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归去来兮辞并序
本文发表于《青年教师》20X第4期,作者是“三度语文”核心成员、扬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吴小丽

【设计说明】
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引导学生完全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既掌握必要的古汉语知识,又认知并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难免会出现教学中的顾此失彼。事实上,文言文教学从来也不需要每一篇课文都完全清理一切文字障碍,彻底读懂作者的思想。基于此种理解,本课时的教学将重点和难点全部锁定在“辞序矛盾”这一认知障碍处,抓“文”弱“言”,打破教学常规,借以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既帮助学生疏通文本,又不断开启学生们的阅读思维,促使其发现并探究自学时未能关注的新问题。

为了达成此构想,本教学设计将以“辞序矛盾”为核心、以“归去”为主线,借助 “归向何处” “为何而归” “与谁诉归”三个问题串联起作品中最值得关注与思考的几个经典诗句,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信息中提炼相同或相反观点。

【教学目标】
1.梳理文句,落实重点字词。
2.围绕“归”字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及情感思路。
3.理解诗人在看似“归去”的满足自适背后那浓浓的无奈与失落。

【教学过程】
一、标题导入,激发学趣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初读这题目时,我有个小疑惑,这到底是“归去”还是“归来”亦或是“归去了又归来”呢?你能帮我吗?
生:归去,因为作者想回归田园。
生:我也认为是归去,因为书后有注释,来是助词。
生2:是归去了又归来,作者想从X归去,回到田园。
师:从大家的回答可见,同学们都有思考。这个“来”到底是什么意思,几个同学的回答不无道理,我们可以在对文本的进一步认识中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二、借助“归去”,走进文本
师:不过我们可以明确的是文章的写作内容是“归去”。作者想归去哪里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生:归田园
师:大家仔细找找,归田在哪里?归园在何处?两者是写在一起的吗?
生:园在第二段,田在第三段。
生:第二段先写的是归家。
师:非常好,我们发现虽然作者一开始说“田园将芜胡不归”,但在具体写的时候层次还是非常清晰的,依次是“归家”“归园”“归田”。
师:X是“樊笼”,那“家”“园”“田”有哪些特点呢?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请大家齐读二三两段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赏析。
生:(齐读)
师:老师刚刚仔细地聆听我们同学的诵读,发现有些同学的感情非常充沛,相信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和作者形成共鸣。其他同学呢,希望通过我们这节课大家能对作者、对作品、对作品的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读的过程中你找到了“家”“园”“田”的特点了吗?发现了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情感期待了吗?
(生思考讨论两分钟)
生:从“木欣欣以向荣,泉X而始流”可以看出,他的眼中看见树木欣欣向荣,泉水X流淌,这幅美好的静谧的景象说明他对心目中的田园生活有着非常大的期待和向往。
师:从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就是无比的喜悦与惬意。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第三段“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即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还有“农人告余以春及”。我觉得既然有农事,而《归园田居》里也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见即使是做农事,是充实的也是X的。“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说明这生活比X要悠闲。
师:也就是说农田里的活有可能很多,但是内心是X的,是愉悦的。还有吗?
生:内心好像也变得豁达了,像“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感觉他前面所写的在X上的一些不太好的感情因为接触大自然而开阔了。
师:在自然中心境得到了更为纯粹的洗礼。好,请坐。刚刚大家找到的都是在田园里的美妙的生活,有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陶渊明的“归”更多的是一种归园而不是归田。因为他写“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写闲适的地方很少。而且写了这两句后就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他不在田地里了,他出去游玩了,他出去浪了。(学生笑)陶渊明毕竟是个诗人,不会做农事,感觉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师:这个一厢情愿指的是?
生:就是这个归田生活。感觉只要他写写诗,出去玩玩,田里的庄稼就自动长出来了。
师:可能这就正是诗人的特质,有一种浪漫的情怀。他认为呀田里的庄稼哪是那么容易长出来的,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他的想法你们认可吗?
生:我刚刚已经说了,他不是为了种田地才去归隐的,我想用另一首诗来进行对照,就是“种豆南山下“。我之前看过一个教授的视频,讲陶渊明的,他说陶渊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你想呀他是个诗人,他种豆南山下,我们肯定会想他种东西了,那种得有多好啊,或是种出什么庄稼了,接着陶渊明神来一笔,他说”草盛豆苗稀“。这是因为诗人种田不认真吗,是诗人的浪漫主义吗,其实也不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还是很认真去种的。这首诗是写实的,所以归田种庄稼也不一定是他的一厢情愿,有诗人的浪漫主义在,但他还是认真去做农事的。
师:两位同学的碰撞很精彩,相信也给我们其他同学一些思考。不过一位同学强调陶渊明基本没做只是希望有个好收成,而另一位同学认为做了,只是结果不好。两人的思考角度略有不同,不过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有这样的不同。谢谢他们!

