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者之歌(巴巴罗萨行动(四):莫斯科保卫者之歌)

莫斯科保卫者之歌
X紧皱眉头,烟斗里冒出的浓烟在作战指挥所的狭小地下室里萦绕,手指紧握着烟斗,十分用力,好像在卡着X的脖子。一份份报告摞在巨大的办公桌上,墙上的地图有参谋标注的细线和番号。其中一份报告来自统帅部总参谋部,是一份每日例行报告,上面很简洁地写道:损失战斗力446万,其中负伤133万。他随手看过后把报告扔回桌上,继续皱着眉头听取参谋们的意见。

美国国会向日本宣战。在美国历史上,通过国会正式宣战的战争并不多,像对日本宣战这样的快速的、无X的通过,只能说明其进入战争的巨大决心。
差不多同一时间,世界上最大的一场工业动员在世界的另一边开始了,日本人X了沉睡的巨人,从这一刻起,巴巴罗萨行动作为政治的延续,已经可以宣告失败了。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工业能力的美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拥有最多陆军的苏联和拥有最多海外殖民地的英国站在了一起,所以从这一刻起,X轴心的命运已经注定,长远来看,这帮疯子肯定是要被正义制裁了。

“保卫莫斯科”
但是X没那么乐观,他现在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守住莫斯科。全世界的目光也在关注着这座莫斯科河畔的古城,因为一旦苏联没挡住德国的进攻,德国还能闹出更大的动静,死更多的人,付出更大的平民与经济的代价。
可惜X同志没想到的是,就在苏联这边咬牙坚持的时候,德国这边也在痛苦地挣扎着。

1941年11月13日,在斯摩棱斯克与明斯克之间的奥尔沙,德国最高军事指挥进行了一场会议,旨在讨论德军下一步该怎么办。在之前11月4日,南方集团军X总司令冯·隆德施泰特元帅就曾向总参谋部建议停止前进,整顿队伍,明年再行前进。在奥尔沙会议中,三位集团军X司令官说服了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告知他德军的损耗比预计的严重多了,今年最多只能围困X格勒、威胁莫斯科。
X听到汇报,也接受了短时间内打不下莫斯科的结局,他自己也知道,并且一直在避免在城市里进行长期的巷战,这是他从1939年围攻华沙的巨大代价中学来的经验。但是德军进攻的步伐没有因此停止,而是希望继续完成合围,将红军西方面军与莫斯科围困其中。

苏联在这个时候动手了。西方面军总司令朱可夫察觉到德军的钳形攻势,于是命令贝洛夫骑兵集团攻击位于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军右翼的112步兵师,这是一个使用法国装备的德国步兵师(可见当时德国的装备也是捉襟见肘),没有能够对抗T-34X的武器,结果当然是大败亏输,

帕维尔·阿列谢耶维奇·贝洛夫
这是德国入侵以来首次成建制被有组织的反击击溃,苏联军民士气为之一振。在众多志愿者的帮助下,莫斯科建立起了北起卡利宁(Kalinin)南至图拉(Tula)的防线,包括反X壕,铁丝网,掩体和X阵地,所有军队进入到了防御阵地。
也正在这时(11月15日),土地已经被冻硬了,德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击。进攻非常猛烈,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2装甲师在攻下克林(Klin)后声称自己已经能看到30公里外克里姆林宫的塔尖上的红星。但是代价是非常非常沉重的,古德里安在18日集中起了全部能够作战的X进行突击,一点数:50辆。古德里安只能一边指挥军队顶着红军的不间断的反击缓慢推进,一面向上级层层汇报要求中止进攻。

莫斯科志愿者挖反X壕
另一边,苏联志愿者们拿出了挖运河的气势,在原来的防线之后又修筑了一套差不多的防线,保证一定的纵深。朱可夫也摸清楚了德军的套路:两边装甲兵包抄,中路步兵推进。于是集中了所有20个反X团中的13个,分布在两翼重点防守地带,隐隐在向德军X兵挑衅:你来啊。

红军反X炮
苏联现在剩下的指挥官,从朱可夫到团长,都是打了六个月,输了六个月,大浪淘沙后剩下的真正会打仗的人了,也越来越清楚德军的战术方法与战斗力,所以也越来越会用自己的方式和德军周旋。
其中一个例子是老熟人贝洛夫,他老兄收到朱可夫将军的指令向围困图拉后继续北上的德国第17装甲师进攻,除了命令,朱可夫给他带来的还有半个X师的X与两个X营,1个工兵团,以及最新出炉的“喀秋莎”火箭炮。在这些装备的加持下,贝洛夫的第2骑兵军发起了纵深打击,在17装甲师的缝隙中向前推进,发起突击。17装甲师本来就人员不满,战线都填不上,自然缝隙很大,被突然来一家伙,赶快后撤。于是贝洛夫率军继续追击,在德军后方一直搅动了5个月。

