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谁?
是匡衡。
匡衡(生卒年不详),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
匡衡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铁杵成针是真的吗?
不真的。
因为铁杵成针是传说故事中的情节,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经过艰苦努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精神力量将铁杵炼成了一根细针。
但是,在现实中,铁杵是无法被炼成针的,因为物理和化学原理是无法实现这种想法的。
尽管这个故事极具象征意义和教育意义,但是我们不应将其视为科学事实。
因此,我们不能将铁杵成针作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而只应将其视为一个寓言或故事。
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谁?
- 狂和你
图穷匕见,凿壁借光,纸上谈兵,乐不思蜀,滥竽充数的主人公和故事
- 这么多,复制黏贴都要很长时间,直接网上搜一下
成语“凿壁借光”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肠工斑继职荒办维暴哩。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主人公;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凿壁借光主人公是谁
- 匡衡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启示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他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