三、辞序对照,深读作者
师:不过他们两人都认为陶渊明不擅长干农活。可是不管怎样,他的笔下,“归去”的生活还是美好得让人有些不敢相信,这种生活让我想起了他笔下的“桃花源”,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美好,可是那毕竟只是一理想王国,那本文中作者归隐后的生活真的像他在“辞”中写得那么逍遥美好吗?请大家辞序对照,细找矛盾之处,看看是否可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陶渊明。
生:在“序”中他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他为生计所迫才做官的,可是在“辞”中他却放弃了做官,这应该是一种矛盾。
师:为生计所迫做官,可是只做了八十多天就不干了,也没能改善生活,是这样吧。
生:“序”中说“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是在“辞”中并没有看到家里的窘迫困境,反而是“有酒盈樽”。
生:“序”中他说“仲秋冬至,在官八十余日”,可是“辞”中却说“农人告余以春及”,既然是秋天,怎么会有人和他讲春天的事情呢?
师:这个矛盾其实也正说明了这归家生活是作者的……
生:想象之景。
师:非常好,这个矛盾其实我们同学自己就解决了。其它同学有没有发现?
生:作者在“序”中说“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可是从全文看,做官并非他所愿,那亲戚劝慰自己做官的言语就不该是自己喜欢的听的,可是为什么“辞”中却说“悦亲戚之情话”呢?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不错,家境很贫穷,为什么辞官归家后可以如此潇洒、自在地享受山水之乐?想回家干农活,可是“序”中却说……
生:未见其术。
师:说得特别好。这些矛盾的出现,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如何看待呢?
生:浪漫主义
生:家里的一切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好,可是我还是想回去,说明我迫切想离开X。
师:嗯,是的,对于有着浪漫气质的诗人而言,X既非我所愿,那还是回家吧。那这种迫切在“辞”中有呈现吗?
生: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作者用两个“载”来体现。
师:这是看到家后的喜悦之情,可以从侧面体现急切,那在归家途中他的心情急切吗?
生: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如何理解“恨”?
生:遗憾。
师:作者在遗憾什么呢?
生:天亮了,作者还没有到家。
生:天亮了,才可以赶路,作者遗憾天才微微亮。
师:大家理解得都不错,现在我们可以回顾下,作者家境贫寒、孩子多、没有谋生手段,可是归家的心情却是迫不及待,为什么呢?为什么要那么急于归去呢?大家看看序中有没有给出原因。
生: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这个句子说明做官与他生平的志向不一致。
师:还有补充吗?
生:里面还有一个辞官的借口,说是他的一个远房的妹妹去世了,他要去奔丧。
师:找的确实是原因,不过这不是远房妹妹,而是他的亲妹妹。至于是不是借口,朱自清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里是这样理解的“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观点和你的差不多。
生:此外还有“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这句话和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是说他的本性是X自在的,不是能够勉强的,而做官是被束缚的,我觉得这是他辞官的重要原因。
师:结合我们刚刚两位同学的答案,大家可以看到陶渊明坚决辞官的原因,也正如他们两位所说,辞官的根本原因是心随自然,至于程氏妹妹那边是不是借口我们不知道,但是肯定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他辞官的念头。
师:这是“序”中所说的,那“辞”中作者有没有对归园原因介绍呢?
生:富贵非吾愿
生:田园将芜胡不归?
生: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生: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师:大家看来对文本还是蛮熟悉的,那“序”和“辞”中,作者对辞官归田的原因介绍有何不同呢?
生:“序”中好像是对辞官原因的直接介绍,而“辞”好像更多的是对出仕的反思。
师:把“好像”去掉吧,更加自信些,说得非常好啊。“辞”中既然是反思,那能从这些语句中看出他的心境变化吗?
生:“田园将芜”应该可以看出他的悔恨。
生:“委心任去留”好像有种乐夫天命。
生:“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应该有他的反省。
师:看来大家真的是开始走进作者内心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的灵魂被束缚,一颗心无处安放,该是怎样的悲哀啊。好在,他找到了灵魂安放之处,就是陋室,就是田园,就是山水自然!难怪他说“性本爱丘山”!