1941年11月的天气对苏联人来说还不算冷,以他们的标准来看还能在屋外喝伏特加。但是12月到来之后,从西伯利亚赶来的冷空气让德国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冬将军”。

Rasputitsa,俄语为Распу?тица,意思是指春秋两季不便于道路通行的时节,显然,德国人对这个恐怖交通条件的估计不足。
12月5日,苏联最高统帅部下令反攻,此时的德国军队疲惫不堪,饥寒交迫,飞机X很难在寒冷的天气发动引擎(德军使用的是临时机场,苏联的永久性机场有提供暖气的机库),而且随着战线拉长、战斗损耗、非战斗减员的不断消耗,能够有效投入的兵力不断被削减,苏联在莫斯科正面战线集结的兵力大概两倍于德军。

苏联宣传画:”钳形攻势遭遇钳形攻势“
一开始进展地就十分顺利,苏联用钳形攻势来攻击德国的钳子,用空降部队和滑雪部队骚扰德军的后方,效果十分良好。德军害怕被包饺子,希望赶快向后转,然后再建立防线挡住这波攻势,而且德军也认识到,红军的进攻只是战术意义的反击,不太可能深追出来。结果,有人不乐意了。
我们在之前就说过,X打这场仗有着很多的目标,他一个都不想放弃,所以才弄出了一个折衷又折衷的巴巴罗萨计划。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显示他的X理念和种族优势理论是正确的,所以他是不能忍受将领们的撤退要求的,哪怕12月16日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Brauchitsch)和总参谋长哈尔德请求总撤退,他都坚持不答应,只同意个别战场可以进行战术性撤退,然后从其他战区(比如法国和挪威)抽调了13个师增援,然后向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提出要求:用空军阻滞红军的进攻。

冯·博克元帅
效果显而易见:12月18日,中央集团军X总司令冯·博克被勒令将指挥权移交给冯·克鲁格元帅,官方说法是让老元帅(61岁)回家养病,后者被X要求“用疯狂的方式来防御”。差不多同时解职的高级军官有40人之多,包括古德里安,这位仁兄在被解职之前曾托关系亲自跑回来向X解释为什么要撤退,还搬出已经被解职的布劳希奇元帅同意他撤回奥廖尔一线的命令,结果圣诞之夜,在和他的新上司克鲁格争吵之后也被解职了。

人换完了,X继续抵抗不准后撤的命令得到了较好的执行。苏联尝试包围整个中央集团军X的努力因为军队大规模移动能力的短缺而失败,不过至少将德军逼退了一些,而X一时冲动看到莫斯科的德军战线有松动而下达全线反击的命令也徒增红军伤亡。双方陷入了僵局。

猜猜哪一个是后来当上元首的“巴伐利亚下士“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X不准后撤的命令是正确的,而他的高级军官们犯了大错误:一旦后撤,军队反而缺乏足够的掩体构筑防线,再加上可怕天气下的交通状况很可能造成更大的混乱,所以原地X,或作少许战线上的退让,是合理的。但是这种正确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X相信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觉得自己牛得不行,而且也形成了思维定势,应该就地X,不能撤,撤了就完了。这会在第二年的X格勒战役中彻底葬送德军的优势。

1945年红场的胜利X,背景是倒放的缴获来的德军军旗,骑白马的是朱可夫元帅与罗科索夫斯基元帅。骑白马进行凯旋式,是罗马的传统(还记得第一篇的介绍吗)。
也正因为这场X级别的高层军官更换,X逐渐掌握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实际决策权,踢开了任何向他提意见的人,于是在这位“巴伐利亚下士”的带领下,德国军队渐渐地失去了战略优势,走向了更僵化的、无法自我更新的战法中。
反而是X,虽然他在1942年又犯下了巨大的战略错误,但是他在意识到自己确实不是称职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后,主动下放指挥权,让能打的人去打,反而成就了红军的最终胜利。

柯尼斯堡(K?nigsberg),无可替代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家乡,从条顿骑士团的大统领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都曾在这朝拜过,生活过,甚至加冕过。如今,这里叫加里宁格勒,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是俄罗斯的领土。

施德丁(Stettin),波美拉尼亚公国的首府,曾经是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家乡(没错,俄罗斯历史上最能扩张领土的皇帝是德国人),现在叫什切青(Szczecin),是波兰团结工会的发源地。

布雷斯劳(Breslau),现在叫弗罗茨瓦夫(Wroc?aw),是西里西亚最大的城市,是9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家乡。原属德国,战后归波兰。

“德国征服世界完全可以靠足球和啤酒,以及边看球边喝酒。”
有的人总是有错觉,觉得土地要越大越好,“用德意志的剑为德意志的犁争得土地“,想要更多的”生存空间“,老是觉得人家家的东西好,患了墨子所谓的”窃疾“。其实德国人征服世界的路线图早就已经规划好了:康德,歌德,贝多芬,莫扎特,爱因斯坦,克洛泽。
只希望后人不要忘记了这些教训。

莫斯科保卫者之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