华罗庚
钱学森举足轻重的发言决策计算机

做计算机靠苏联还是自己动手?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X与新中国的恶性X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和全国军工企业质量整顿
向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军的回顾
薛暮桥的统计机械化和自动化

中国计算数学的起步
电话专业为计算机事业挑大梁
胡建平:不断创新的计算机人生
长途迁徙历经磨难的几个计算机专业
 中国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起源

 新中国赴苏公派计算机留学生

计算机训练班堪比黄埔,开创教育新模式
谁是最先填报计算机志愿的人?

感恩科大:计算数学的航空岁月

人民大学:开创信息专业先河

靳进善:工农兵结缘计算机

培育计算机人才训练班建奇功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在系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中科院早期人事工资趣谈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隆重成立

第一个计算机组在物理所

酒仙桥电子基地拔地而起

东西南北和上天的计算技术研究所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创业前后
杭州将建设亚洲第一座计算机博物馆

软件技术:从研究室争论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运动战”
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王正

为十二大计票的宽行汉字针型打印机

15所与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

X与新中国的恶性X防治调查(摘录)

计算机技术情报的编辑出版记载着产业进程
哈军工研制441-BⅢ:任连仲口述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打算盘的士兵和向计算机的过渡

胡守仁:一辈子当兵(雷达计算机)

国防工业老战士——X
在系列计算机上自主开发数据库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国家荣誉:康鹏电路和“发明证书

电信“可视图文”生不逢时

昙花一现的“图文电视”

X“天降大任”的虞浦帆先生

兵器试验中心数字弹道的传奇

甘鸿:记忆是电脑的灵魂(全)
中科院计算所为何筹备了三年?

中国信息化是何时开始的?
计算所:南楼北楼今X
计算机为什么是一场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和夜班酱油汤
X数学家段学复先生105X诞辰
曲庭维:哈军工的军旗前照相
酒仙桥的包豪斯设计足印
缪道期:中国计算机安全领域的 位开创者

从电报转报到互联网
王行刚让人长久怀念
披金戴银的计算机印制插头

胡道元:为中国人用上互联网尽力
中国数据通信的起源

张关泉:成果奇崛和瑰丽的数学家
X中国第一只晶体管诞生50X
记录历史,旨在传承——CCF保护中国计算机历史的行动
计算机起源和中国的追赶

江明德和”成电“的计算机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中日海底电缆谈判中的温控培训

清华计算机专业首班合影幕后

林巧稚不为人知的科学家故事
一场计算机交货标准的争执

俄汉机器翻译在国内初步试验成功
华南工学院的俄汉文翻译机
照排印刷系统的成功和夏天俊厂长
古典文献数据库的前世今生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成就辉煌

安徽电子计算机厂和中国首台微机
南京计算机工业发展(60-80年代)
真金白银祸害了国产电子计算机
河南省的计算机事业起步
江汉油田会战计算机初显身手

武汉的计算机起步与生产应用
思想机器,从美国到中国 
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组组长闵乃大
原子能楼是中国现代科技第一步
史实秘事:物理所合影的原照X?

“情况反映”:北京市公交卡的启动
镜头偏置,丢失了计算机的历史
 朱鹏举的赴苏留学记忆
计算机创业与少为人知的安全保密
我的母亲夏培肃

CCF终身成就奖魏道政: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
新春佳节思念创业前辈
”军字一号信息系统“进驻小汤山医院
凌君达:寻找蔡金涛
104计算机横空出世(1-5全)

X计算机事业先驱者任公越
中国计算机不断跨越的六十年
应急与电信:从非典到疫情防控
科技奇人吴允曾(附二篇文章)
刘慎权: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创业

创业者:许孔时和妻子姚越秀(一)
创业者:恭祝许孔时先生九十寿辰(二)
无与伦比郭平欣
我国第一台百万次150机的诞生
M-3机译著和三个人的故事

铁路的计算机早期应用
外部设备因需用户需求才有社会地位
国史—计算机科学家倪光南
包云岗:积极参与CCF的志愿者
从图灵到王选的无人能及

我对“紧急措施”缘由的调研
X东方红卫星升空50X-回忆轨道观测
甘鸿:计算所公司创业记(一)
甘鸿:计算所公司创业记(二)
甘鸿:计算所公司创业记(三)

李晔:难忘自己的计算机工业
《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原理》编审回顾
传奇外设专家姚锡珊和虞浦帆
几十年思维也不落伍的”前言“
X计算机事业的开创者郑守淇先生

从读书到科技历史的研究价值
一座闪亮的里程碑——DJS100系列
哈尔滨生产的DJS-220型机
紧急:寻找余希纯家人得回音
70年代:二千台计算机的集成电路
我国首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

北京大学计算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