师:“归”是核心,是灵魂,它引领着作者走出X,走进山水,在家中自酌自傲,在园里X自在,在田间自享自乐,他吟唱行啸,自安自足。可是回归田园的他真的那么快乐那么逍遥,内心没有一丝波澜与涟漪吗?请大家再次细读文本,关注这样X。其实这X我们同学在前面分析时已经有所涉及,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下,看看是否读出其他味道。
生:“木欣欣以向荣,泉X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个句子中感觉万物在蓬勃发展,可是我的一生行将结束。这应该是可悲的。
师:是的,万物得时,可自己却生不适时,万物勃发,自己却行将老去。
生:“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句话感觉陶渊明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感觉。
师:这个破罐子破摔用得很有趣啊,不过你是否考虑用个其他词替换下。
生:就是说反正将行就木了,那就不要管那么多了,随便着来吧,快乐就行,有点自我安慰在里面。
师:不过一个人会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这样自我安慰呢?
生:无可奈何吧,理想不能实现吧。
师:是啊,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仓仓皇皇不知何往的迷惘,心有所求、志有所向但不能实现、无力改变现实的煎熬苦楚。
师:那最后一句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聊”是什么意思?
生:姑且
生:代表着现在的归田是一种权宜之计。
师:怎么办呢?作者为了保持质朴自然的天性,就只好到山水田园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这样看来,所谓归园快乐的背后是浓浓的无奈和悲凉!

师:既然“归去”并没有消解他的忧愁,可他为何还执意要归去呢?透过文字本身,我们是否可以抵达他的内心呢?让你们结合课前下发的补充材料及这节课上同学们的讨论,说说你的看法。
生:当时的X太黑暗了,他无法忍受这种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师:那我们首先来明确一点,他到底想不想做官。
生:想。
师:其实中国古代的儒生们基本上都有一种心态,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官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所以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只因为X太黑暗,他才无奈归隐。
生:他的外祖是孟嘉,是东晋名士,著名的“孟嘉落帽”那个典故说的就是他。我感觉陶渊明应该也受到他外祖的影响,思想中也有道的精神。
师:你非常有想法,事实也的确如此。不过这其实也正是中国古代士人的命运选择:“达则儒,穷则道,空则佛。” 在他后期的作品里也呈现出“佛”的特征,比如《归园田居其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因而宋后有人称陶诗“默契禅宗”。
师:不过不管怎样,归隐的方式也是与X对抗的态度。这样看来,这“归去”是在见识了X黑暗后的无奈回归,是理想破灭后的一地心碎,是洞察生活本质后的大彻悟!他借“归田”这一路径实现了真正的“归心”。

四、提炼主题,感悟情怀
师:可惜,“人生得一知己难矣”,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不知陶渊明的这一曲“归去来兮辞”你是否听懂?请你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你的理解,补充下面一段文字。
我们以为《归去来兮辞》里呈现的是一个 的陶渊明,却发现洒脱背后藏着的原来是 、 和 。本质上而言,《归去来兮辞》是一曲 的 歌,他将这首“辞”唱给 (谁)听,是为了 ;他将这首“辞”唱给 (谁)听,是为了 ;他还将这首“辞”唱给 (谁)听,是为了 。
生:我们以为《归去来兮辞》里呈现的是一个洒脱的陶渊明,却发现洒脱背后藏着的原来是无奈、失落和不满。本质上而言,《归去来兮辞》是一曲隐逸人生的悲歌,他将这首“辞”唱给自己听,是为了X自己受伤的心;他将这首“辞”唱给朋友听,是为了标明自己的决心;他还将这首辞唱给后世听,是为了让大家理解自己。
师:虽然有些地方比如最后一句话填写的有违作者的本意,但在即兴填空的情况下这已经非常难得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再找同学们一一呈现。我呢也事先写了一段文字,请大家齐读一下。
生:我们以为《归去来兮辞》里呈现的是一个躬耕田园、志得意满的陶渊明,却发现洒脱背后藏着的原来是生活的重压、生命的困顿和灵魂的煎熬。本质上而言,《归去来兮辞》是一曲艰难人生的悲歌,他将这首“辞”唱给亲友听,是为了标X志,倾诉真情;他将这首“辞”唱给时代听,是为了抨击丑陋,追逐光明;他还将这首辞唱给自己听,是为了皈依天性,诗酒田园。

五、抒情作结,寄予希望
师:陶渊明肯定没有想过,这一首《归去来兮辞》能够传唱到现在。在他余生的20多年内,虽然皇帝多次征召,但不管生活多么困苦,他再也没有踏入X,始终过着恬淡无拘的田园生活。难怪乎本文可以称得上是归隐的宣言。而这种隐者情怀代表着我国古代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心态。
今天我们读其文,识其人,感其行,这仅仅只有339字的文章化为天空中“人格独立、灵魂X”这八个大字,熠熠生辉,照亮了无数后来者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困顿中不徘徊,在迷茫中不绝望!

归去来兮辞并序相关文章